分享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7-05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序中说:

以下红字是明太祖原文,黑字是我的解释。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明太祖读《老子》,首先想到自己当上皇帝的不容易,同时也意识到现在自己作为统治全天下的皇帝,责任重大,这就是他所说的“统育黔黎”。能够时刻记着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为了当好统治全天下的皇帝,明太祖白天夜里都怀着遑遑的心情,不能自安,但又由于读书不多,不知道前代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生怕做出错误的决定,让穹苍遭灾受祸。为此,他向众人咨询,他们也是各有各的说法,并未能说清楚先贤治国的高明之道。这就说明了明太祖为什么要自己来读《老子》,完全是形势逼他寻找治国治天下的正确之道。

一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一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

明太祖在治国的繁忙之中,还要阅览群书,这是为了在书中寻求历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也许是偶然看到了《道德经》,翻阅之下,发现此书数章中尽皆明理,文章浅明而思想深奥,但还不能全部弄懂弄通。又看相关的注解,比较之下,发现各家注释的说法不一,这让他不能满意。

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因此明太祖靠自己思考来理解《道德经》,用心思考了很长时间,颇有独到的体会,就想由自己来为此书作注。但又担心被人笑话,所以又放下未注。这说明明太祖还有些不自信,以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敢轻易动笔。但他自己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此事看来不会就此罢休。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因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

又过了很长时间,明太祖看到《老子》书中说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联想到当时是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然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仍不能制止这些种恶行。明太祖认为这就印证了《道德经》的这句话,靠杀头是治不了天下的。于是明太祖罢除杀头的极刑,改用服劳役的惩治办法,如此执行了一年之后,明太祖感到自己心中的忧惧减少了。这表明他根据治国的实践来理解《老子》的话,由此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宁。这个事实说明,他读《老子》在治国治心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暴君之所以残暴,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内心极为害怕,因此采取残暴的恐怖手段来治国,企图以此让天下人畏惧自己。但这种人不懂得民不畏死的道理,用死是不能让民众畏惧的,反而会激使民众起来造反。秦始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太祖能从调整自己的内心出发来调整治国的方略,也可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帝王。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