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經】五位皇帝御注《道德经》

 萧湘夜雨行 2015-11-05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太宗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明太祖《御注道德经》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清世祖《御制道德经序》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威尔·杜兰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国总理施罗德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军事、宗教等无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继《圣经》外全世界被翻译发行最多的名著。可见《道德经》之博大精深,历史上曾有五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圣祖)御笔亲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清圣祖序


观妙章第一

恭闻无极而太极。自然无为之实理,谓之道;造道而实有得于己,谓之德;经者,真常不易谓之经。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出生了死之真诠,治国修身之总要。自古圣贤莫不从此而观徼、观妙。但世俗之人,智见梗塞,心识蒙昧,不能造道以求实德,所以经粗入妙者鲜矣。


凡看经之法,须当正心诚意,不可轻忽放过一字。将自己之言行,体认圣贤之言行。或有不能行者,必须奋志勉力;或有不能明者,必须拜问名师。久久行之,自然心地开明。若或草草看过,心地不明,大道未彻,与不看者何异乎。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一字,先天先地之先不为先,在后天后地之后不为后。最极最大,最细最微。无方 圆,无形象。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极大,尚有可量;极细,尚有可指。惟道,极大不可量,极细不可指。乃是至妙至玄,无极太极之大道也。可道二字,凡落於言句,便是可道。真静悠久,谓之常。可道之道,即非真常之道也。

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变换。既有变换,岂能常久乎?故曰: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之一字,即是无名之真名也。凡有名象,皆可名,谓之名,此为有变有易之名也。无 变无易不可名,有变有易,所以谓之非常名。天壤之间,形形色色,品汇何穷。其间安名、立字者无穷。但万物之名,可以安名立字。大道之真名,虽以道字名之,总是强名,毕竟无名。人能悟可名之名,又悟无名之名,则种种之法,种种皆空矣。


无名天地之始

太极未分,阴阳未判,本无极也。其间无不有太极,无不有阴阳。不可指太极,不可指 阴阳,即是无极。天地本无名,因形象而有名。天地尚在道之后,所以无名乃天地之始。在人心乃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寂然不动之地,此谓人心中无名天地之始也。修道之人,果能知此无名之始,便知天地之始。一切有名者,皆属后起,可知是变灭不常,而非常名矣。


有名万物之母

大道既无名,又言有名者何也?有此道,即有此理,即有此天地万物。以无而生有,以 一而化万,皆从无极所发。此无极之名为有名万物之母,皆是自然之妙。所以天地从道而生,万物自道而成。道为天地万物之母者,信可知矣。修道之人,若能知此有名之母,便知万物虽各具一性,实同于一性;虽各具一名,实本于无名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无者,无声无臭。自古及今,无有改易,是以谓之常无。此是太上欲世人在常无之中,要观其至道,生生化化之妙。真常之妙,却在无中而生有,其有不尽,所以为妙。人果能观常无,而会心于其妙,则知常无者,即无名天地之始。经中言常无欲以观其妙,即是此义。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者,有形有象。自古及今,在在皆然,是以谓之常有。此是太上欲世人在常有之中,要观其至道,的的确确之徼。实在之窍,却在无中而有据,隐微独知,所以为窍。人果能观常有,而洞见其徼,则知常有者,即是有名万物之母。经中言常有欲以观其徼,即是此义。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谓常无常有也。有无之名虽异,其实皆在无极中而所出,故曰同出,名不得不 异者。无可以无名,断不可以言有,万物之征兆未形也;有可以有名,断不可以言无,万物之形色已著也。玄者,不可执捉,不可端倪;无形象,无言说;至静至明;至圆至活;至显至露;至真至常;浑化无端;妙用无方,是以谓之玄。经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盖是此义。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征兆,无端倪,可谓玄矣。乃至极之又极;微之又微;真之更真;确之更确,非玄之 又玄乎?是以观于无而识玄之妙,观于有而识玄之真。观于有无之同出,而愈识玄之变化无穷。在太虚,为太虚之妙;在天地,为天地之妙;在万物,为万物之妙。一切有形无形,有色无色,莫不出入于此门。是以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若即吾身识众妙之门,朱子云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知此可以言道。虽天地至大,万物至繁,不出吾人性分之中。人果能勘透玄之又玄,则识窍识妙,有名无名,可道不可道,皆不须远求。何用创为无稽邪说,以蛊惑愚迷,自取罪于圣人乎?




伏惟大道。玄理幽深。神妙感通。觉世度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夫道由心得。经以印证。朕皇考顺治元年。奠定神州。偃武修文。六年开科选贤。殿试三甲。山西举人宋龙渊。钦选探花。该员在京供职三十余年。勷赞中枢。公正体国。康熙十八年。致士还乡。专修清静无为之道。又历二十多载。内功圆满。特注道德经讲义一书。兹由其子宋家廉进呈御览。朕久欲效黄帝故事。访道崆峒。今得此项讲义。崆峒之言。悉在是矣。爰道德经。自历朝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於剖析。而群言莫克於折衷。朕素钦前国史馆总裁。都察院都御史。兼精筵讲官 侍读学士元老故臣宋龙渊所注道德经讲义。其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如探宝珠於沧海。因此特命锓梓。用广流传。凡宗室皇胄。暨文武臣工均皆敕读。果能勤诚休习获最胜福田。永臻快乐。敕书为序。以示将来。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初八  题於御书房




《考证经注序》



太上道德经。岂易言哉。虽玄门之精奥。其实修齐治平之理悉备焉。与吾儒之成己成物相表裏者也。道本无言。非言莫喻。理炳日星。世人罔觉。所以老氏不得已。而阐发五千言。言言见谛。使人开券有益。因言识心。不致偏奇邪见。流於异端。但言曲而理微。人性有顿渐。未易尽识其妙。山西名士宋龙渊先生。沈潜於道。念有余年。专心致志。开示后学。分章逐句。无不诠解。可谓致详且尽。此经八十一章之内。间有与五经四子之书相发明者。于大易之旨。尤多脗合。尝读功成名遂身退一语。窃叹古今来贤士大夫。往往建不世之勋。迨其后卒鲜令终。缘知进而不知退也。唯西汉留侯。愿谢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差堪语此。余既善诵老子之言。而喜读宋子之注。实获我心也。不揣固陋。而为之序。


时康熙四十二年冬十一月九门军都杨桐题於介山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