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带状疱疹所致面瘫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妙手如金 2013-01-31

耳带状疱疹所致面瘫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发表时间:2010-3-1 11:26:12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 
 


江 凌 463300河南汝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
  资料与方法
  1995~2008年耳带状疱疹后出现面瘫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57岁。发病均为一侧,右侧为13例,左侧为8例。
  1例有第Ⅴ、Ⅵ、Ⅹ对脑神经症状。疱疹和面瘫出现的时间可先后不一。18例疱疹出现在前,3例面瘫先于疱疹出现,1例口腔、颊黏膜、软腭有疱疹出现,耳带状疱疹发病3~4天后局部明显水肿并出现红斑,在红斑上有成群的丘疹出现,以后逐渐变成水疱,可互相融合变干结痂,痂皮脱落后留下不太明显的瘢痕及色素沉着。在病变区域留下长期的感觉消失或异常感觉。
  根据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Howse和Brack-mann,1985):Ⅰ级:正常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总体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连带运动,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运动功能良好;②眼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闭合;③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总体可见双侧面部明显区别,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轻到中度运动障碍;②眼用力可完全闭合;③口角有轻度的下垂。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总体可见有明显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Ⅴ级:重试损害,总体可见仅有轻微的运动;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轻度的运动;Ⅵ级: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本文21例面瘫中,Ⅲ级面瘫5例,Ⅳ级面瘫13例,Ⅴ级面瘫2例,Ⅵ级面瘫1例。
  治疗方法: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诊断一般不难,诊断明确后,立即全身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神经营养制剂、扩血管类药物,如:无环鸟苷400mg和地塞米松15~20mg溶于5%葡萄糖内静滴,或阿昔洛韦针1000mg和地塞米松15mg溶于5%葡萄糖内静滴;1次/日,共7天。盐酸培他定注射液250ml静滴,还可用丙种球蛋白3ml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5次,应用拟胆硷药物新斯的明等,同时给予维生素类药、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2 1000μg注于翳风、牵正、颊车等穴位,辅以针灸,同时口服中药板蓝根或牵正散、疏风活血通络之药。并给予按摩、理疗等,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液素乳剂涂布,根据病情有些治疗应延续1年。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患侧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外观面部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侧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外观面部基本正常;③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外观面部大致对称,但进行闭气、露齿、鼓气检查时有异常现象;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结 果
  经上述治疗后,治愈4例,显效11例,好转6例,见表1。
   面瘫恢复与时间的关系:1个月,面瘫好转5例;2个月,好转5例,显效2例;6个月,好转6例,显效7例,治愈3例;12个月,好转6例,显效11例,治愈4例。 
 讨 论
  耳带状疱疹所致面瘫,发病初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面神经的水肿,血管扩张剂药物的应用有助于血循环通畅,新斯的明可加强肌肉能力,维生素、神经营养制剂应用可促进神经组织营养代谢,中药以祛风、通经络、活血为主。按针刺常用穴位,用手指按摩,翳风、牵正、颊车等穴位应重按,力量大小以患者有胀麻感为度。理疗宜在发病初期就采用,超短波、红外线、中频治疗以及干性热敷。由于本病面神经功能恢复慢,对好转病人应长时间坚持按摩、热敷等。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峰,严道南,曹济航.医源性面瘫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0(14):313-3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