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建海的《太极拳与十三式》

 兴安书馆 2013-01-31

戚建海的《太极拳与十三式》  

2009-01-17 21:18:17|  分类: 太极研究 |字号 订阅

作者:戚建海     百花山转抄

1988年《武魂》第一期,刊登了吴文翰同志《何为太极拳的长拳和十三式》一文。拜读之余甚感兴趣。文中关于“早期太极拳中没有一百单八式的太极长拳”的说法,讲得颇有道理,笔者有同感。但文中“我们不能再把太极拳和十三式混为一谈”的观点,实又不敢苟同。

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里,清楚地写着:“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式。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式者,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这段精辟的论述,已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太极拳和十三式的关系,显然是无右置疑的。

各派太极拳,各有其风格和特点,拳架、动作编排有繁有简。如有72势、64势、48势、和32 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轻灵柔缓的圆形运动和螺旋式曲线运动所组成。拳架每一动作的开合、出入、领落、旋转等都由一个圆圈表现出来。所以,太极拳亦可叫 圆形运动。无论是立体圆或平面圆,每一圆之中,均含四正:掤、捋、挤、按;四斜:採、挒、肘、靠的八门劲别。太极拳要求对称协调,走架按照“意欲向上,必 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向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进退须有转换和往复须有折叠”等原则进行练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之五行自然包括其中。 只是拳架的编排,为了突出练习某个或某些劲别,在外形上更为明显而已,这就是拳架中的“势”。以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为例,“靠”较为突出,“抱虎归 山”以“採”、“挒”较为显著,“揽雀尾”是以练习掤、捋、挤、按为主的拳势,故太极拳每势中,五行、八法均寓于其中。技击中的手法、肘法、腿法、脚法、 靠法、跌法和擒拿法等着法,都是以十三式为核心,融于一体而打出的着法。因此,拳架中的每势每着均由十三式组成。

吴文翰同志认为,十三式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用。笔者认为,体和用不能截然分开。倘若太极拳架中不含十三式,那么,推手中的十三式,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推手功夫岂不就成了空中楼阁,推手功夫焉能提高?散手功夫又何以实现?

据尚存史料蒋发传《总歌兼体用连联解》(以下简称《总歌》)和《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以下简称《图解》),与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中的十三式,皆同出一源,虽略的悖异,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现摘录于此,奉诸读者:

 

《总歌兼体用连联解》

一圆即太极

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上下分两仪

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进退呈四象

此层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董法,其用是伏贴法。

开合是乾坤

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出入综坎离

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领落错震巽

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迎抵推艮兑

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为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别之为十三。

此是真秘诀,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紊。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

秘莫秘于此矣,万万勿轻施。秘戒学者,慎重传人,切忌滥授。

 

《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

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

以上《总歌》、《图解》摘自1935年开封出版的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秘藏本。今与吴文翰同志讨论太极拳与十三式,笔者冒昧公开此秘诀,实为违犯门规,敬请本门前辈原谅。

《总歌》、《图解》为武当太极拳秘诀之一,由王宗岳之门人蒋发承留下来,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代代秘传。

《总歌》有歌、有解、有练法、又有用法。其拳理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它运用了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以《周易》阴阳学说和道家的“柔弱胜刚强”的原理,创立了太极拳的科学体系。

《图解》124字,字里行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它将《周易》、十三式、推手、散手熔于一图之中,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精微奥妙,趣味横生。

《总歌》和《图解》有机地反映了太极拳与《周易》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太极拳技击的奥秘,充分地体现了古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古老太极拳理论的又一瑰宝。

者默识揣摩,仔细领悟其每层含义和《图解》,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赵堡太极拳第八代名师任长春尝言:“练太极者,若不知此中秘诀与各层图解,虽朝夕用 功,或整年累月甚至练之数十年之久,在彼谓‘只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谓妄想耳。可以下一断语,比如愚人妄想升仙路,瞎汉夜走入深山。不惟无益甚 且有损”。

《总歌》和《图解》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可释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五行(含四象)加八卦(乾坤、坎离、震巽、 艮兑),八五含之为十三,即为十三式。《总歌》中“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正是十三样手法。《总歌》中的“一太极图中,而十三式俱 现”,一语道破了十三式的由来。此后,人们所创编的太极剑套路称为十三剑,太极枪称为十三枪,太极刀称为十三刀,赵堡还有太极十三把棍,……。所以,如此众多“十三”,总是与太极拳联系在一起的。

赵堡太极拳是以“轻灵圆活,步圆圈”著称,走架速度较快,练一趟46 钟。前辈名师郑伯英青年时代,日练百余趟,赵堡素有“年打万遍拳”之传。其拳架按照《总歌》、《图解》要求进行锻炼。《总歌》共分七层。其功夫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内达外,其收效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每层又有不同的练法。第七层“迎抵推艮兑”,迎者,迎接,静以待备;抵者,作推、作挤,角触之谓也。 此时,拳架功夫已初步上身,已具备知己知彼、能问能听,能相互通气之双手推手的基础。

过以上七层功夫的练习后,达到了一定水平,便可向高一层次转化。刻苦练习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等技之双人推手,逐步进入第八层“背丝扣”功夫。练至“背丝 扣”时,阴阳自分,虚实分明,进入无极而太极,恍惚才有一点明机之灵感。只要遵循“极柔极刚极虚灵”的原则,将拳架逐步缩小,在不改变原拳架套路的基础 上,逐渐加圈,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击难度。全身以腰为主轴,以胯为主轮,使四大节、八小节安轴安轮,周身上下、内外,以神意为统帅,练成自然虚灵之体,当可 自如运用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胯圈、足圈、丹田亦转圈,此乃一圈一太极。如此日日贯输,方可步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犯者应手立扑的第九层高 手和第十层妙手功夫。赵堡历代皆以此十层功夫代代秘传。赵堡太极拳,它是以十三式、推手和散手融于一体的拳架,它真正体现了武术的原貌。故赵堡太极拳又名 三合一太极拳。

简而言之,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的十三式,与蒋发所传的太极十三式《总歌》和《图解》,足以说明太极拳可称十三式,十三式亦可叫太极拳。

笔者对《总歌》、《图解》认识肤浅,谬误难免,愿与吴文翰同志共商讨,敬请海内外行家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