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草技法讲座

 鸿墨轩3dec 2013-02-01

章草技法讲座(一)

 

□ 曾 广
-

本讲座分三章进行,每一章讲解一篇章草法帖,其分别为《三国吴皇象急就章》、《晋索靖出师颂》、《晋索靖月仪章》。每章力争言之有物,针对性强,便于青少年书法朋友的理解和学习。

第一章《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艺术特色。

皇象所书《急就章》法意俱备,规模简古,气象沉运,也是学习章草书法所必备的古典范本之一。就章草而言,前贤云:“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每种字体都有随手快写、提高速度的“草书”。这是就大的概念而言。就小的概念而言,草书则
启蒙于汉代,实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书写实践中的共同创造。在秦时隶书已经形成应用于广泛的领域中。在西汉出现的草书的确是隶书简捷快写的结果,后人总结称之为“章草”。章草为草书的最为基本的形态,也是草法的源头,为何学草书的不追溯到章草,可谓末穷其源,很难再上一层楼,也很难再上境界?谢瑞阶先生曾说:“学章草,可以去掉俗气。”写行草书的同志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话收回来说,古今写章草有成就的书家,都重视皇象《急就章》,经过此帖的多重磨砺,也多有临本传世。可以这么说,你无论写何种书体,如果兼攻章草,可以使你腕下增添灵气,用笔灵活,免除呆滞刻板之痛,去明用笔中的扁平滑之弊,对急于创作的年轻书法作者,更是直接受益多多,通过学习章草,使之笔下有源,左右逢源,注入活力,而不致误入粗野狂性之歧途。
章草技法讲座(一)图片1
那么如何去学好皇象的《急就章》呢?最为重要的是要注意过程。章草写的水平高低直接与作者的隶书有着明显的关系,懂得散隶体,懂得简便、快捷,不愁写不出来。更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挑明了来说,章草并不全都是草书,有不少的是行书掺加进去,对这一类的行书性质,要有足够的认识,在《急就章》中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是这种行书,将这一类的“行书”写好,再和草隶协调起来,柳暗花明即呈现出来。这类“行书”在整体上起着主要的桥梁作用。这类的“行书”主要是取横势,寄竖磔于其点画之中,收笔时微微上翘。捺脚也往往重如隶笔。字的主笔也用隶笔去解决。有了隶书的基础就不难写出这一类的“行书”。因此要注意在笔势上左掠右波,主要向两边开张,字形要富于变化,造型以方扁为主调,并常见于左轻右重,在右下角用笔有包兜之势。再一个就是在临写此帖时,那种不拘一格、天真烂漫、随手挥写的成分,笔画有时的起法不要再去着意收束,有些需要露锋出锋迭现。而且有时还要常常迟重落笔,轻捷掠出,即使是落笔也不要太郑重其事。基本的笔画框架还是要像隶书那般的笔笔断开,只有笔势的呼应,映带相连,牵丝勾连不要过多,三三两两,拉拉扯扯亦可。下笔入纸时轻重错落,在重处要不痴肥,轻处仍劲健。行笔要有徐疾的节奏感,自然成节律,笔笔流动,处处要留得住,收笔时要有一个捻要迟振的动作。另一个就是此帖是疙瘩字,点画干净利落,结体疏朗宽博。字字独立,稍加连绵,每个字的大小随势而定,但不过分悬殊,字姿古厚活泼。笔画的减省程度并不太多。就是放大去临写此帖,若在两寸左右,要注意用笔的沉着痛快,不可掉以轻心,出锋也要收得住。如果再要写碗口大的字,笔下更要沉实扎实,结体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大字大技法,小字小技法,效果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待续)

章草技法讲座(二)


□ 曾 广
 
第二章《晋索靖出师颂》的艺术特色
章草技法讲座(二)图片1《出师颂》是流传下来的章草帖最为古老的一本,它较张芝、皇象等人的章草,在提按和使转上要规范得多,也老练得多。其明显已有楷法贯穿其中,其字法之平正匀和,也有说是出自史孝山之手,或晋索靖同时人所书,或索靖本人所书,这里只取通常记法,索靖所书。
学习《出师颂》强调要注意不失隶意,而隶意则主要表现在左波右磔及篆书线条的运用上,以撇捺去显精神,
方圆兼施并用,严厉而厚重,奇趣横生,以篆笔的圆劲强其骨,如铸如剑,力透纸背,此刻本在横画及捺笔上每每保留着隶法清晰可见。再者在表现点的用笔中,如“卜、比、索、孙”等字的最末一点,均有较重的磔的笔形迹,此种用笔亦称雁尾,还有左波和弯钩的写法,十分巧妙周到,隶书的笔法贯穿其中。再者在无意显示撇捺的一些字中,显示了篆籀之气,尽量运用了篆书圆匀的线条,追求浑圆的艺术效果。研习《出师颂》其字形要与隶书的形态仿佛,就是以方扁形为主,或有长方形或正方形,变化中求得统一,呼应连贯,组成有节奏感的行气和较为完整的布局,再加上有本方现成的集联,由研习转换成“创作”,也是很快的事情,在全国展、中青展、楹联展等大展中,就有不少人写《出师颂》集联而入选的。当然,入选仅是表面上的东西,当书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不过学习章草的确能增加古厚之气,而摆脱油滑的用笔,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出师颂》的要旨就是将篆隶的主要用笔、形态融化到草书的血液中去。比如沈曾植的章草,结构奇险,节奏感强,抑扬尽致,极缤纷离披之美,方笔侧锋运用自如,自属隶书用笔寓于章草之中,王遽常更是卓尔不群,其章草圆浑宽博,把篆书的线条有机地融入进去,可谓用笔圆劲如画沙,迂回盘屈如绞铁。研究他们学习章草取得成功的经验,掌握其结体用笔的方法,对临习《出师颂》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临习《出师颂》有几点要注意:一是在其结体上,注意笔短意长,以扁圆、宽博造型为主,聚之愈圆,厚而不肿,因此,所打造出来的每一个字其内部空间均较为宽宏,内里气息与外围互为融通,故而能深其苍浑之意。这种结体的组合方式,为前贤所讲的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线条的流动性,构成的是其字的外部特征。一看便知是章草的书体,而频频出现的楷法式的点横,又使其笔致显得凝重而又从容古厚。再一个就是《出师颂》的点画用笔方面,如常见的章草点,基本上有两种情形,侧点和相互照应的点。这些点的形态同楷书相差无几,放在整体之中去看,其轻重意向以及连带关系并无太大的变化,是较容易掌握的。其横画与楷书相仿,起收等多有藏锋的动作。隶书的波挑用笔出现得极少,不像别的章草挑锋出现是那样频繁,使转时,转多于折,较为圆通,随笔牵掣,随锋转向,并不做明显的提按和转折。作捺笔时常以点来代替,捺笔短促而见力度。撇笔收末每用回锋,有意之处是在连续下一笔,无意之处是把每一笔皆送到顶端,而且余下回转之力。昔人云:“幼安《出师颂》是退笔者之尤者,结构奇伟可言。昔人谓能书不择笔,殆非浪说耳。”章草是楷书的母本,也是草书之鼻祖,当今的多种草书,如小草、大草、狂草、散草、行草,它们之中的多种来龙去脉的审美因素都可以从章草中窥其踪迹而循其源流,因而,学习草书,不可不学章草,鉴赏草书,也不可不懂章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出师颂》当推章草第一,何为?是因为其把隶书的茂厚和草书的简便有机地融入到了一个不可攀比的高峰,它无一字草率,无一字隶书,无一笔隶意而又无一字不是草,是耶?非耶?当悟其妙。它的用笔是隶,结体似楷,意态是草。其朴素到了极点,其流动也到了极点,其用笔严谨且不刻板,结体简洁至极、丝丝入扣,毫无松懈之感,它字字珠玑,越千载而学用,能使人常临常新。
余习章草十多年,从中受益也最多,
青少年书法朋友如学草书,从章草最易入手,且不得不从章草入手。这也是追溯草法根源的法门,且不得不承认法无二门,学习章草,从《出师颂》入门,是你最佳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