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早餐吃什么?传统早餐摊上吃新式早餐店里吃

 网摘学习 2013-02-02

  俗话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好”。早餐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营养吸收。早餐是否吃得好已经成为检验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基本标准。

  近日,记者在对30位市民进行随机采访后发现,有近60%的市民有外出吃早餐的习惯,其中大部分人的早餐内容是粥和粉。同时,速食早餐和洋快餐也开始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传统早餐摊上吃

  粥、肠粉、萝卜糕、馄饨、豆腐脑、芝麻糊、豆浆和油条,是清远市多数市民的传统早餐。几乎在每个早市和小区附近都有出售这些食品的早餐摊。尽管有些早餐摊的卫生条件让人不敢恭维,但凭着经济实惠的价格和有特色的味道,来此吃早餐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些早餐摊就餐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附近逛早市和晨练的老年人,还有一些是从外地来的民工。本地的年轻人则很少出现在这里。

  城南市场的早市每天也集中了几家这样的卖豆浆、油条、包子的早餐摊。有些摊主会摆几个凳子,供食客用餐;没有条件的就叫食客端着站着吃,或是边走边吃。一到快要散市的时候,一些早餐摊就会将没卖完的豆浆分装到一次性杯子里,盖上盖子,以比早市便宜的价格卖给过往的路人。还有一些卖肠粉的摊点,架个肠粉机,做好盛在一次性饭盒里,食客自己撒上酱油,拿了筷子就开吃了。

  在一个早餐摊前买油条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在早市买完菜后都会到这来吃早餐,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或豆腐脑。虽然他也知道这里的卫生条件不好,但就是喜欢这油条的味道,几天不吃就会想。一个正在吃油条喝豆浆的中年人说,他就在这个早市里卖菜,每天快散市的时候都到这个早餐摊来吃早饭,吃两根油条喝一碗豆浆既方便又省钱。

  记者在多个早市采访时发现,每个市场内都有几家卖豆浆、油条、芝麻糊的摊点,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卖拉面和馄饨的早餐点,但为数不多。

  新式早餐店里吃

  对于那些无法忍受路边摊的人来说,去粥铺或是专门经营早餐的店铺吃早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年来,在小市街头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粥铺、面铺还有包子铺,有些只在三餐餐点时营业,有些不仅经营早点、夜宵,还经营正餐。这些店的早餐价格虽不便宜,但还是受到了那些既追求营养又注重卫生的人士的欢迎。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早餐都是在自家楼下的粥铺里解决。“粥铺里有七八种粥供食客选择,还有各种拌菜以及各式各样的荤菜。一碗黑米粥、一个茶鸡蛋再加上一小碟拌菜,花上5元钱就能吃得既饱又卫生。”

  在方正三街的一家面店内,记者看到,在这里吃一顿早餐大概需要10元钱左右。这里的油条也比路边摊1元一根的油条贵了5毛钱。但这里干净卫生的店堂和早点还是赢得了很多食客的光顾,常常可以看到一家三口人一起来就餐的景象。
 速食早餐走着吃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早晨的时间最为宝贵,想要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享用一顿早餐,对他们几乎成了奢望。买一份速食早餐边走边吃,在上班的路上解决早餐也就成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洋快餐针对这一人群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速食早餐,并且花样和口味不断翻新,赢得了很多年轻白领的青睐。

  记者发现,速食早餐的拥护者主要集中在年轻的上班族中。这些洋快餐的最大特点是分店多,速度快,既可以在店内吃也可以打包带走在路上吃,而且店内所售的食品统一量化的制作,质量也有保证。食物也是中西合璧,不仅有西式快餐,还有贴近国人口味的稀饭油条。

  在医院工作的小赵,开车上班时常去肯德基叫份速食早餐,然后利用等红灯的时候将这份速食早餐吃完。

  住家早餐做来吃

  有了各种厨房小家电的帮忙,每天早晨为自己或家人制作一顿既美味可口又干净卫生的早餐,也成为现在很多年轻夫妇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各种为制作早餐而设计生产的小家电可谓琳琅满目。有为西式早餐准备的咖啡机、面包炉、酸奶机、榨汁机,也有为中式早餐准备的煮蛋器、豆浆机等。这其中很多小家电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只要把需要的材料放进机器里,插上电源,也许就是在你洗漱的时候,一份美味可口的早餐就会制作完成。像全自动研磨式的咖啡机,只要放进咖啡豆,就可以喝到美味可口的香浓的咖啡。多士炉也采用了电子恒温技术,更加人性化。其实用这些小家电做一顿丰盛可口的早餐,根本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

  -小调查

  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早餐

  市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早餐,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人认为早餐主要是可口。家在金碧湾的黄先生对记者说:“一般都是找一家比较合自己口味的固定地点买早餐。”但是他希望有一些环境好的早餐店能进驻小区里,为业主们提供更多的就餐选择。

  同时,很多人对早餐的营养要求越来越高,讲究豆奶蛋肉要搭配。在大学城教书的周女士则说:“不少早餐店的早餐种类单一缺少创新和营养搭配。”

  然而要想吃一顿营养可口的早餐就要受到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制约――价格。记者调查后了解到,有53%的居民希望每份早餐的价格在2元以内,35%的居民希望在2至3元,这说明价格因素是制约早餐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果卫生、营养的早餐价格太高,多数市民也是不能接受的。

-早餐故事

  何生:住家早餐找回家的温馨

  丈夫和妻子都是上班族,他们还没小孩,两人的早餐都是各自为战。丈夫9点上班,所以起床晚点,当他起床时,妻子已出门了,他的早餐一般到小区门口的米粉店解决;他不知道妻子的早餐是什么,可能是上班途中的一家面包店里牛奶和面点,也许是路边摊的包子和豆浆,他没问过。

  有多久没在家吃早餐了啊?丈夫想,起码有五六年了吧。想起小两口刚结婚那段时期,妻子还很有兴趣在家做做早餐的,要么煮面条,要么煮速冻水饺,有时头天晚上还炖一锅粥,早上再出门买些油条、包子回来,跟粥一块吃。但后来,怎么就都不在家吃早饭了呢?

  原来好多回,妻子做了早餐,叫丈夫起床吃,但丈夫睡懒觉,不起来。等起来后面条已成块了,或者粥也凉了。妻子中午回来,看到桌上的早餐原封未动,说,明天不做早餐了,你自己出去吃。

  好多回,妻子做了早餐,丈夫吃了两口,扔下筷子,说,没胃口。妻子狠狠地说,以后不做早餐给你吃。

  好多回,丈夫想在家吃早餐,催妻子起床去做。妻子没好气地说,为什么总是我做?!要吃你自己做啊!

  后来,妻子也变懒了,也不想动手做早餐了,于是,他们都到外面各自吃各自的。

  从两个人亲亲热热一起在家吃早餐,到如今各管各的早饭,他们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种家的温馨。这样的丈夫和妻子,不是指某一对夫妻,而是一种很普遍的家庭现象:从激情到无所谓,从恩爱到没感觉。

  但在另一个故事里,温馨的早餐是一家人和谐的交流时间。何先生是一单位的领导,他妻子是生意人,小孩读初中。他家有个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许在外面吃早餐。

  “因为,我在外面经常有应酬,中饭、晚饭一个月有半个月在外面吃的,妻子做生意饭局也多,所以,我们就争取早上这一餐在家吃。一家人一起吃早餐,多了交流的机会。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几乎都是在早餐时间交流的。”何先生说,这样对孩子也好,他有什么事情,也能好好地跟我们说。

  “一个家庭,如果厨房是冷冷清清的,总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中饭、晚饭难得在家做一餐,只有早上这顿了。”他说,在家做早餐、吃早餐,会让繁忙的家庭成员感到家的温馨。

  “如果一家人能够天天在一起温馨地吃早餐,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和睦而幸福的。”有位朋友如是总结早餐与家庭的关系。

  虽然,不在一起吃早餐也不一定不幸福。但,这话还是有道理的。一天,从早上开始,如果一家人能早上有说有笑地吃早餐,还有什么问题不能和谐呢

小芸:住家早餐省钱不少

  工薪族曹军和小芸两口子在一个单位上班,中餐、晚餐基本在家吃的,所以,他们倒不觉得早餐对家庭的“和谐作用”。但他们也在家吃早餐,原因很简单:在外面吃开销大,自己动手能省不少钱。

  “我们一般在家吃面条,一碗大面条,有剩菜就用剩菜做码子,没有剩菜就煎个鸡蛋,吃得又饱又过瘾,成本不过块把钱。如果到外面吃碗牛肉面,要5块钱,三口之家就要花费1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好几百。”小芸说,“不吃米粉,吃包子、油饼什么的,虽然只有一两块钱就够了,但根本吃不饱。”

  其实,5块钱的粉还是比较便宜,现在清远一些大一点的面馆,一碗米粉动辄7、8块,甚至上10块。“小粉店的价格相对便宜点,但不熟的小面馆店,味道不稳定,大的馆品种多,口味也不错,但价格确实太贵了。”曹军说,有次他请7、8个朋友去旧城一家大面馆吃早餐,结果那一顿吃了他近100块钱。“100块钱,在家可以吃一个月的米粉了。”

  “外面的早餐,贵的不仅仅是米粉,面包也相对贵。一个带奶油或肉松的面包,稍微大一点的,就要五六块钱一个。吃面包,少不了喝牛奶,否则太干。但一个面包加盒牛奶,就将近10块钱了,这消费也太高了吧。”最近喜欢上吃面包的小芸说,现在她找到了一个省钱的早餐方式。“我一般下班后,去超市买白面包。那时,超市的面包大多数打出了特价,一个超大的面包,最多2、3块钱,可以让2个人吃饱。白面包的味道当然不是很理想,但我还会买些奶油炼乳,面包蒸热后,把它涂在上面,吃起来,比面包房的高级面包味道一点也不差。我老公喜欢吃咸的,我就在面包里夹一些咸菜或榨菜,他说,吃起来蛮舒服的。”

  在家用面包或面点做早餐,牛奶、豆奶也是不能少的。小芸说,她计算过,买奶粉或豆奶粉,在家自己泡,比买盒装、袋装的牛奶,省钱70%以上。很多人都说,现在赚钱难,确实。但省钱不难啊,试试看,坚持一年在家吃早餐,能省多少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