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皮:识时务者为俊杰 张化桥:除银行外 A股贵得离谱

 成为亨特 2013-02-03

 中广网北京2月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加上其他社会融资,突破百万亿元已没有悬念。这一数据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而且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央广财经评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评论这个话题。

  桂浩明说,这种情况在前两年已经露出端倪,中国货币供应总量这几年始终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几年已经呈现出每年10万亿的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货币发行最多的国家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不能简单拿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海外国家简单做类比,因为发展阶段不同,另外金融制度、金融渗透性、货币周转情况也不同,所以简单的类比恐怕很难得到完全准确的结论。第二货币供应总量的扩张有多方面的背景,它是否与经济增长完全吻合或存在多大程度的超发,实际上存在不同看法,不久前央行也明确中国货币没有超发,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更全面理性地分析。

  2000年,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这几年货币存量上演"狂飙突进"。

  桂浩明说,上世纪末之前我国的货币供应卡的还比较死,整个社会呈现资金供应紧张的格局,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我们采取了扩大内需增发国债政策,从那时开始我们的M2供应逐渐扩大,只是当数基数比较低,看上去增幅不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已经出现5倍以上的增长,到了本世纪特别是亚洲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新增信贷增加了近10万亿,这使整个市场出现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这两年有关方面开始注意控制货币规模的增长,中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格局也开始变化,尽管它的绝对增加还很快,但是它的上涨数据实际已经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下降。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李稻葵比喻说,中国拥有如此大的货币存量,就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规模过大的货币存量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通胀、资产价格泡沫或资金外流。对此,桂浩明表示,货币供应量太大确实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超发很容易带来通胀,中国的通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资本推动型的推涨,钱太多造成物价上涨,货币过量发行也导致币值不稳。

  桂浩明说,现在人民币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在对外升值的同时,人们会发现过去我们觉得中国商品便宜,现在发现海外商品便宜,货币在增长过程中,货币本身购买力下降也比较明显。大量的货币发行使得外汇管理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因素,包括资金外流等。

  但是,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在7%甚至更高速度的国家,需要有相应的货币增长作为支撑。一些国家在经济起飞或高增长阶段都不可避免地有过一些超发现象,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对待。  桂浩明介绍说,我国大概有40多万亿储蓄,是一个多储蓄国家,我们的货币流转速度比较低,直接融资比例也低,所以和海外直接对比不太合适。客观上,我们的货币供应确实比较大,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脱节,随着经济增长收入的放缓,我们的货币供应总量和规模应该会逐渐慢下来,这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控制好货币供应,之所以去年在经济增长复苏不断放缓的情况下,央行还是采取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避免因为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的通胀现象。第二,应该对反通胀保持高度警觉,我们的货币发行规模太大了,这种情况下管理稍微不慎就很容易导致中断。只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管理好货币的正常使用,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样货币发行规模虽然比较大,但是能够逐渐稳定下来,与经济情况相吻合,消除对“堰塞湖”的担忧。

  桂浩明 注册证券分析师,现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

  1993年开始进入金融行业,先后从事过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投资业务,曾任天津证券公司上海业务部经理。1999年加盟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主要负责资本市场政策、股市大盘走势及个股研究的策划与管理,同时重点研究经济趋势与股市走向及特点,擅长于中长期行情分析,每年有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去年年底发表的《2009:股市剑指3000点》、今年8月发表的《微调≠转向》等报告,在业内引起较大的反响,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中国广播网)  缥缈:当老市场遭遇新多资金

  2012年年末,A股终于走出了一轮反弹行情,金融、消费、地产、军工、能源等权重股,以及一大批涉及环保、“三农”、重组的二线股,走出了一波无量上涨的短多行情,凭借着这一波涨势,到1月30日,上证综指已经升到了2380点一线。

  而现在,高盛突然发出从美债市场后撤的号令,最近以来,其持有量已大幅减少,这是一个信号吗?联想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这家机构曾经果断地削减了抵押债券的规模,以致于使其在雷曼倒掉之后依然泰然自若,敏锐的判断力和其在华盛顿的深厚人脉经常使这家公司在关键时刻立于不败之地。

  美债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泡沫,只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大胆地说出事情的真相:皇帝没有穿衣服,他真的是一丝不挂!因为这件事情所牵扯的范围实在太广,因为美债与美国利率、美股以及黄金市场息息相关,美债收益率出乎意料地升高将会连带地摧毁许多的市场预期。

  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率远远低于普遍预期,甚至出现了0.1%的负增长,2010年初,雄心勃勃的美联储希望通过第二轮量化宽松使美国经济在2012年能达到4%的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2%的增长。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波动在市场引起巨大反应,黄金市场在这一天出现意外的反弹,这似乎预示着市场朝着预期更多的量化宽松的方向发展,而开年第一次美联储会议也明确表示,既有政策没有任何改变,零利率政策还会持续若干年,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至少,许多迹象表明,伯南克不得不开始预订返程机票,人们越来越担心,如果失业率继续下降,而通胀开始显现,美国是否应该提前提高利率,美联储手中巨大的资产规模何时开始削减?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表明美国人会立即这样做,但是,一旦政策进行修正,首先遭遇灾难的可能就是债券市场。

  我们似乎还无法真正明白机构明知美联储在继续实现既有政策的条件下,却主动从美债市场退却的真正原因,但是至少这遵从了市场的恒久不变的普遍规律,那就是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和何种理由。

  其实参考一下欧洲的情形你就会知道,为什么量化宽松这一条路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它已经难以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而相反,其负面因素却在日益增加。欧洲人和德拉吉正在欢呼欧债危机已经度过最为困难的阶段,他们的直接证据是商业银行正在大幅偿还欧央行的贷款。但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欧元区实体经济过于疲弱,银行资金根本贷不出去。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贷向私人部门的贷款去年12月份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流向非金融机构的资金继11月下降了70亿欧元之后,12月份继续下降了220亿欧元,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下降的趋势则更加明显,西班牙私人部门的贷款在最后一个月均创下了年底最大幅度的下跌,整个欧元区居民的贷款需求下降了30亿欧元。这些数字说明企业投资缺乏动力,居民消费意愿极其低迷。这种情况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的说法相去甚远。

  去年第三季度的时候,ECB(欧洲央行)宣布对于商业银行以低利率无限量放款,商业银行以低利率借来的资金大量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在中间进行套利交易,欧洲小国的融资成本似乎降低了许多,德国和其它核心国家的银行似可以轻松地偿还贷款,但是另一方面,西班牙去年四季度经济却创下了3年来的新低,并且还不时传来银行破产的消息,用德国银行提前还贷来证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的观点实在是太糊涂了。真正的事实是,那些大商业银行提前还贷是为了减轻利率负担。实体经济从未从欧央行的宽松政策中获益。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欧洲银行家从现实中苏醒过来,他们会及时了断去年下半年以来买入的大量西债和意债以获利,欧洲债务的前景会重新逆转。事实将会证明,量化宽松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伯南克的政策实际上更加直接,那就是通过量化宽松来支持股市财富效应,支持债市的繁荣,现在这两者在2013年都可能要走到尽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