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戰略和實力 來源: 國際商報 發佈者:楊陽 時間:2013年1月31日 15:35 1月27日,韓國央行首次動用了與中國在去年12月簽署的用於貿易結算的貨幣互換安排,向韓國外換銀行貸款人民幣6200萬元,這筆資金將貸給希望用人民幣向中國貿易夥伴付款的韓國企業。 韓國央行指出,通過動用雙邊貨幣互換進行貿易結算,韓中兩國企業將獲得穩定的融資,並減少外匯風險敞口和交易成本。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貨幣互換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使用將更趨日常化。 拓寬人民幣境外獲取渠道 「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首先需要大家接受人民幣。從韓國央行這一行動來看,國外外貿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需要正不斷走強。」中國銀行金融市場總部分析師丁孟向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這表明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尤其在亞洲市場的應用正趨普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正穩步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室主任陳道富指出,本次貸款安排有助於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更加日常化,拓展了人民幣的作用,也為韓國企業增加了獲取人民幣的渠道。 截至目前,中國央行已同10餘個國家簽署了20餘次貨幣互換協議,規模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根據這些協議,中國在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結算時可以使用人民幣或對方國家貨幣,不必將美元作為交易的唯一中介貨幣。據悉,英國央行也正在積極籌備與中國央行進行貨幣互換安排。 陳道富認為,基於當前我國還未實現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央行積極推動貨幣互換和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創新舉措,可借此跨越資本賬戶管制的約束。陳道富進一步指出,與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數量不斷增多,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這些國家正在努力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修正,希望借道人民幣結算來緩解美元主導對自身的約束;二是雖然伴隨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但海外市場獲取人民幣的渠道仍然不多,人民幣的跨境流動金額十分有限,貨幣互換可拓寬離岸市場獲取人民幣的渠道。 國際化道路依然漫長 然而,對於貨幣互換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係,一些業內人士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據瞭解,貿易融資和結算是貨幣互換的兩個最主要用途。在危機時期,兩個國家的央行啟動貨幣互換來支持本國貨幣;在正常時期,央行通過貨幣互換來給本國企業提供外幣流動性;在貨幣可兌換的情況下,貨幣互換是向國際市場投放本國貨幣的理想方式。因此,防止實際結算時外幣短缺以及鎖定匯率以降低外匯風險敞口和交易成本,是貨幣互換的最直接作用。 由此,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認為,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只是危機防範機制,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聯度不大。 關於離岸中心,趙慶明指出,世界上沒有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道路是靠離岸中心建設實現的,離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只是有利於加深既有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他進一步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敗最根本還是取決於中國自身的經濟實力。 丁孟指出,儘管中國央行已簽署了多個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對美元產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相對於已經擁有成熟國際市場的美元而言,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實際使用量還很小,在國際儲備體系地位的提升目前主要靠貨幣互換來推進,國際債務領域更是鮮見以人民幣計價的,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依然漫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