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最重要的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是投资理念问题。在国外有许多不同的投资理念并存,如巴菲特的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彼得·林奇的趋势+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江恩的趋势+技术走势的投资理念、科斯托拉尼的趋势+中级波段操作的投资理念、索罗斯的抓住经济中的问题对冲获利的投资理念。索罗斯与吉姆·罗杰斯曾在同一基金充当管理人,但由于投资理念的大相径庭,很快分道扬镳。中国股市创立时间短,又没有产生过像样的投资大师,所以各自都在摸索着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最早形成的是坐庄的投资理念,其中又分:德隆式的控制上市公司和所有流通筹码一体化操作的投资理念、庄家与上市公司互相勾结共同获利式的投资理念、庄家单独完成坐庄操作的投资理念;哈里系重仓持有价值股的投资理念;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境外投资者的趋势+低风险中收益的投资理念;宁波敢死队的专追涨停板式激进短线操作的投资理念等。
在现阶段的股票投资理论中,人们习惯把大盘趋势与价值成长分开来看待,按投资依据来看,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趋势投资者,一类是价值投资者。所谓的趋势投资者,他们主要是以大盘波动的趋势为依据进行投资操作,大盘在牛市时买入或持有股票,大盘在熊市时卖出或持有现金。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他们主要是以个股的投资价值为依据,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买入和持有价值成长性的个股。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种把大盘趋势与价值成长人为分开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任何时间进行股票投资,都应该把大盘趋势与价值成长结合起来考察。比如说,人们普遍认为投资大师巴菲特是一个不管股市大盘趋势波动只注重个股投资价值考察的价值投资者,但实际上,巴菲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股票投资以来,在1968~1974年的美股大熊市时期大量减持过手中的股票,在2000年后的几年间的熊市时期,也大量减持过手中的股票。2000年道琼斯指数达到12000点时,巴菲特在减持手中股票的同时还说道:“舞会已经散了,但还有很多人仍在跳舞”。
各种投资理念各有千秋,各不相同,我为什么把趋势+价值成长作为我的股票投资的第一原则或投资理念来看待?其主要原因是,从大盘趋势方面看:
第一,从股市运行总的规律看,股市运行呈牛熊周期性转换的特点。牛市时期,基本经济面情况向好,各种利多消息不断扩散传播,股民的市场信心不断高涨,几乎所有股票价格都是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的上涨逐步使股市产生泡沬,之后股市又将进入熊市阶段。熊市时期,基本经济面情况向坏,各种利空消息到处传播,股民的市场信心不断受挫,绝大部分股票价格不断下跌。股价的下跌使股市泡沬逐步消失,又为下一轮牛市作好了准备。牛市为熊市准备了泡沬,熊市为牛市准备了干货,牛市之后必有熊市,熊市之后必有牛市。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发现,自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股市以来,长期在股市中不停地操作的股民,一般是牛市赚点钱,熊市又赔回去,长期以来并不真正赚钱,只有那种牛市进场,熊市离场,懂得休息的股民,才能真正赚钱,才能通过股市积累财富。
第二,中国股市大盘每次中级波动的幅度都非常大,必须重视并加以利用。比如,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的中级牛市,上证指数从100点上涨至1558点,涨幅为15.5倍;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的中级熊市,上证指数从1558点下跌至325点,跌幅为79%。又如,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的中级牛市,上证指数从998点上涨至6124点,上涨幅度达600%多,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的中级熊市,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下跌幅度达72.8%。在中国股市如此大幅度的大盘趋势波动下,如果不考虑大盘趋势波动的因素,而只考虑个股投资价值的因素,就无法享受中级牛市带来的股价上涨的丰厚利润,也无法逃脱中级熊市股价下跌带来的亏损厄运。
第三,股市大盘波动的趋势反映了股市绝大部分股票的涨跌情况。比如,上证指数从2001年6月的2264点跌到2005年6月的998点,绝大部分股票的价格下跌了55%左右,上海股市的500多只股票中只有波导股份、厦新电子和金融街三只股票是逆势上涨的; 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下跌。所以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做股票必须以大盘趋势为依据买卖股票。
第四,股市每一次中级牛市之后,转入一次中级熊市调整,再步入新一轮的牛市。后一轮牛市与前一轮牛市相比,板块、热点、题材都会发生变化,如果在股市牛熊转换之时,投资者进退有序,就能顺势把握热点,转换板块,调整持仓结构。很多投资者总是在上一轮牛市顶部被套,一直持有上一轮行情的热门股票等待在下一轮牛市解套,结果下一轮牛市时热点板块转换了,上一轮牛市买入的热门股票成了蜗牛股。
投资股票必须关注大盘趋势,根据大盘趋势相应调整投资策略。大盘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牛市、熊市、平衡市。大盘牛市时,股价不断上涨,下一个底部高于上一个底部,下一个顶部也高于上一个顶部。牛市主要的投资策略是买入、持有。底部区域要重仓持有股票,顶部区域要适当控制仓位。在牛市时期,每一次调整都是买入股票的有利时机。熊市主要的投资策略是卖出,空仓等待。大盘熊市时,股价不断下跌,下一个底部总是低于上一个底部,下一个顶部也总是低于上一个顶部。熊市确立初期,要大幅度地减仓,熊市运行中期,基本保持空仓,熊市运行后期试探性逐步建仓。整个熊市阶段,会出现三次左右的反弹,每一次都是短线操作的有利时机,更是减仓的有利时机。在平衡市,大盘以相对的窄幅波动形式的横盘为主,虽然大盘波动幅度不大,但个股相对活跃。这时的投资策略主要是适度参与,买入股票后,有适当盈利就卖出,如果小套也不怕,解套机会很多。
牛市做多,熊市做空,大盘顶部卖出,大盘底部买入。投资者要明白这一要点容易,但在投资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难,要做好这一点则是难上加难。
首先,大盘的波动难以预测。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的长达4年的大熊市谁也没有预测到。2001年6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开始下跌后,香港有个股评家预测上证指数将跌至1300点,当时被市场投资者骂得狗血淋头,但上证指数就真下跌至1300点;2003年11月,上证指数从1300点开始强劲反弹,投资者普遍认为本轮熊市结束了,但上证指数在2004年4月上攻至1783点后快速下跌,至2005年6月惨烈地跌到了998点。这时,市场最坚定的多头心理都崩溃了,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大盘的底部不知在哪里了,熊市远没结束;也恰恰就在这时,大盘却奇迹般地见了底,出人意料地开始了一波中国股市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长达2年半时间涨幅达600%多的大牛市。阴霾消散了,投资者无比乐观。中国人都感到钱太多了,北京又要举办期盼了多年的奥运会,都认为2008年中国股市将更火,中国股市将上万点了,然而2008年却是中国股市最悲惨的一年,一年时间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为中国股市熊市之最。股市运行永远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中国有数十万人的股市分析研究专业人才,但他们每年对下一年度股市运行的预测几乎从没正确过。2006年底预测2007年上证指数将在3400点至4300点见顶转熊,但2007年上证指数一路高歌上冲6124点;2007年底预测2008年上证指数将冲1万点,但当年却令人心痛地下跌到1600多点。2008年底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走L型底部,股市也将在底部徘徊,但上证指数却从1664点上涨了一倍多,出人意料地达到了3478点。对于2010年的行情,专业研究人员又乐观了,认为上半年将上涨到3800点至4300点,但这次还是大跌眼镜,上半年股市又下跌了1000多点。
其次,熊市卖出、空仓的一个难处在于,牛市初期往往来得慢而让人提心吊胆,熊市初期往往来得快而猛烈,不等投资者反映过来,你就被套住了,你反应稍微慢一点,则被深套了。这时要想解套则要下很大的决心。还有就是,投资者在牛市中小赚卖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很容易做到,因为那是赚钱了,同时卖出了赚钱的股票后,还可马上换股买入另一只股票。而熊市则不同,投资者要赔钱卖出股票心理和行为上都不情愿,宁愿被套后等待解套,但这样往往由浅套变成深套,最终变成了整个熊市被套。
研究中国股市大盘运行趋势的规律,研究如何做好一个趋势投资者,包括趋势投资者的技术和心理行为,是一个重要及意义深远的课题。
现在,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价值成长的问题。
在股票投资者群体中,主要也分两大类型:按股票价值估值标准操作型和按股票的题材、故事及股价技术走势操作型。
按股票价值估值标准操作型的投资者侧重于股票价值估值理论,选股时总是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业绩对股票的价格给出一个估值,以此判别股价的高低,并最终确定是否买入、卖出或持有的投资决策。目前国内大多数基金经理以及一批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只懂一些投资理论的投资者基本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在谈论股票时,张口闭口是这只股票我给出多少元的估值,我可以以多少比例配置这类资产。
那些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炒股的庄家和现在的一些私募基金经理,他们偏向于按上市公司背后的题材或股价技术走势进行投资操作。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上市公司是一个可以任其打扮的小姑娘,找到了重组题材、炒作依据,他们就敢于重仓持股,炒作一把;他们还认为股价是一种操纵筹码的游戏,股价走势的K线图是可以由其随意描画用来欺骗散户的工具,假设一只股票大部分筹码在高位套牢,他们就能在底部以少量资金进行反弹操作;假设一只股票的筹码被庄家收集得差不多了,庄家就有能力超越所谓的价值大幅拉高股价,之后再通过技术手法卖给散户。
对于以上两类投资者,笔者的观点是,机械的股票价值估值理论是不可取的。投资者不能脱离大盘运行方向和阶段孤立地谈论股价价值估值问题,也不能脱离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内在特质谈论股票的估值问题,更不能脱离个股运行的技术情况来谈论股票的估值问题。空洞地谈论股票估值问题,估值方法就变得一钱不值,变成了学生腔,按此方法投资,失败的概率太大。如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一季度,银行股市盈率最低,技术走势呈底部形态,很多保守的投资者按市盈率低的标准买入持有这类股票,但半年多时间不断被套,难以赚钱。与此同时,单纯地按股价的技术走势、市场热点进行投资问题也很大。如2010年三季度后中小盘股高调上涨,到去年11月时很多平庸行业的小盘股发行市盈率都到100多倍了,你这时如把基本面抛在脑后,还在看技术,听故事,那到今年的5月,就惨不忍睹了。
关于价值成长问题,笔者的第一个看法是,股票投资首先是一种以股票的投资价值或基本面情况为基础或为由头的股票炒作游戏,所以必须把股票的价值成长作为股票投资的依据。一般来说,投资者头脑中要有一个基础的估值概念,即股票的一般性价格标准。这就是,按中国股市20余年的运行特点看,大盘市盈率20倍以下为大盘的底部区域,2005年、2008年的两次底部大至如此;大盘市盈率上升到60倍左右时,为大盘的头部区域,2001年、2007年的两次头部时的情形也大致如此。个股方面,一般来说,大盘周期性股票,如银行、钢铁、高速公路类股票,10倍左右为低,30倍左右为高;小盘成长性股票,如电子、网络、新能源类股票,30倍左右为低,80倍左右为高。
中国股市2009年以前新股发行市盈率一直以20倍为基准,发行上市后,大盘股在股市大盘高位时能上涨50%,在大盘低位时基本与发行价持平;小盘股在大盘高位时能上涨100%以上,在大盘低位时能上涨20%~30%。这就是中国股市的股价一般标准。有了这样的关于股价的一般性价格标准,投资者就能直观的衡量股价的高低。比如,当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股票首日上市平均市盈率达到120倍时,我们就能直观地知道这批股票的价格偏高了;当2007年10月绝大部分垃圾股价格都达到10元左右时,我们也会知道,当时的整体股价偏高了。再比如,2007年11月,中国石油(601857)发行上市,发行市盈率22倍,发行价16.7元,而首日上市价高达48.62元,使市盈率达到了67倍,对于一只40亿流通盘的超级航母股而言,这显然是一个过分偏高的股价;而2003年1月中信证券(600030)发行上市,发行市盈率15倍,发行价4.5元,对于一只券商股而言,这又显然是一只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果然上市后一路走高,2007年时最高达到了117元。
关于价值成长问题,笔者的第二个看法是,同样是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其所处的行业不同、流通盘或总股本大小的不同、公司本身的特质不同,其股票的市场价格的定价也不相同,即不同质的股票也不同价,这就是股票的相对的价值标准。
这里的要点有:其一,因行业不同其股票市场定价不同。比如,同样是中小板流通盘中等偏小的股票,同样在2010年2~3月发行上市,一般制造业生产汽车钢圈的兴民钢圈(002355),发行市盈率58倍,发行价14.50元,首日上市收盘价14.6元,上市4个月后股价仍在14元上下波动;而生产汉字输入的高科技产品的汉王科技(002362),发行市盈率68倍,发行价格41.9元,首日上市收盘价却为82.11元,上市后4个月股价则摸高到企于175元。尽管汉王科技之后股价一路下跌,但其一度被高位定价说明了市场存在着因行业不同而定价也不同的定价思维。
其二,因流通盘或总股本的不同其股票市场定价也不同,比如与兴民钢圈(002355)相比,同样是工业制造业的中国中治(601618),发行流通股为35亿股,发行市盈率则只有22倍,发行价5.42元,首日上市收盘价为6.94元,7个月后则跌破发行价,股价在4元左右波动。
其三,因有无核心技术、是否有市场前景、是否为成熟企业的不同其市场定价也不同。比如新宙邦(300037),是一家生产新型电子化学品的企业,未来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业绩成长,其股价以28.99元、市盈率以111倍高位发行后,上市首日收盘价42元,之后股价最高达53元,今年5月以来小盘股加速下跌,该股上周五收盘价仍为34.5元,股价仍在发行价之上,市盈率还在40倍以上。同样以白洒为例,贵州茅台(600519)因其产品的品质、加工的特有技术、公司商誉等特点,成为其他白洒类上市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国第一牛股。
关于价值成长问题笔者的第三个看法,也是最为重要的看法是,股票定价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最具长远意义的因素是股票价值方面的成长性。价值成长一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很少有人懂得它的真正含义,这一词汇所包含的技术因素则更少人能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价值成长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上市公司目前还较小,未来却能逐步发展得很大,其产品或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代表未来消费主流,掌握了某方面的核心技术,在所在行业具有领先优势。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深发展A(000001)、万科A(000002)等,9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兴通讯(000063)、格力电器(000651)等,21世纪以来的苏宁电器(002024)、张裕A(000869)。曾几何时,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像深原野、电子真空、黑龙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早己灰飞烟灭,而上面所列的价值成长性公司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茁壮成长,做大做强,成为我国近30年来新兴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第二,价值成长性公司首次上市所发行的流通股及总股本规模一般都不大,但经过以后的数次送股,股本规模逐步变大,与此同时,公司业绩也随之增长,每股收益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像苏宁电器(002024)刚上市时流通股只有2500万股,发行总市值仅为4亿元,6年后该股的流通股本47亿股,流通市值达到518亿元。有很多上市公司,如中国平安(601318)、招商银行(600036)、中国石油(601857),都是行业龙头,但上市时已是航母型大型公司,所以不能称之为价值成长性公司。第三,价值成长性公司的经营业绩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从而使其股价也能保持相应的上涨。从短期看,价值成长性公司的股价也随大盘上下波动,但从长期看,股价总体上是一浪高于一浪,呈长期上涨的大趋势。投资者长期持有这类股票不会被套,短期波段操作这类股票,收益也会大于操作其他类型的股票。从中、长期看,投资价值成长性股票的风险非常之小。
关于按价值成长标准投资股票的技术和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值得长期反复研究的问题。有这样几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第一,不要被暂时的个股市场定价乱象迷惑了眼睛,要相信市场总归对股票具有合理的定价和价格修正能力。因投资者情绪、因大盘处于高低不同的区域、因主力刻意炒作产生的对股票的错误定价,一段时期之后,市场会自行修正。比如乐通股份(002319),生产销售各类印刷油墨的制造企业,2009年12月以市盈率48倍的13.7元的价格发行上市,上市首日收盘价42.5元,相对应的市盈率一下子达到149倍,市场显然过高地对它定价了。之后该股就一跌下跌走低,跌到2010年5月初大盘出现阶段性底部,中小板股票都开始见底反弹时,该股还在下跌,5个月的总跌幅55%,显然市场在修正该股过高的定价。又如湘鄂情(002306),作为一般餐饮业,以60倍的市盈率18.9元的股价高调发行,发行价可谓不低。2009年11月11日首日上市收盘26.71元,因首日上市价与发行价比涨幅不大,被主力机构看中参与炒作,连拉10根阳线,把股价推高至40元。由于市场定价过高,之后该股一路下跌,半年时间跌幅达50%。对市场的不合理定价投资者要少一份冲动,多一份耐心。
第二,中国股市近2000只股票群星璀灿,令投资者眼花缭乱,只有有了市场定力和坚定不移的正确的投资理念,才能紧紧咬住价值成长性股票不放松。按价值成长理念投资,大家说得很多,但实际做起来有难度。因为在现实投资中,每天都有股票出现诱人的上涨,这些上涨的股票也都有诱人的上涨理由,这让一些投资者像飞蛾扑火般地追逐各种上涨股票,最后忘了最基本的投资理念。所以,要贯彻执行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必须要有一份坚持,一份抵挡市场诱惑的定力。
第三,贯彻价值成长投资理念,操作价值成长性股票,还有很强的技术问题。有没有锐利的眼光来识别具有价值成长的股票,技术上能否看出是否有主力介入、主力介入得有多深,都是投资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寻找价值成长性股票,要多从行业及企业特点入手,要紧紧抓住小盘股、次新股、高科技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企业,从这些企业中不断筛选符合条件的价值成长性股票。
从基本面来考察,股票价格的上涨动因主要有几种类型:1、老、旧、差的上市公司被重组,使企业的基本面彻底改变,带来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2、潜力成长性公司经营不断改进,公司逐步成长,业绩不断提升;3、周期性显著增长的公司一定时期内,市场机会较好,业务发展较快,业绩提升快于其他行业,如2003~2004年的汽车制造公司、2006~2009年的黄金类生产公司;4、题材性公司,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得到有利的政策支持,如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疆板块股;在某个时期碰到了特殊的政治、经济或其他事件,如2003年非典流行造成医药类个股被市场热捧;5、估值偏低导致重新估值性上涨;6、一般周期性公司,业绩一般增长,企业一切正常,熊市股价大跌后使其价值低估,牛市来临跟随大盘上涨;7、技术走势型上涨,如股价下跌深了形成探底形态,或大盘涨了不少后个股没涨形成了比价偏低特点。
面对上述7类公司,一流的投资者常常主要投资于价值成长性公司或投资于重组式业绩爆发式增长公司;二流投资者则主要投资于周期业绩显著提升类公司,或追逐题材性公司;三流投资者通常难以选到前四类公司投资,通常投资于第5类公司,有时还出入于最后两类公司。
有个小故事说,一位妇人走到屋外,看见坐着三位不认识的老人,她十分友好地对他们说:“我想你们应该很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老人们问:“家里的男主人在吗”?妇人答道:“不在,他出去了”。“那我们不能进去”。老人们回答道。等她的丈夫回到家里,妇人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丈夫说:“告诉他们我在家里了,请他们进来吧”。于是,妇人将三位老人请进屋。老人们说:“我们不可以一起进一个房屋”。“为什么呢”?妇人感到迷惑不解。其中一位老人指着他的一位朋友说:“他的名字是财富”。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接着又补充说:“你现在进去和你的丈夫商量一下,要我们其中的哪一位到你们的家里”。妇人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兴奋地说:“那赶快邀请财富进来”!妇人表示了不同意见:“亲爱的,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进来呢”?他们的儿媳妇在屋内的一个角落聆听他们的谈话,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应该先邀爱进来”。思考了一下,丈夫对妇人说:“就照儿媳妇的意见吧”!于是,妇人又来到门口,问道:“请问哪位是爱”?爱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二位也跟着他一起进入屋内。妇人惊讶地问财富和成功:“我只邀请爱,怎么连你们也一道来了呢”?老者齐声回答:“如果你邀请财富和成功,另外二位都不会跟进,而你邀请爱的话,那么无论爱走到哪儿,我们都会跟随”。这个故事告诉股票投资者,股票投资中,“爱”就是价值,只要找到了价值,财富和成功就随之而来。
想要成为成熟的投资专家,选股的品位一定要上去,需要有像翡翠专家一样的鉴赏力。如手中拿着一块玉器时,就能看出属什么种,是玻璃种、冰种、糯米种,还是马牙种?如果是玻璃种,又要看颜色如何?水头是否好?是否有瑕疵?对每一类、每一种玉器看后心中还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价。如能像这样来判别上市公司,对股票进行估值,投资者就会心中有数,也就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逐渐向一流的投资专家迈进。
尽管以上我对价值投资谈了很多,我想说明的是,我对价值投资的认识一定有偏差,谈得不过瘾,不到位,因为我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我只是一个以股票的投资价值为投资依据的、视股票投资为金钱智力游戏的实用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