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汇聚城市的人心与灵魂——《莎士比亚书店》里的时代印刻

 ddlld345 2013-02-03

书店,汇聚城市的人心与灵魂

——《莎士比亚书店》里的时代印刻

沙迎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3日 05 版)
1921年,巴黎,本书作者西尔薇娅·毕奇小姐(右)与友人卡拉·博多尼(左)、斯蒂芬·贝内特一起站在莎士比亚书店门前的合影。

讲巴黎的历史和文化,一定少不了“莎士比亚书店”这一节。

1936年,“莎士比亚书店”已岌岌可危,经营陷入困境。昔日因为英美两国的保守文化政策而流落巴黎的作家们,也逐渐开始离开大战日益临近的欧洲。当书店创办者,美国人毕奇小姐告诉法国作家纪德,她想关掉书店之时,纪德大声喊道:“我们不能放弃莎士比亚书店!”

不论在哪个城市,小书店的生存从古至今都是难题。莎士比亚书店年轻的女老板也只是为了开书店的理想而苦撑。但她终于没有撑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拒绝将最后一本《芬尼根的守灵夜》卖给一位纳粹德国军官,她关闭了书店,让这家传说中的书店从此消失。

这座书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人们一提及它,就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的黄金时代,于是把它说成是“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更有很多人不忍心让它消失,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纽约,新的“莎士比亚书店”招牌仍然屹立。

读了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你就知道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有多宝贵。书店静静地藏于城市的某个角落,让城市经历的时代、人物烙印都刻在它的墙上、书上、相框上。如果想要读懂一座城市,一定要到它的书店,去看一看印刻在书店里的人心和灵魂。

如今去莎士比亚书店的人,大多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抵达的。而曾经去那里的格特鲁德·斯坦因、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大师,当年却是带着被庇护的心情抵达这家书店。莎士比亚书店既是他们的流放地,也是他们的庇护所。书店接纳了他们,也就是巴黎接纳了他们。他们“让来自新世界的愤怒、渴望和激情以文学和诗歌形式在巴黎左岸回响”,让巴黎拥有了“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而当欧洲陷入动荡之后,这些人又乘船回到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将新的文学、艺术、社会思潮带到了美国。纽约接手巴黎,成为新的世界文化中心,格林威治村也成为引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变革的中心地带。

这一传承的源头是显而易见的。梁文道说莎士比亚书店是“现代主义的震央,20世纪西方文学的产房”,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莎士比亚书店》

[美]西尔薇娅·毕奇 著 李荣彬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