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把人生划分六个阶段

 红花绿叶园 2013-02-04
孔子把人生划分六个阶段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曾仕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孔子不但读《易经》,还画了一个更重要的卦,这个卦大家都很熟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生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

  第一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与“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对应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这个“习”不是温习、复习。我们现在的老师搞错了,叫学生拼命温习、拼命复习,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赶快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

  第二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个人到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五十而知天命”对应哪句话?叫做“发愤忘食”。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也没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只有当你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六十而耳顺”的成果,孔子用四个字,叫做“乐以忘忧”。是说要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因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命。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话来表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一个人怎么做都很自在,都没有苦恼困扰,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结果,这些都在《论语》里面。我读完《易经》以后,重新去看《论语》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

  选自《易经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