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春节及立春习俗

 sml4605 2013-02-05

立春节及立春习俗

 作者:孙厚举 
 
  今天(2月4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记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山西民间流行一首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鞭春牛”的盛况。
  现在,城里人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但是解放前,农村有些地方还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据说可以防病,实为一种娱乐活动。
  立春节,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预示着今年“五谷丰登”。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有的地方将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贴在墙上,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有些地方妇女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的地区缝制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某些地区新嫁女,娘家接回家,称为“迎春”。
  立春习俗
  一、打春牛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到了明清,更加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鼓励农耕。由于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因而与农耕有关的鞭春牛这一习俗得以保留下来。但是具体做法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春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在精心装饰过的台阁上,坐着美丽的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行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之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另一人隐藏在这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还有一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人手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在上面那个人的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习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混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和碗豆芽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现在人们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十分讲究,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或“探春”,元时称为“卷煎饼”。元?韩弈《易牙遗意》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春饼也可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这样的春饼香甜可口。
  今日立春,忆民间习俗,心情愉悦,感慨万分。如今门户开放,地球变小,洋节兴旺,民俗淡忘,这“立春”习俗,又有多少人知晓?今记之,以免忘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秋收,关键是春种。万事开头难,起步好是成功的一半。我是一位退休老人,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不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我要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作为献给春的礼物。我要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