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1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痛 经

  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诊断依据
  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证治概要
  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这个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本病实证多见,虚证少见,亦有虚实夹杂者。实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之别,虚证有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之不同。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实证分别予行气活血,或温经散寒,或清热利湿;虚证则予补气养血,或补益肝肾;虚实夹杂者,治当兼顾。
    分证选方
  一、气滞血瘀证
  [主症]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缓而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常用方]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4。5g,红花9g,枳壳4.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症见胸胁及少腹胀甚者,为气滞偏重,加青皮、醋柴胡等,以增疏肝解郁止痛之功。
  2。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夏枯草,以清泄肝热。
  3。若胸闷、食少者,为肝郁伐脾,加炒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疏肝。
  4.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夹冲气犯胃,加吴茱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
  5.若见烂肉样血块者,为瘀血较重,加三棱、莪术,以破血行瘀。
   [按语]

  1.本方用于气滞血瘀型,属实证,需在经前3—5天始服,至疼痛缓解后止。一般每一月经周期服用5—7剂,连用3个月经周期效佳。
  2.用本方应注意温服,可助药力,调畅气血。
  3.据报道:以本方去川芎、桃仁、乌药、甘草,加益母草、黑胡椒,治疗486例痛经,于经期服用,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及生殖器异常,辨证属气滞血瘀证。结果:痊愈290例,好转162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93%。
    [参用方]
  1.通经止痛汤(《临床医案医话》):酒丹参、白芍各30g,醋柴胡、当归尾各9g,酒川芎6g,鸡血藤15g,延胡索12g,乌药、香附、青皮、陈皮各9g,紫苏梗、桔梗各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通经止痛。主治:气滞血瘀痛经偏于气滞,而见经行量少,下血不畅者。
  2.当归止痛汤(《北京中医》1988, (5):30):当归30g,延胡索20g,川芎20g,白芍20g,甘草9go水煎服。功用:活血通经,行气止痛。主治:女子初潮后即发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
  3.田七痛经散(<新中医》1985,(1):20):蒲黄0.275g,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O.3g,木香O.2g,冰片0.025g。上为细末,每28药粉装一小瓶或每克药物分装胶囊3粒。服法:①轻中度:一般经前3—5天开始服用或痛发作时服至月经来潮后1—2天,散剂每次0,5—1瓶,或胶囊每次3—6粒,每天2—3次。②重度患者:平时也服用,可按上述剂量服至经前3N5天,此后加重药量,一般每次1瓶或每次6粒,每El 2—3次。功用:理气化瘀止痛。主治:治疗痛经属气滞血瘀者。
    二、寒凝血瘀证
  [主症]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常用方]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1.5g,干姜3g,延胡索3g,没药3g,川芎3g,官桂3g,当归、蒲黄各9g,赤芍、五灵脂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较甚者,加艾叶、乌药,以增加温经散寒之力。
  2。若经量较少,疼痛剧烈,舌有瘀斑者,加三棱、莪术、茺蔚子以化瘀通经。
  3.痛甚而厥,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以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按语]
  1.经前一周开始服至痛止而停用。
  2.据报道:本方加味治疗痛经137例,每次经前1—2天或月经期服用,连用2—3
月。结果:痊愈103例,好转3工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8%。
   [参用方]

  1.茱萸汤(《医宗金鉴》):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制半夏、麦冬各6g,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止痛。主治:妇人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经行腹痛。
  2。川楝汤(《竹林女科证治》):炒川栋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各3g,炒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各2.5g,木香工.5g,麻黄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化湿,温经止痛。主治:寒湿困遏肝经之经期吊阴痛,症见经来时自觉有两
条筋从阴部吊至两乳,痛不可忍,身上发热。
  3.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5g,当归、白芍、党参lOg,生姜3片,麦门冬log,半夏lOg,牡丹皮lOg,桂枝lOg,阿胶(烊化冲服)lOg,甘草5g,川芎6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温经暖宫止痛。主治:阳虚内寒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按,腰腿酸软者。
   三、湿热蕴结证
  [主症]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攻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黄稠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白芍、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各lOg,黄连5g,川芎6g。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以加强止血之力。
  2.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椿根白皮以增燥湿止带之功。
   [按语]
  本方用于湿热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平时见有小腹疼痛者,本方亦可用之。若加入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以加强清热解毒,除湿消瘀之力,效果更佳。
   [参用方] .
  1.三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柴胡、当归、白芍、川芎各6g,熟地黄15g,人参、青皮、黄芩、乌梅、升麻各3g,滑石12g,木通4.5g,灯心草1束。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主治:妇人经行小腹急痛,下血如茄片,小便不
利,口干微热,胁痛。 .
  2.涤热瘀逐汤(《中医妇科学》):丹参15g,丹皮、生地黄各9g,三棱、莪术、延胡索、通草、香附、槟榔各6g,大黄3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祛瘀,行气定痛。主治:血热气滞,经前腹痛,拒按,痛时如刺,有时引及两侧,经血紫黑,时有热气上冲之感,大便燥结。
  3.三圣丸(《普济方》):当归、干漆各30g,大黄15g。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当归酒送服下。每日2—3次。功用:清热攻瘀。主治:妇人月经不利,小腹急痛。
  4。三军丸(《竹林女科证治》):酒大黄120g,血竭(研)、没药各15g。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80丸,每日2—3次,以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各3g,煎汤送下。如大便泄泻1—2次,经脉自通。功用:荡涤瘀热,调和经络。主治:
妇人气血盛实,热结血闭,脐腹疼痛,手不可近者。
    四、气血虚弱证
  [主症]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益气补血,和营止痛。
  [常用方] 圣愈汤(《兰室秘藏》)。
  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9g,当归身、黄芪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兼有寒象,症见形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加鹿角胶、益母草、艾叶等,以温经散寒通络。
  2。若气虚较重,神疲乏力,食少气短者,重用人参、黄芪,酌加白术、陈皮、茯苓以健脾益气。
  3.若血虚较甚,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者,重用当归、白芍,酌加阿胶、酸枣仁,以养血安神。
[按语]
本方不仅痛时可以服用,平时亦可服用,而且重在平时服用,气充血足,疼痛自愈。
    [参用方]
  1.三才大补丸(《陈素庵妇科补解》):人参、白术、杜仲、川芎、香附、补骨脂各6g,熟地黄、山药各12g,当归、黄芪、白芍、阿胶各lOg,熟艾3g。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每日2次。功用:补气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经行后腹痛。
  2。归芍饮(《丹台玉案》):当归、白芍、川芎各lOg,白术、人参、生地黄、香附、陈皮各12g,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养血,缓急止痛。主治:病后体虚未复所致的痛经。
    五、肝肾亏损证
  [主症]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治法] 益肾养肝止痛。
  [常用方]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炒山药、阿胶(烊化冲服)各lO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以补肾强腰。

  2.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夹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按语]
  1.本方从经前半月始服至月经来潮痛止而止。
  2。本方药味厚,煎沸后宜用文火煎煮。
   [参用方]
  1.后调汤(《辨证录》):阿胶(烊化)、荆芥、白芍、当归、山茱萸各9g,巴戟天3g,山药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舒肝补肾。主治:妇人经后小腹作痛。
  2.小营煎(《景岳全书》):当归、酒白芍、炒山药、枸杞子各6g,熟地黄6—9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真阴,益气血。主治:精血不足所致的经后腹痛。
    疗效评定
  1.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2.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