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经期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两篇

 呵呵8909 2021-11-16

篇一: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部分妇女在行经前和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如头晕头痛、心烦失眠、乳房胀痛、水肿腹泻、身痛发热、口舌糜烂、大便下血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月经来潮后即自然消失。本病目前尚无单一肯定的病因解释,多认为是一种心理神经内分泌疾患,临床诊断无统一标准。以30~40岁的妇女最常见,涉及身体及精神两大类的多种症状,可表现为单一症状为主,亦可多种症状兼有,严重程度不一。

本病中医诊断为“经行乳房胀痛”,根据不同的表现类型,亦可归类于中医“经行便血”“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泄泻”等病证范畴,现代中医妇科学中常将以上症状统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中医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或少腹胀满,舌苔正常,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6 g、陈皮6 g、川芎4.5 g、香附4.5 g、枳壳4.5 g、芍药4.5 g、炙甘草1.5 g)加减。

2 心肝火旺证:经前烦躁易怒,精神紧张,口苦咽干,口舌糜烂,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 g、炒黄芩9 g、酒炒栀子9 g、泽泻12 g、木通6 g、车前子9 g、当归3 g、柴胡6 g、生地黄9 g、生甘草6 g)加减。

3 脾肾阳虚证:经前或经期面目、四肢浮肿,或经行泄泻,或腰腿酸软,身重无力,苔白润,脉沉。方用健固汤[人参15 g、白茯苓9 g、白术30 g(土炒)、巴戟15 g(盐水浸)、薏苡仁9 g(炒)];合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肉豆蔻(煨)200 g、补骨脂(盐炒)400 g、五味子(醋制)200 g、吴茱萸(制)100 g、大枣(去核)200 g]加减。

4 血虚肝旺证:经前、经期烦躁失眠,头晕头痛,巅顶尤甚,或目胀耳鸣,舌质偏淡或偏红,脉弦或弦细。方用杞菊地黄汤(枸杞15 g、甘菊药15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2 g、泽泻12 g、茯苓12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霜桑叶12 g、荆芥穗9 g、天麻12 g、当归9 g、制何首乌15 g、黑芝麻9 g)加减。

单方验方

1 活血达营片:莪术100 g,大黄、赤芍各30 g。以上为1日量,制成糖衣片后分服。主治少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2 经行痒疹方:蒲公英15 g,野菊花、生地黄各12 g,赤芍、牡丹皮、紫草、防风、连翘、凌霄花、白鲜皮各10 g,忍冬藤20 g,生甘草6 g。水煎,1剂/d,分2次服。用于经行痒疹,能清热凉血,散风解毒。

中成药

1 逍遥丸:9 g/次,2次/d,口服。宜用于肝郁气滞,脾虚肝旺者。

2 杞菊地黄丸:9 g/次,2次/d,口服。宜用于血虚肝旺证。

药膳食疗

1 陈皮海带猪骨汤:将海带60 g用清水浸泡发透,清洗干净,切块;猪排骨250 g洗净,斩块;陈皮9 g、香附10 g洗净,纱布包;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5~2 h后去药包,加食盐调味即可。行气解郁,化痰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证。食肉饮汤,1 d之内服完。

2 佛手白芍鸡肉汤:将鸡肉150 g洗净,斩块;佛手、白芍、川芎各l0 g洗净以布包之;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5~2 h,去药包加食盐调味即可。行气活血,柔肝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证。食肉饮汤,1 d之内服完。

篇二:痛经的中医治疗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难忍或痛及腰骶,程度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昏厥。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妇女为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本病中医诊断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经净疼痛消失;或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膈下逐瘀汤[灵脂6 g(炒)、当归9 g、川芎6 g、桃仁9 g(研泥)、丹皮6 g、赤芍6 g、乌药6 g、元胡3 g、甘草9 g、香附4.5 g、红花9 g、枳壳4.5 g]加减。

2 寒湿凝滞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舌暗,苔白腻,脉沉紧。少腹逐瘀汤(小茴香7粒、干姜0.6 g、延胡索3 g、没药6 g、当归9 g、川芎6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6 g)加减。

3 湿热壅阻证: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深红,质稠有块或伴腰骶胀痛,或有低热,或平时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清热调经汤(当归、元胡、白术各6 g,香附、白芍、生地各3 g,川芎、陈皮、丹皮各2.4 g,甘草1.8 g,益母草9 g)加减。

4 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圣愈汤[生地20 g、熟地20 g、白芍15 g、川芎8 g、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 g)、当归15 g、黄芪18 g]加减。

5 阳虚内寒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而喜按,得热则舒,经行后期,量少、色谈而质稀;腰膝酸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红,苔白润,脉沉。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去心)各9 g,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半夏各6 g]加减。

6 肝肾不足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腰骶酸胀,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弱,尺脉无力。调肝汤[山药15 g(炒)、阿胶9 g(白面炒)、当归9 g(酒洗)、白芍9 g(酒炒)、山萸肉9 g(蒸熟)、巴戟3 g(盐水浸)、甘草3 g]加减。

单方验方

痛经饮:当归、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各10 g,益母草、白芍各30 g,川芎、乌药、甘草各6 g。若经前痛者加青皮6 g,经期痛者加炮姜6 g,经后痛者加党参、熟地黄各15 g。水煎,1剂/d,分2次服,经前3~5 d服用,连服l~3个月经周期。主治妇女痛经。

中成药

1 七制香附丸:9 g/次,2次/ d,口服。适用于气滞或血瘀型。

2 益母膏:10 ml/次,3次/ d,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3 艾附暖宫丸:9 g/次,2次/d,口服。适用于寒湿凝滞型。

4 元胡止痛片:5片/次,3次/d,口服。适用于各型痛经。

药膳食疗

1 延胡坤草煮蛋:将益母草30~60 g,延胡索20 g,鸡蛋2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喝汤。行气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月经前1次/d,连服5~7d。

2 黑豆红花饮:将黑豆30 g、红花6 g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烂熟,除去黑豆、红花,留汁,加红糖30 g搅匀即成。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证。2次/d,1杯/次。

作者简介

胡本先 男,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有十余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发表医学科普文章、医案400余篇,2011-2014年被《中国中医药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在全国及省市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560万多字,摄影作品100余幅(组),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