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吐衄4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经行吐衄
  [概述]
  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的发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称“经行吐衄”。甚或因此而月经不潮。《类证治裁》称“倒经”。《叶天士女科》称“逆经”。《医宗金鉴》称“经行吐衄”。与西医的“代偿件月经”相似。

  经行吐衄之沦述,早在宋代《女科百问》中的“吐血、衄血、舌上出血、汗血。等以问答方式阐明了其发生的机理。如云:“诸吐血,衄血.系阳气胜,阴之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皆谓之妄行。”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明确提出:“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指出:“经行之际血气错乱……逆于上则从口鼻中出。”并在《万病回春》谓错经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载血上,气之乱也。”至清代医者就脏腑、经脉的关系来探讨经行吐衄的病机,如徐灵胎《医略六书.女科指要》说:“冲任附于阳明,为经血之海……阳旺迫血皆能令血出鼻而谓之衄。”傅青主则认为“肝气之逆。”在治疗上主张“泻阳明实火以泻胃气”及“主以重镇以折其上行之气”。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多为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因气为血帅.血热而气热.气逆则血逆,临床常见有肝经郁火、胃热炽盛和肺肾阴虚三种。
  一,肝经郁火 肝司血海,若素性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附于肝,肝移热于冲脉,当经期血海充盈.冲气旺盛.血海之血随冲气逆上而为吐血、衄血。
  二、胃热炽盛 嗜食辛辣之品或过服辛温香燥之剂.致胃火炽盛,血分有热,冲脉附于阳明,于经期血海满盈之时.胃热挟冲气,逆上而为吐血、衄血。如《叶氏女科证治》说。“此由过食椒姜.辛热之物,热伤其血,则血乱上行。”
  三、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虚火上逆,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吐衄。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每值行经前或正值经期即出现有规律的吐血、衄血.甚或眼耳出血,经后便止,但也有少数在经后吐衄者。常伴有口干、咽燥等血热症状。常可因吐血、衄血而致月经量少,甚或无月经。因此,有人认为是月经倒行逆上。实证多见于经前1~2天出现吐衄.虚证多在经后。
  (二).检查 当结合现代仪器检查,排除鼻喉部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于肺部也往往出现经行吐衄,临床不易诊断.一般作肺部X光透视或X光片检查.以及经血病理检查。
  [辨证论治]
  本病表现是气逆而上,导致气逆的原因是血热,而血热又是在经期这个特定时期.冲气偏盛之时才能发生.故治疗当以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为主.
  一,肝经郁火
  (+)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量多。
  2。全身症状: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昏耳鸣,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证候分析: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志火炽盛,肝司血海.冲脉隶于肝,经行血海气盛.血海之血随冲气挟肝气上逆而致经行吐衄,火盛则血红量多。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胁为肝经循行部位.肝气郁结则两胁胀痛。肝火上扰清窍则头晕耳鸣。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肝热内盛之象。
  (二)治疗 .
  1。治则: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2.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栀子 黄芩 川栋 茜草 牛膝 甘草 白茅根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凉血清热,栀子、黄芩清热降火;白茅根、茜草
  清热凉血以止衄,牛膝引血热下行,川楝子清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若兼小腹疼痛拒按,经血不畅有块者为瘀阻胞中,于上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止痛。
  二,胃热炽盛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将行或经期吐血,衄血、齿衄,血红量多,月经提前、量多。
  2。全身症状:口干咽燥,欲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
  3。证侯分析:嗜食辛辣、温燥之品,血热内盛, 胃经炽热,冲脉附于阳明,当经期冲脉旺盛之时, 胃热移于血海,血热气逆,则挟冲气上逆而为经行吐衄。因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下循鼻外,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故常见吐血、鼻衄、齿衄: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有口干咽燥.欲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等症。
  (二)治疗
  1.治则:清胃泄热.平冲降逆。
  2。可用三黄四物汤或犀角地黄汤。
  (1)三黄四物汤(《医宗金鉴》)去川芎,加牛膝、益母草引血调经。
  当归 赤芍 生地 川芎 大黄 黄芩 黄连 . .
  方中当归.赤芍和血调经.生地清热凉血,大黄清热通便以引热从大肠出,黄芩、黄连清热泄火.牛膝.益母草引血调经。
  (2)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牛膝、茜草。茅根、益母草。 .
  犀角末(或水牛角) 生地 丹皮 赤芍药 .
  方中犀角清热凉血.生地、丹皮、赤芍养阴清热,茜草,茅根凉血止血.牛膝,益母草引血调经。
  三,肺肾阴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量少或先期。
  2.全身症状: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素体阴虚,肾精亏少,虚火上炎,经行后胞脉更虚,虚火内炽.灼伤络脉而为吐、咯、衄,咳血,阴血虚则血量少。虚火内炽则月经先期。阴虚内热则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两颧潮红。热伤肺阴则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剥脱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

  2.方药: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当归 热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熟地滋肾养肝,丹皮清热凉血,茯苓健脾宁心,黑荆芥引血归经.牛膝引血下行。若咳血、咯血甚者可加白茅根,浙贝母、桔梗以滋肺镇咳以止血。
  [预防及护理]
  本病在平时当滋阴凉血.不宜食辛热,温燥之品。
  [结语]
  经行吐衄一症,以肝郁、血热者多,大抵气逆则上冲,血热则妄行.血热气逆,吐衄之症由此而作,故治之法.无非清血顺气之品,但用药不宜过用寒凉,以免血滞留瘀。此外.饮食上切忌辛辣、椒、姜、葱之类。
  [文献摘录]
  《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也,伤阴络则下行为崩,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也,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如血少热尚未减,虽虚仍当以清为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