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吐衄3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经行吐衄

  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并伴有经量减少或不行,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错经”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代偿性月经”,也有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在古籍中,对此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记载较早。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有云:“诸吐血衄血系阳气胜,阴之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皆谓之妄行”。《本草纲目》指出“有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叶氏女科证治》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认为倒经“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所致,故治疗宜“重剂抑降”,“甚者且须攻破,方能顺降”。
  (主要病机]
  经行吐衄的主要机制多为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则吐,出于鼻则为衄。临床常见有肝经郁火、胃火炽盛、肺肾阴虚证.
  西医学认为这种与月经周期相似的周期性子宫外出血,可发生于鼻、耳、视网膜、胃、肠、肺、膀胱等处,其中以鼻粘膜出血最常见。由于上述器官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其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因而易破裂出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吐血、衄血连续两次以上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2)临床表现:吐血或衄血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血量多少不一,多伴月经量减少或无月经,经净而止,下次行经再发。
  (3)体格检查:详细检查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粘膜有无病变,必要时行活检以助诊断,以排除恶性肿瘤及炎症所致出血.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照片、纤维内窥镜检查有助排除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器官病变。
  2。鉴别诊断
  (1)与内科吐血、衄血相鉴别:内科吐血、衄血者多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史,其发病与月经周期无关,虽可能有经期加重的趋势,但其吐血、衄血可在非行经期发生,且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与本病吐衄按月经周期反复出现不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出血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等,另胸片、纤维内窥镜等检查均有助于鉴别。
  (2)与鼻外伤、鼻腔炎症、鼻粘膜肿瘤所致出血鉴别:通过有无外伤史、出血是否有周期性以及鼻咽部检查可以鉴别。
  (因、证、辨、治]
  本病乃血中伏热,经行之际冲气旺盛,血不下行反随冲气上逆所致。证候有虚有实。实热者,多由肝胃火盛所致,血量较多,色深红或鲜红;虚火者,因肺肾阴虚引起,血量少,色鲜红。治疗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胃之火,但不可过用苦寒克伐之剂,以免耗伤气血。
  1.肝经都火证
  病因病机 素体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之际冲气挟肝火上逆,灼伤血络,而为吐衄.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月经每先期,量少甚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依据 素体抑郁,或恚怒伤肝史;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经量减少或不行,胸胁满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方药 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芩、栀子、川楝子、茜草、白茅根、牛膝、甘草.
  若衄血量多,加旱莲草、藕节炭;小腹疼痛,加桃仁、红花;若头晕甚,可加石决明、钩藤、菊花,乳房胀痛者,加生麦芽、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
  2.胃火炽盛证
  病因病机 经云:“阳明厥逆衄呕血”。若平素胃热,或嗜食辛辣,过服辛温香燥之品,致胃火炽盛,冲脉隶于阳明,冲气挟胃火上逆,发为吐衄。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吐衄,量多,色鲜红,口干喜冷饮,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或滑数.
  辨证依据 平素胃热,或嗜食辛辣,过服辛温香燥之品;经前或经期吐衄,量多,色鲜红,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玉女煎(《景岳全书》熟地、石膏、知母、牛膝、麦冬)加丹皮、白茅根、鲜芦根。
  3.肺肾阴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导致阴虚内热,经行之际冲气旺盛,气火上逆,灼肺伤络,络损血溢,而致吐衄。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可伴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口干,潮热咳嗽。月经每先期、量少。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史;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五心烦热,头晕耳鸣,潮热颧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 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熟地、白芍、沙参、茯苓、丹皮、黑荆芥)加牛膝。
   若吐血、咯血量多,加白茅根、贝母;潮热明显,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等。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倒经汤(嚷实用妇科方剂学》):丹参lOg,赤芍lOg,白芍lOg,当归尾lOg,泽兰叶lOg,茺蔚子15g,制香附9g,茅针花6g,黑山栀9g,炒竹茹8g,制牛膝12g,熟地9g。
  功用:清肝益肾,化瘀调经。
  适应证:经行吐衄,经行乳衄等病证。
  禁忌证:脾虚阳弱者戒.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
  功用:益肾滋阴,降火顺经。 .
  适应证:肺肾阴虚证。
  3.食疗方 鲜荷叶熬汤待冷,冲秋石丹6g,血余炭3g,空腹服之。 、
  4.针灸疗法
  (1)体针:可取巨谬、迎香、合谷、少商、尺泽、阴郄、太冲。
  (2)耳针:取肺、神门、肾、皮质下。
  5.外治法
  白茅根、菊花、车前子、丹皮各30g,水煎去渣冷却,用纱布浸泡后湿敷在出血局部,可止鼻出血。
  (中西医应急处理]
  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止血。鼻出血可用纱条压迫止血,可加用1%麻黄素滴鼻。
  (预防及护理]
  1。和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
  2。调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食或不食辛辣之品.
  3.保持大便通畅。
  (疗效判断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工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治 愈 经行吐衄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2.好 转 经行吐衄减少,或吐衄消失,未能保持3个月经周期又复发。
  3。未 愈 经行吐衄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通过总结1983—1998年间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经行吐衄的报道,可以发现报道多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现代医家多从肝经郁火、胃火炽盛、肺肾阴虚这几方面论治,部分从血瘀立论,均有其临床意义。亦有人指出本病尚有因脾阳虚所致,认为对此证病人治疗应以温脾益气,引血下行为法.在这些报道中,老中医经验总结为数不少,在此选其一二作简要介绍。如黄绳武教授治疗本病主要以滋阴降火、引血归经为法。出血时喜用白茅根、琥珀末、川牛膝泄热引血,少佐活血调经、引血归经之生炒蒲黄、炒荆芥穗使月经通调。平时则滋阴凉血、补水泻火、补肾纳气,以平其气逆向上之势,常用白芍、首乌、地黄、旱莲草等。他认为用药不可过用苦寒清热止血之品,以免血滞而造成留滞之弊.罗元恺曾治罕见的经行吐衄。认为多因肝郁化热,气逆上冲,治以养阴清热、引血下行为主,以丹参、牛膝、黑栀子、生地黄、丹皮为主药.韩百灵认为经期吐衄多属实热,为肝郁化热所致,宜清热凉血降逆,用《古今医鉴》之清经四物汤;而经后吐衄多为虚热,为肺阴虚所致,治以养阴润肺止血,方用《医方集解》百合固金汤。强调虚证应滋阴清热却不宜过用滋腻留邪,同时实证宜清热泻火,但不宜过用苦寒损伤胃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