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呕吐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经行呕吐

  每值经期或月经前后恶心呕吐,甚至食人即吐,呕吐频频,经后则自然缓解,称“经行呕吐”.或称“经来呕吐”、“经来饮食后即吐”。
  宋。陈素庵认为“妇人经正行,忽然呕吐,属胃虚。”病因有因客寒犯胃,或食后怒动肝气所致。治法重在温胃和中。《竹林女科证治》认为经来饮食后即吐,乃因痰在胸膈,阻隔米谷,不能下胃所致。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综合征范畴。
  (主要病机]
  饮食、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行不畅;或脾胃虚弱,水谷不化,失于升降,浊气不降而上逆,胃中宿食、粘液随浊气上越,则呕吐不休。
  Greenhill等认为经前期综合征是因垂体后叶所产生的抗利尿素所致,从而使组织内的盐及水潴留。细胞外盐及水潴留使消化道水肿,可导致恶心、呕吐及气胀等症状出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l)病史:七情内伤史或饮食不节史。
  (2)临床表现:每次经前或行经期间,反复有规律地恶心呕逆,将胃内容物吐出,甚至食人即吐。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未发现异常。
  (4)辅助检查:可作肝肾功能检查,胃肠钡餐以排除其它疾患.
  2.鉴别诊断
  (1)经期如有外感、饮冷所伤,呕吐、泄泻,伴发热恶寒者,可为胃肠型感冒。突发呕吐,适在月经前后,应考虑胃肠炎。但其无周期性发作史。

  (2)平时有慢性胃病、胃脘痛,至经行期间加重,恶心、呕吐,可参考经行呕吐治之。
  (因、证、辨、治]
  主要有虚、实两类。虚者脾胃虚弱,不能纳谷,宜健胃止呕;实者肝气郁结,随冲气上逆而作呕,宜疏肝降逆止呕。
  1.脾胃虚弱证
  病因病机 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久虚不复,经行气随血下,中气益虚而失于健运,水谷停留不下,胃失和降而上逆,致成呕吐。
  主要证候 经行则呕吐,呕吐饮食物或粘液,胃脘绵绵做痛,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疲倦乏力,精神萎靡,气短倦卧,呕后脘腹平软,无压痛。舌淡红,苔薄,脉缓弱。
  辨证依据 脾胃虚弱病史;经行则呕吐;胃脘绵绵做痛,气短倦卧;舌淡红,苔薄,脉缓弱。
  治法 健脾和胃,调中止呕。
  方药 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砂仁、清半夏或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2.肝胃不和证
  病因病机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经期气血下注胞宫,冲任气盛,气结不畅,冲气上逆,伴随肝气犯冲脾胃,则呕吐频频,呃哕连声。
  主要证候 经行之前情志抑郁,烦躁焦虑不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呕哕呃逆,吐出胃内容物,频频发作,胸胁胃脘满闷胀痛。舌黯红,苔黄,脉沉弦。
  辨证依据 素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史;经行呕哕呃逆,胸胁胃脘满闷胀痛;舌黯红,苔黄,脉沉弦。
  治法 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 四七汤(《和剂局方》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大枣)合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
  口苦咽干者,加栀子、丹皮。
  3.痰饮阻胃证
  病因病机 久病或劳倦所伤,脾失运化,水湿不行,痰饮内停中脘,经行血下,胃气不足,失于和降,则呕吐痰涎。
  主要证候 素体肥胖,带下量多.经行恶心呕吐,吐出痰涎粘液,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依据 痰饮内蓄病史;经行呕吐痰涎,素体肥胖,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方药 二陈汤(《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加白术、砂仁。
  有热者,加竹茹、黄芩、贝母;有寒者加炮姜、丁香.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代赭石18g,半夏、龙胆草各9g,台参、生姜各6g,白芍12g,吴茱萸3g。
   功效:清热和胃降逆。
  适应证:胆胃火气上逆者.
   2.中成药
  (1)香砂养胃丸
  功效:健脾行气.
  适应证:脾胃虚弱而有气滞者。
  (2)柴胡疏肝丸
  功效:疏肝和胃。
  适应证:肝气犯胃者。
  3.食疗方
  (1)丁香12g,生姜lOg,代茶饮(《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效:温中降逆。
  适应证:胃寒呕吐。
  (2)柿蒂6枚,代茶饮(《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效:降逆止呕。
  适应证:各型呕吐.
  (3)竹茹蜜(《百病饮食自疗》):竹茹15g,蜂蜜30g,将竹茹煎水取汁,兑人蜂蜜,服食。
  功效:养阴止呕。
  适应证:脾胃虚弱偏胃阴不足型。
  4。针 灸
  体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脾俞、胃俞、太冲。每次取3—4穴针刺或配用艾灸.
  耳穴:胃、脾、交感、神门、膈、肝、腹。每次取2—3穴针刺,或埋针治疗。
  (预防及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以及忧郁恼怒刺激。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和偏食。对于刺激性食物不宜过多食用.
  3.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以增强胃肠运化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经行呕吐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发作者。
   2.好 转 经行呕吐减轻,或呕吐消失后经行3次内又复发。
   3.未 愈 经行呕吐未减轻。
   (现代研究报道]
   宋明琴认为经行之时,阴血骤虚,冲脉气旺,冲气挟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呕吐。用自拟方赭石术夏芩茹汤加当归、制何首乌治之,药中病机,故病愈。
经行呕吐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代赭石18g,半夏、龙胆草各9g,台参、生姜各6g,白芍12g,吴茱萸3g。
   功效:清热和胃降逆。
  适应证:胆胃火气上逆者.
   2.中成药
  (1)香砂养胃丸
  功效:健脾行气.
  适应证:脾胃虚弱而有气滞者。
  (2)柴胡疏肝丸
  功效:疏肝和胃。
  适应证:肝气犯胃者。
  3.食疗方
  (1)丁香12g,生姜lOg,代茶饮(《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效:温中降逆。
  适应证:胃寒呕吐。
  (2)柿蒂6枚,代茶饮(《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效:降逆止呕。
  适应证:各型呕吐.
  (3)竹茹蜜(《百病饮食自疗》):竹茹15g,蜂蜜30g,将竹茹煎水取汁,兑人蜂蜜,服食。
  功效:养阴止呕。
  适应证:脾胃虚弱偏胃阴不足型。
  4。针 灸
  体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脾俞、胃俞、太冲。每次取3—4穴针刺或配用艾灸.
  耳穴:胃、脾、交感、神门、膈、肝、腹。每次取2—3穴针刺,或埋针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