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下过多4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带 下 病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它症状者。
  古有“白沃”、“赤沃”、“赤白沃”(《神农本草经》);“赤沥”、“白沥”、“赤白沥”(《甲乙经》)的记载。沃者,湿润,浇灌之意;沥者,漉也.湿漉漉之貌;借以形容带下津津常润,本属不多.亦不秽恶的正常性状,若带色异常,则为病。《金匮要略》称。下白物”,《脉经》称“赤白漏下”。
  西医妇科学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表现有带下异常的症状者,中医妇科则按带下病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带下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权代《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这段文字是经带合病的最早记载。晋。王叔和《脉经》提出五崩病名.按书中描述,实指异常带下。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承《脉经》之。五崩”而分。带下五色俱下候”.“带下青候”,“带下黄候”,“带下赤侯”,“带下白侯”、“带下黑候”.自此区别开了崩与带的名称,并提出。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五色俱下”,分别以带色配五脏论其病机,病
位,认为带下病为风冷寒邪入于胞络,兼之劳伤体虚,房劳过度,内外相感而成,有关认识对后世医家论治带下病颇具影响。宋《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带下方论》指出带下病发生因经行产后“风邪之气入于胞门”。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认为: “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滴溢而为带下”,又在《妇人胎产论.附带下》中云:。热结屈滞于带,……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丹溪心法》认为带下病多与湿痰有关,主张燥湿为先,佐以升提。明《万氏妇人科.白浊、白淫、白带辨证》提出了带下病的鉴别诊断.指出。 “妇人常有白浊.白淫、白带之疾,症虽不同.治亦有别,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元虚损症也…。白浊者,浊随小便而来.浑浊如泔,此胃中浊气渗入膀胱也……。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后而来.亦不多。此男精不摄,滑而自出”《女科撮要》提出,带下病乃由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所致,主张健脾升阳止带。《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类》则强调“心旌之摇”、“多欲之滑”,。房室之:逆”、“虚寒不固”.伤肾而成带下病,故治法除药物外,尚宜节欲,否则“药饵之功必不能与情窦争胜,此带浊之不易治也”.并认为“带下出于胞中”。清。《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该书首卷,分别以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论述其病机、证象.,治法。谓带下病乃是带脉之伤,多由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所致,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如绿豆之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乃肝经之温热”;。带下而色黄者……其气腥秽……乃任脉之湿热也”;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乃火热之极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漓不断……夫赤带亦湿病”。治法以健脾升阳除湿治白带;清肝利湿治青带;健脾利湿,泻肾火治黄带;泻火利湿治黑带;清肝扶脾.养血活血治赤:带。所创之完带汤,易黄汤至今为临床所推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带下门》总、括带下病为:“带下劳伤冲与任,邪入胞中五色分.青肝黄脾自主肺,衃血黑肾赤属心,随人五脏兼湿化.治从补泻燥寒湿,更审疮脓瘀血化,须别胞膀浊与淫”。《血证论.血下泄证治.崩带》指出:“带脉属脾经”,“下系胞宫” “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治带.治带即治水也.以上制水而带脉自愈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带下》归纳带下病因为“总不外湿火、相火.阴虚不守三途而已”。历代医家所论虽各有侧重,但多认识到带下病责之脾肾之虚,湿热之侵于胞宫、阴器,累及任带,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前人以带浊分五色配五脏病变虽有牵强之处,但提示带下色质异常,确具临床意义。带浊本为阴湿之物.言其务湿亦颇符合临床实际。
  [病因病机] . 、
  脾、肾受病或邪气直犯冲任、胞宫、阴器,致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而为带下病.其病机如下:
  一、脾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愁思虑或肝病乘脾,或肾虚不温脾,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虚运化失职.反聚为湿.湿浊流溢下焦,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
  二,肾虚 。
  (一)肾阳虚 素体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肾阳虚弱,命火不足.蒸腾失:司寒湿内盛,损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或因阳虚肾气不固.封藏失职,下元亏虚,任带亦虚,津液滑脱为带疾.或寒湿下陷与下夺之精液合而为带浊。
  (二)肾阴虚 索体阴虚或年老真阴渐亏,或久病失养,肾阴亏耗.阴虚失守.虚一火妄动以致任带失固,津液下夺;或阴虚复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而致带下病。
  三、湿热 湿热可因脾虚生湿.遏而化热酿成;或因肝脾不和.土壅木郁而生;或恣食肥甘酿生;也可因淋雨涉水.久居湿地.或受暑湿熏蒸而成。湿热流注下焦或直接犯及阴部,损伤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
  四,湿毒 摄生不慎.或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或值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洗涤用具不洁,湿毒乘虚直犯阴器、胞宫。或因热甚化火成毒,与湿邪胶结而为湿毒,或湿热遏久成毒,湿毒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
  带下病成因.内因多由脾肾之虚,外因多为湿热之侵,主因多是湿邪为患.其病变在带脉以下.任脉所循经的阴器,胞宫等处,故以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概括其病机。
  此外,某些其他病证亦可并见带下异常,如阴痒、阴疮.阴吹。西医所谓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黄疸、糖尿病等也可出现带下异常。某些局部刺激亦能引起带下量明显增多。原因除去常可自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带下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所谓。十女九带”,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相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发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现介绍临床常见的病理带下于后: .
  1.白带: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或稠.无臭,妇科窥阴检查,可见子宫颈口及后穹窿部积有白色带下。子宫颈、阴道壁多无异常改变,或有子宫颈肥大,或轻度糜烂。
  白带也有呈米泔水样或呈灰白色泡沫状的.常伴阴部发痒.窥阴检查或可见到阴道壁粘膜下有红梅样出血小点.镜检或可查见阴道滴虫。
  白带亦有呈豆腐渣样的,常伴阴部奇痒或痒痛。妇科检查可于大小阴唇间见到白膜覆盖,擦去白膜则能见到其间的小溃疡。窥阴检查阴中白带呈豆渣样.镜检或可查见霉菌。
  2。黄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质稠或清稀.或秽臭。窥阴检查或见子宫颈充血或糜烂,阴道壁充血。或未见异常。
  3。赤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其色淡红.质或稠滑.或清稀,或有臭。妇科检查.或可见阴道壁充血,子宫颈糜烂,触及易出血。若带下呈深褐色.则多自官腔而下。双合诊检查,子宫或有压痛。
  4.赤白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白带夹有血色,质稠粘,或有臭。窥阴检查可见官颈糜烂.或有宫颈息肉.或子宫颈口粘附有赤白带。
  5.脓性带:带下量多.色质如脓液.或夹血.秽臭.常伴阴痒,阴痛,或发热、小腹痛。妇科检查或有阴道壁充血、触痛,或子宫及附件压痛。或触及肿块.或有脓性带粘附于子宫颈糜烂面。
  6.杂色带:带下量多,似脓非脓.似血非血,质清如水挟秽浊而下。或质稠似膏,色如败酱,其气恶臭。若患者体质大虚,则主病多恶,应作有关检查。
  (二)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或局部病灶活体组织检查(见附篇辅助检查节)。
  二、鉴别诊断 带下病以其量多,色质异常为主证,病位在前阴、子宫前部位,临证时当根据带下的性状、伴随证,结合妇科检查进行诊断。同时还须注意它病合并带下病的病例.如阴痒,阴疮。阴吹、阴部肿瘤等病常并见带下异常.临诊时应同时作出带下病的诊断。此外,还应注意白带与白淫、白浊,漏下的鉴别.
  1.白淫:《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女子骤然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古称白淫,与带下病之阴中绵绵而下白物,无有休止的症状不同。
  2。白浊:指由尿窍流出的秽浊如米泔的一种疾病,夹有血者为赤白浊,全血者称红浊。多随溲而下,小便时或淋涩作痛。白带出于阴户,白浊出于尿窍.所以不难鉴别。
  3.漏下。为月经紊乱的出血.下血淋漓不断,质不粘滑。赤带则粘滑而带血色.与月经周期、经期无关。不过.若赤带与漏下并病则较难鉴别.应详问病史及根据各病特点进行观察,结合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西医女性生殖器官炎症.是病原体侵入该部而致的炎症性反应,它可发生于生殖器官及其周围邻近组织的任何部位。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生物性的,其中以细菌性的最为多见(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滴虫、霉菌性的亦常见。此外还有如梅毒螺旋体或淋病双球菌、滤过性病毒(梅毒、淋病、淋巴肉芽肿)等所致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常表现带下增多或色质异常,但各病的带下性状又具一定特点.可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以资鉴别(见表)。
带下异常鉴别表
┏━━━━━━━┳━━━━━━━━━━━━━━━┳━━━━━━━━━━━┳━━━━━━━━━━━━━━━┓
┃ 病 名 ┃ 带 下 特 点 ┃ 其他症状 ┃ 检 查 ┃
┣━━━━━━━╋━━━━━━━━━━━━━━━╋━━━━━━━━━━━╋━━━━━━━━━━━━━━━┫
┃滴虫性阴道 ┃灰黄色泡沫状白带,质稀薄而 ┃外阴瘙痒 ┃阴道壁有红点,镜检可查见滴 ┃
┃炎 ┃有臭味 . ┃ ┃虫 ┃
┣━━━━━━━╋━━━━━━━━━━━━━━━╋━━━━━━━━━━━╋━━━━━━━━━━━━━━━┫
┃霉菌性阴道 ┃乳白色.豆腐渣样 ┃外阴奇痒难忍 ┃阴道壁附一层白膜.不易擦去. ┃
┃炎 ┃ ┃ ┃镜检可见霉菌 ┃
┣━━━━━━━╋━━━━━━━━━━━━━━━╋━━━━━━━━━━━╋━━━━━━━━━━━━━━━┫
┃老年性阴道 ┃黄色,稀而粘滞下,有时带中有 ┃阴道烧灼感 ┃阴道粘膜薄且光滑.可有小出 ┃
┃炎 ┃血 ’ ┃ ┃血点或小溃疡 ┃
┣━━━━━━━╋━━━━━━━━━━━━━━━╋━━━━━━━━━━━╋━━━━━━━━━━━━━━━┫
┃宫颈糜烂 ┃带下色白,或黄,或呈脓性. ┃腰酸或无症状 ┃宫颈不同程度的糜烂面 ┃
┃ ┃或稠粘挟血 ┃ ┃ ┃
┃ ┃ ┃ ┃ . ┃
┣━━━━━━━╋━━━━━━━━━━━━━━━╋━━━━━━━━━━━╋━━━━━━━━━━━━━━━┫
┃慢性盆腔炎 ┃带下色白,或黄.或呈脓性. ┃下腹良胀或牵引痛. ┃子宫活动性差.二侧或一侧附件 ┃
┃ ┃或稠粘挟血.或无带下异常 ┃腰骶酸痛 ┃增厚或有包块 ┃
┣━━━━━━━╋━━━━━━━━━━━━━━━╋━━━━━━━━━━━╋━━━━━━━━━━━━━━━┫
┃宫颈癌 ┃血性白带,或水样恶臭白带 ┃接触出血,或伴不规 ┃宫颈质硬,表面粗糙.边缘丕规 ┃
┃ ┃ ┃则出血 ┃则,有小菜花状突起。触之易出 ┃
┃ ┃ ┃ ┃血.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
┣━━━━━━━╋━━━━━━━━━━━━━━━╋━━━━━━━━━━━╋━━━━━━━━━━━━━━━┫
┃非特异性阴. ┃因局部损伤、异物、腐蚀性药 ┃局部坠胀灼热或疼痛 ┃阴道粘膜充血.触痛 ┃
┃道炎 ┃物,阴道包块、阴道手术等引 ┃ ┃ ┃
┃ ┃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夹血. ┃ ┃ ┃
┃ ┃或呈浆液状 ┃ ┃ ┃
┣━━━━━━━╋━━━━━━━━━━━━━━━╋━━━━━━━━━━━╋━━━━━━━━━━━━━━━┫
┃淋病性阴道 ┃急性:脓性阴道分泌物 ┃尿频尿急.尿痛.阴部 ┃分泌物涂片或分泌物培养可查 ┃
┃炎 ┃ ┃红肿,压痛、烧灼感 ┃见淋病双球菌 ┃
┃ ┣━━━━━━━━━━━━━━━╋━━━━━━━━━━━╋━━━━━━━━━━━━━━━┫
┃ ┃慢性:白带量多或色黄 ┃可能夹杂其他病菌感 ┃ 同上 ┃
┃ ┃ ┃染。可引起内外生殖 ┃ ┃
┃ ┃ ┃器官炎症症状 ┃ ┃
┣━━━━━━━╋━━━━━━━━━━━━━━━╋━━━━━━━━━━━╋━━━━━━━━━━━━━━━┫
┃子宫粘膜下 ┃水样带下,若瘤的组织坏死或 ┃月经增多,经期延长. ┃肌瘤在官腔内且小,不易被发 ┃
┃肌瘤 ┃感染.可有大量血性或有臭的 ┃贫血症状 ┃现.常在诊刮时发现宫内壁凹凸 ┃
┃ ┃脓性带下 ┃ ┃不平,采用官腔碘油造影可助诊 ┃
┃ ┃ ┃ ┃断.若瘤体露于宫颈口或肌瘤 ┃
┃ ┃ ┃ ┃从宫腔吊入阴道内.则能查见 ┃
┗━━━━━━━┻━━━━━━━━━━━━━━━┻━━━━━━━━━━━┻━━━━━━━━━━━━━━━┛

  [辨证论治]
  带下病有虚有实.但病多为湿邪为患,即或为虚.亦多感湿热、湿毒;或湿热,邪毒未尽而正气巳虚,故临床上带下病虚实夹杂者居多,全虚者少。临证时,当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素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而有臭气为实。
其辨证要点见下表: .
┏━━━━━━━━┳━━━━━━━━━━━━━━━━━━━━━━━┳━━━━━━━━━━━━┳━━━━━━━━━━━━━━┓
┃\临床表 ┃ 带 下 性 状 ┃ 兼 证 ┃ 舌 脉 征 ┃
┃ ┣━━━━━┳━━━━━━━━━━━┳━━━━━╋━━━━━━━━━━━━╋━━━━━━━━┳━━━━━┫
┃带广 玥 ┃ ┃ ┃ ┃ ┃ ┃ ┃
┃ ┃ ┃   ┃ ┃ ┃ ┃ ┃
┃名\证 ┃ 量 ┃ 色   质 ┃ 气味 ┃ ┃ 舌 象 ┃ 脉象 ┃
┃ {。、 ┃ ┃   ┃ ┃ ┃ ┃ ┃
┣━━━┳━━━━╋━━━━━╋━━━━━┳━━━━━╋━━━━━╋━━━━━━━━━━━━╋━━━━━━━━╋━━━━━┫
┃ ┃脾虚 ┃ 多 ┃ 白 ┃稠或不甚 ┃ ┃ ┃ ┃ 濡弱 ┃
┃白 ┃ ┃ ┃ ┃ 稠 ┃ 无臭 ┃ 脾虚证 ┃ 舌淡苔薄 ┃ ┃
┃ ┣━━━━╋━━━━━╋━━━━━╋━━━━━╋━━━━━╋━━━━━━━━━━━━╋━━━━━━━━╋━━━━━┫
┃ ┃肾虚 ┃ 多 ┃白或无色 ┃ 清稀 ┃ 无臭 ┃ 肾阳虚证或寒湿证 ┃ 舌淡嫩,苔薄 ┃ 沉弱 ┃
┃ ┣━━━━╋━━━━━╋━━━━━╋━━━━━╋━━━━━╋━━━━━━━━━━━━╋━━━━━━━━╋━━━━━┫
┃带 ┃ ┃ ┃ ┃ ┃ ┃ ┃ ┃ ┃
┃ ┃痰湿 ┃ 多 ┃ 白 ┃ 稠 ┃ 腥臭 ┃ 痰湿证 ┃舌淡苔白腻 ┃滑 ┃
┣━━━╋━━━━╋━━━━━╋━━━━━╋━━━━━╋━━━━━╋━━━━━━━━━━━━╋━━━━━━━━╋━━━━━┫
┃ ┃阴虚 ┃不甚多 ┃ 淡黄 ┃清或粘 ┃或有臭 ┃ 阴虚证或阴虚挟湿 ┃ 舌红苔少 ┃ 细数 ┃
┃黄 ┃挟湿 ┃或多 ┃ ┃ ┃ ┃ 证 ┃ ┃ ┃
┃ ┣━━━━╋━━━━━╋━━━━━╋━━━━━╋━━━━━╋━━━━━━━━━━━━╋━━━━━━━━╋━━━━━┫
┃ ┃湿热 ┃ 多 ┃ 黄 ┃ 粘稠 ┃ 秽臭 ┃ 肝郁脾湿证或阴中 ┃ 苔黄腻 ┃ 濡数 ┃
┃带 ┃ ┃ ┃ ┃ ┃ ┃ 灼痛 ┃ ┃ ┃
┃ ┃ ┃ ┃ q ┃ ┃ ┃ ┃ ┃ ┃
┣━━━╋━━━━╋━━━━━╋━━━━━╋━━━━━╋━━━━━╋━━━━━━━━━━━━╋━━━━━━━━╋━━━━━┫
┃ ┃阴虚 ┃不甚多 ┃ 淡红 ┃稠或不 ┃或有臭 ┃ 阴虚挟湿证或虚热 ┃ 舌红苔少 ┃ 细数 ┃
┃赤 ┃挟湿 ┃或多 ┃ ┃甚稠 ┃ ┃ 证 ┃ ┃ ┃
┃ ┣━━━━╋━━━━━╋━━━━━╋━━━━━╋━━━━━╋━━━━━━━━━━━━╋━━━━━━━━╋━━━━━┫
┃ ┃湿热 ┃ 多 ┃ 深褐 ┃ 稠 ┃ 秽臭 ┃ 少腹,小腹压痛、湿 ┃ 苔黄腻 ┃ 数 ┃
┃带 ┃ ┃ I ┃ ┃ ┃ ┃ 热证 ┃ ┃ ┃
┣━━━╋━━━━╋━━━━━╋━━━━━╋━━━━━╋━━━━━╋━━━━━━━━━━━━╋━━━━━━━━╋━━━━━┫
┃赤 ┃湿热 ┃多或不 ┃白带挟 ┃ 粘稠 ┃ 臭 ┃ 湿热证.或少腹.小 ┃ 苔腻 、 ┃ 滑数 ┃
┃白 ┃ ┃甚多 ┃皿 ┃ ┃ ┃ 腹压痛 ┃ ┃ ┃
┃带 ┃ ┃ ┃ ┃ ┃ ┃ ┃ ┃ ┃
┣━━━╋━━━━╋━━━━━╋━━━━━╋━━━━━╋━━━━━╋━━━━━━━━━━━━╋━━━━━━━━╋━━━━━┫
┃ 杂 ┃ 湿毒 ┃ 多, ┃ 脓性 ┃ 稠 ┃ 秽臭 ┃ 发热腹痛或小便淋痛 ┃ 苔黄腻 ┃ 洪数 ┃
┃ ┃ ┃ ┃ ┃   ┃ ┃ ┃ ┃ ┃
┃ ┣━━━━╋━━━━━╋━━━━━╋━━━━━╋━━━━━╋━━━━━━━━━━━━╋━━━━━━━━╋━━━━━┫
┃ 色 ┃ ┃ ┃ ┃ ┃ 恶臭 ┃ 体质大虚,查见有 ┃ 舌黯淡,苔象 ┃ 虚滑 ┃
┃ 带 ┃症溃 ┃ 多 ┃似血非血 ┃清稀.或 ┃ ┃ 症块 . ┃ 变化不定 ┃ ┃
┃ ┃ ┃ ┃似脓非脓 ┃如膏状 ┃ ┃ ┃ ┃ ┃
┣━━━╋━━━━╋━━━━━╋━━━━━╋━━━━━╋━━━━━╋━━━━━━━━━━━━╋━━━━━━━━╋━━━━━┫
┃ 感 ┃ 霉菌 ┃ 多或不 ┃ 白 ┃似豆渣 ┃或有臭 ┃ 阴痒.镜检查见霉 ┃ 或正常 ┃正常或数 ┃
┃ ┃ ┃ 甚多 ┃ ┃或乳酪 ┃ ┃ 菌 ┃ ┃ ┃
┃ ┣━━━━╋━━━━━╋━━━━━╋━━━━━╋━━━━━╋━━━━━━━━━━━━╋━━━━━━━━╋━━━━━┫
┃ 虫 ┃ ┃ ┃ ┃ ┃ ┃ ┃ ┃ ┃
┃ ┃滴虫 ┃ 多 ┃灰白或 ┃较清. ┃ 臭 ┃ 阴痒,白带镜检查 ┃ 或正常 ┃正常或数 ┃
┃ 邪 ┃ ┃ ┃赤白 ┃有泡沫 ┃ ┃ 见滴虫 ┃ ┃ ┃
┗━━━┻━━━━┻━━━━━┻━━━━━┻━━━━━┻━━━━━┻━━━━━━━━━━━━┻━━━━━━━━┻━━━━━┛
  带下病的治法以健脾除湿为主。肾虚者补肾涩滞.佐以健脾;脾虚者健脾升阳止带,佐以调肝;湿热者,清热除湿健脾;湿毒者清热解毒除湿;感虫者治以杀虫(参见阴痒节)。生殖器官症块溃烂而见杂色带者参见症瘕节处理。对虚实夹杂的病例除邪勿伤正,亦“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儒门事亲》)。实证带下需配合外治法共奏其效。
  一、脾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
  2。全身症状:面色咣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3.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滞中焦.脾虚气陷,湿浊随之下庄;中气虚,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湿化带浊从阴门而下;无热,故带色自,无臭气。余证乃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二)治疗 .
  1。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2.方药:可用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
  (1)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原方云: 。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 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本证选用此方,常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
  (2)参苓白术散(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
  原方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喘噫。”
  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
  脾虚湿甚,带稠,痰多,头重,形体肥胖,苔白腻者,加半夏、石菖蒲、白芥子以祛痰燥湿;带多日久不止.舌苔不腻者,可加收涩止带药,如芡实,莲须,乌贼骨、龙骨、牡蛎等。《神农本草经》载有白芷治带下.白芷具有升阳除湿,升清降浊作用,临床常配入治带方中以奏效。
  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复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栋、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二、肾虚型
  (一)肾阳虚证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
  (2)全身症状: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3)证候分析:肾阳虚,肾气亦不足,下元亏虚,精关不固,故尔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滑脱不禁。肾阳虚。命火不足,寒湿内生.下陷为带,故带下清冷如水;肾虚精髓不足以荣脑,则脑转耳鸣。余证为肾阳虚之象。 .
  2.治疗
  (1)治则:补肾固精止带.

  (2)方药:可用鹿角菟丝子丸或金锁固精丸。 ’
  ①鹿角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 .
  鹿角霜 菟丝子 杜仲 白术 莲须 芡实 白果 牡蛎
  原方专用治。白带清稀,久下不止,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形寒肢冷.头晕眩,心悸气短。之证。
  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肾强腰固带脉, 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 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②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沙苑蒺藜 芡实 莲须 龙骨 牡蛎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 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二)肾阴虚证
  1.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2)全身症状: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此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或老年妇女。阴虚失守,封藏失司.故带下较多。阴虚内热灼血.故带色异常,质稠粘,阴道灼热。阴虚血燥.故阴部干涩。余证皆为阴虚之证。
  2。治疗
  (1)治则:滋阴泻火。
  (2)方药:可用知柏地黄丸或愈带丸。
  ①知柏地黄丸(方见经行口糜)。
  用于治疗本证,常以生地易熟地.加贯众、鱼腥草效更佳。证除后宜继服滋肾之品(如地黄丸之属),以巩固疗效。
  ②愈带丸(《饲鹤亭集方》):
  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 黄柏 椿根皮 良姜
  原方用治“妇人冲任不固,带脉失司,赤白带下,经浊淋漓等症”。
  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治法,方中四物汤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带,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革藓、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薰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无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以清嘘热。证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三、湿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2.全身症状: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37。5℃左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证侯分析:湿热之邪直犯阴中或流注下焦,累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湿热留连,阻遏气机,故有灼痛或压痛。湿热累及膀胱,可见小便黄热或淋痛,累及大肠可致便溏.热迫血行可致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热甚于湿则见有大便秘结。
  二、舌脉均为湿热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利湿。
  (2)方药:可用止带方或龙胆泻肝汤。
  ①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茵陈 栀子 黄柏 丹皮 赤芍 牛膝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茯苓
  原方专用于止带.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②龙胆泻肝汤(方见经行情志异常)。
  《医方集解》云此方“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宿。。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证。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前仁利湿邪.用归、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革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见功。
  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胶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选龙胆泻肝汤酌加厚朴、藿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栋,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 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
  ③外用方药
  一般不必拘泥成方,可选数味清热解毒除湿药物30~50克.熬水去渣薰洗阴部。如:银花藤30克、大黄30克、苦参30克煎水1 000毫升,去渣后待用,一日一剂,分3~3次薰洗。
  四,温毒型
  (一)妇科证侯特点: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
  1.全身症状:或见发热(可在38℃以上),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贲,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
  2。证候分析:湿热遏久成毒或邪毒直犯阴器胞宫.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异常而臭。邪毒稽留,气血阻滞,故局部灼热或压痛.湿遏化热生虫而致痒.热迫血行故带下挟血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邪盛成毒发为阴疮。正邪相争,故有发烧。余证断为热盛湿困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解毒,除湿。
  2。方药:可用银甲丸或萆薢渗湿汤。
  ①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银花 连翘 红藤 蒲公英 茵陈 升麻 紫花地丁 大青叶 桩根皮 桔梗 生蒲黄 琥珀 生鳖甲
  原方为丸剂,也可改成煎剂。
  本方以多味清热解毒药为主药,佐以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选入生蒲黄活血止血.琥珀化腐生肌通淋,生鳖甲软坚散结,升麻、桔梗升提排秽.对湿热、湿毒盘踞任带所致的带证,而有少腹结块者甚宜。
  ②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补遗》)加红藤、败酱、蒲公英。
  萆藓 苡仁 黄柏 丹皮 赤芍 木通 泽泻 滑石 .
  原方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
  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
  ③外用方药
  外洗方可按辨证论治拟出数味清热解毒药物或以内服方中之解毒清热除湿药物为伍.煎水去渣熏洗。若高烧可配合保留灌肠治疗。
  如用银甲丸去琥珀、生鳖甲、生蒲黄,连翘。易银花为银花藤,诸药各30克为一曰量.每日2~3次熏洗局部或保留灌肠用。
  或用大黄、银花藤、贯众(或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为伍各50克,布包熬水.趁热先熏局部.待温度适宜先清洗外阴.再换药水坐盆l 5分钟,或作阴道冲洗。若带下色如米泔或挟血色,或灰黄色,阴痒。查见滴虫者,上药加乌梅20克,同煎.若带下如豆渣一样,阴痒.查见霉菌,上药加硼砂3克、雄黄3克(酒化),用法同前。若老年妇女带下色黄或挟血色,检查属阴道发炎,可于上药中加萆藓30克、甘草30克,用法同前。
  [预防与护理]
  一、加强妇女保健工作.长期涉水作业者应有卫生保健措施。
  二、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经期、产褥期,流产后尤应注意。提倡淋浴,使用公共盆浴应作消毒处理。注意性生活卫生。医务人员进行妇科检查时应严格操作,防止艾叉感染。
  三、加强体质锻炼.长期从事坐位工作,易发生便秘和由于盆腔瘀血而致白带增多.故宜在工间休息时作体操活动。注意饮食卫生.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滋生湿热。
  四,坚持按医嘱进行内、外治法治疗。
  [预后]

  凡出现带下异常.经检查未合并他病者.预后一般良好。若合并有他病,如阴疮扩病则又当视其性质始能测知预后。
  [结语]
  带下病的诊断根据,其要点有三:一是带下量明显增多;二是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或量虽不多、色、质异常有臭者:三是前两者中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的症状。
  带下病的成因多由湿所致,湿可由外侵,也可从内生。常见有脾虚生湿,或内蕴湿热或外感湿热、湿毒,损伤冲任,累及任,带二脉。也有肾虚任带二脉失固,精液下夺为;带下病的,但临床少见。因此,带下病的发生与脾肾虚,湿热,湿毒入侵,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有关。其证初起多实证,久则常由实转虚.也有虚而复感邪者,如阴虚湿热带下证。各种证候又可相互转化.如白带转黄,或均夹血色,治疗时当随其变化而灵活辨证。 、
  带下病的治疗虽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但又当根据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辨证施治,并配合外治法奏效较捷。
  西医学的妇科疾病中.如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可有带下异常的症状出现,运用中医带下病的理、法、方、药对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颈癌等论治,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丰富和发展了带下病的论治。
  [文献摘录]
  隋。《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侯》: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五色俱下。
  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于胞.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冷则多自,热则多赤.故名带下。
  宋.《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带下方论}:带下之病,妇人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为主兼升提。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儒门事亲。妇人带下不得错分寒热辨解六》:治泻痢与带下皆不可聚用峻热之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
  《证治要诀.妇人门。赤白带》:有带疾愈后一二日或再发.半年一发……此多漏带最难治。
  《女科撮要.带下》:……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痰湿下注,蕴积而成。
  《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类》。凡妇人淋带虽分微甚.而实为同类……总由命门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三:盖一以心旌之摇之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一以房室之边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