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痛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腹痛    可另查腹痛
  (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而言。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的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腹痛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
  腹痛的名称,始见于《素问.举痛论》。但将小儿腹痛作为病症论述者,则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腹痛候》,其曰:“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其热而痛者,则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也。”此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将腹痛分为积痛、虫痛、胃冷虚之证;明《证治准绳。幼科.腹痛》中归纳前人经验,列有寒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内钓痛、症瘕痛等,对小儿腹痛的病因、症状、分类等论述得较前人更为完善。
  后世医家承先贤所论,归纳各家之说,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4大类.较易掌握。婴幼儿不能语言,多表现为无故啼哭,如《古今医统。腹痛》说:“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
  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导致腹痛的疾病很多,主要分为3大类:第l类为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常见如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腹型癫痫、伤寒、卟啉病、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心肌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等。第2类为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如胰腺炎、肝炎、胆道疾病、肠梗阻、肠套叠、阑尾炎、腹膜炎、溃疡病穿孔、肠道寄生虫病、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腹腔淋巴结炎等。第3类为功能性腹痛、主要为再发性腹痛(Recurrentabdominal pain),约占腹痛患儿总数的50%一70%。本篇所讨沦的以第3类腹痛为主,其它类型的腹痛应在明确病因诊断并给以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参考本条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种病因会引起腹痛,常见者有外感、食伤、正虚、情志内伤4种因素。
  1.外感因素 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均可引起腹痛。
  外感风寒 由于调护不当,衣被单薄,风冷之邪侵入脐腹,或因过食生冷瓜果,中阳受戕。寒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畅,气血不通则腹痛,因小儿稚阳未充,故寒凝气滞者多见。
  暑湿内犯 常于夏令之时,外感暑湿,内犯胃肠,暑湿秽浊之气与肠胃水谷相互交结,致使气机窒塞,升降失调,上不能发越,中不能运化,下不能传导,吐泻不得,腹部绞痛。
  2.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乳食又不知自节,故易伤食。如过食油腻厚味,或饮食强食,临卧多食或误食变质不洁之物,致食积停滞,郁积胃肠,气机壅塞,痞满腹胀腹痛。或平素过食辛辣香燥、膏粱厚味,胃肠积滞,或积滞日久化热,肠中津液不足致燥热闭结,使气机不利,传导之令不行而致腹痛。或喜食生冷瓜果,进食不洁之物,使虫卵进入肠道,孳生成虫,蛔虫在腹内扰动不安,可发生蛔虫性腹痛。
  3.正虚因素 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脾胃虚寒,脾阳不能运展,致寒湿内停,气机不畅,气血不足,失于温养,腹部绵绵作痛。
  4.情志因素 小儿情志怫郁,肝失条达,肝气犯胃,气机窒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腹胀痛。
  二、病理
  1.病变在脾和六腑 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和六腑,无论是外感、伤食,或者正虚、情志外伤,其共同的病理变化是气滞于脾和六腑,脾喜运而恶滞;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
  2。病理因素为气滞 腹痛的发生,与气滞有密切的关系。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外易为风寒暑湿之邪所侵袭,内易为乳食所伤。六腑以通为顺,经脉以流为畅,再如情志不畅,跌仆外伤均可引起气机壅塞,气血受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而腹痛。
  3。病机属性辨寒热 腹痛的不同证候,主要由不同的病因产生,加上上小儿素体差异,其病机属性有寒热之分。一般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或素体阳虚而腹痛者,多属寒性腹痛,暑湿内犯,过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成积滞,热结阳明而腹痛,多为热性腹痛。至于蛔虫内扰及气滞血瘀致腹痛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
  4.病情演变分虚实 腹痛因其致病属性不同,受病脏腑、经络有别,故有不同的表现。其发病急,变化快,因寒、热、食、积、虫等损伤所致者,多为实证。其起病缓,变化慢,常因脏腑虚弱所致者,多为虚证。但二者常可相互转化,实证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可以转为虚证或虚实互见,如因误治失治,可迅速出现腹胀、便血、高热及谵语,甚至阴阳离决之变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部位 ①右上腹痛:腹内疾病多为肝、胆、膈下病变;腹外疾病多为右膈胸膜炎、肋间神经炎,心功能不全。②上中腹痛:可见于十二指肠、胃、胰腺,小肠(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③左上腹痛:可见于急性胰腺炎、脾肿大、左膈胸膜炎、左肋间神经炎。④脐周痛:可见于肠蛔虫、肠炎、肠痉挛、食物过敏、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回肠远端憩室病、局限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腹外如心包疾患。⑤腰部痛:肾、输尿管疾病。⑥右下腹痛:可见于阑尾、回肠、疝、卵巢等之病变。⑦左下腹痛:可见于结肠、顽固性便秘、疝、卵巢等病变。⑧弥漫性及不定位腹痛:可见于腹膜、肠(穿孔、梗阻)、大网膜病变;腹外疾病如中毒性、代谢性、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癫痫。
  2.应排除的器质性疾病 有以下情况者多考虑外科性疾病:①急骤起病,多无先驱症状,腹痛由轻渐重,由含糊到明确,由局限到弥漫,剧痛,特别是疼痛超过3小时。②先有腹痛,后有发热。⑧先有腹痛,然后有全身症状,如频繁呕吐,但不腹泻,尤其伴有便秘,肛门不排气、腹胀等更提示梗阻性疾病的可能。④有压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或能扪到肿块,或体征局限于腹部。可有放射痛。
  3.机能性腹痛 由于肠管蠕动异常或肠管壁痉挛引起的腹痛,如婴儿阵发性腹痛.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前者与饮食不当、胃肠胀气有关,后者多见于儿童,有周期性发作,其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二、鉴别诊断
  1.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 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有咳嗽,或扁桃体红肿,肺部有罗音等。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伴有心悸、心脏杂音、心电图异常。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反复发作,脑电图异常,服抗痫药有效。④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有贫血,血象及骨髓象异常。⑤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如糖尿病有血糖、尿糖增高,铅中毒有指甲、牙齿染黑色,卟啉病有尿呈红色、曝光后色更深可助诊断。
  2.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①胃肠道感染如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腹泻病、急性坏死性肠炎、肠寄生虫病,除有腹痛外,还有饮食不调史及感染病史,大便及血象化验有助诊断。②胃肠道梗阻: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有腹痛及腹胀和梗阻现象,全腹压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X线可助诊断。⑧肝胆疾病如胆道蛔虫、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常有右上腹阵痛和压痛,肝功能异常及B超可助诊断。④泌尿系疾病如急性肾炎、尿道畸形、结石、感染,常有腰痛、下腹痛、尿道刺激症状,尿检异常,X线可助诊断。⑤下腹痛对少女要注意有无卵巢囊肿扭转、痛经。⑥内脏肝睥破裂有外伤史,常伴有休克等。配合实验室及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3.再发性腹痛 ①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太长,能自行缓解。②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均无明显体征。⑧无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咳嗽、气喘、尿频尿急尿痛等。④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
  1.辨识常证
  (1)问病情辨病位 小儿腹腹痛,大孩子能自述其痛苦,婴幼儿不能言或言不足信,则需细心观察,详细询问家属及陪人.一般来讲,腹痛难忍,小儿必呱呱啼哭,弯腰捧腹,或时缓时急,呻吟不已者,多为腹痛。再结合病史,腹痛的部位、剧烈程度,伴随症状综合分析,若大腹痛者病在脾胃、大肠、小肠,小腹痛者其病多在膀胱和大肠,脐腹痛多属大小肠,肝胆病多为右上腹痛,若虫积痛多在脐周阵痛,右下腹痛多为肠痈,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腹痛及疝气腹痛.
  (2)区别气血虫食 腹痛由气滞者,有情志失调病史,腹部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气聚则痛而见形,气散则平而无迹。属血瘀者,有跌仆损伤手术史,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局部满硬。属虫积者.有大便排虫史,或镜检有虫卵,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属食积者,有乳食不节史,见嗳腐吞酸,呕吐不食,脘腹胀满。 .
  (3)明辨虚实寒热 腹痛有虚实之异。急性腹痛多属实证,其痛有定处,拒按,痛剧而有形,饱而痛甚,兼有胀满,苔黄腻厚,脉大有力,服攻下药有效。慢性腹痛多虚,其痛无定处喜按,痛缓而无形,饥则痛作,兼有闷胀,舌淡少苔,脉弱无力,服补药痛减。 、
  腹痛还有寒热之分,如热邪内结,疼痛阵作,得寒痛减,兼有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少津,指纹紫,脉洪大而数者属热。暴痛而无间断,得热痛减,兼有口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滑润,指纹紫,脉紧或迟者属寒。 ’
腹痛证候,往往相互转化,互相兼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为虚寒,成为寒热交错证。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而影响气机的流通,虫积可以兼夹食滞,食滞有利于虫体的寄生。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研究,辨证分析。
  2.辨识轻重 腹痛轻证,见于体质好,病程短,精神尚好的小儿,如食积腹痛,稍加调理即愈。如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的小儿,患虚寒腹痛,就需较长时间治疗方能见效。单纯性腹痛治疗较易,兼有它症的治疗较难。急性腹痛卒然起病,疼痛剧烈,变化迅速,多为新病,也有是由慢性腹痛因各种因素诱发而成,证情复杂,有外感内伤之分,气血虫食之异,虚实寒热之别,若经久不愈,正气暗耗,可转为慢性腹痛,而慢性腹痛若误治或失治,可以转为急性腹痛。如果腹痛暴急,迅速伴有腹胀、便血、高热、谵语,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二、治疗原则
  腹部多由六腑所居,六腑以通为顺,经脉气血以流为畅,腹痛发生由于腹部的经脉气机不通畅,不通而痛,因此治疗原则是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根据腹痛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温散、泻热、攻下、消导、行气、活血、镇痛、运脾、补虚缓急等法,使腑气畅通,通则不痛,正如《医学真传.痛证》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妄矣。”叶天士又有。初痛在经”,“久痛入络”之说,其治采用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对于瘀血阻滞,日久不愈之症,尤为相宜。古人还有“痛无补法”之说,虽小儿腹痛实证多而虚证少,但也决无不用补法之理,要谨守病机,随证施治。对难治和危重患儿,还要中西医多种方法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三、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寒积腹痛
  证候表现 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漉漉,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指纹色红,脉沉弦紧。
  辨证要点 常有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病史,寒主收引,故其腹痛特点,为拘急疼痛,肠鸣切痛,得温则缓,遇冷痛甚。
  治法主方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养脏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当归、沉香、广木香、紫苏、肉桂、丁香、川芎。腹部胀满加砂仁、枳壳;恶心呕吐加半夏、藿香;兼腹泻加炮姜、煨肉豆蔻;抽掣阵痛加小茴香、延胡索。
  2.痧胀腹痛
  证候表现 卒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头额多汗,舌淡胖,苔白滑腻,指纹淡,脉沉伏。
  辨证要点 常在夏季闷热时感受暑邪而发病,暑湿内干肠胃,中焦气机窒塞,上下不得宣通而发病。其特点是卒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又因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烦躁闷乱;阳气郁闭不能宣达,以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所谓“干霍乱症”,俗称“急痧”,也称“绞肠痧症”。
  治法主方 化浊辟秽,理气开闭。玉枢丹。
  方药运用 常用药:玉枢丹以开水糖汁调服,或用藿香正气水调服。
  3。食积腹痛
  证候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粪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淡红,苔厚腻,指纹紫滞,脉象沉滑。
  辨证要点 起病前有伤乳伤食的病史,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是本证的特征。吐物酸馊,矢气频作,粪便秽臭,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皆是伤乳伤食之表现。
  治法主方 消食导滞,行气止痛。香砂平胃散。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枳壳、香附、山楂、神曲、麦芽、砂仁。腹胀明显,大便不通者,加槟榔、莱菔子;食积郁滞化热者,加大黄(后下)、黄连。
  4.虫积腹痛
  证候表现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痛时可有索条块,痛喜揉按,按之痛减,痛时泛吐清涎,饮食不思,精神疲倦,不痛时如常人。或突然右上腹钻顶样绞痛,弯腰曲背,辗转不安,恶心吐蛔,肢冷汗出,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沉滑。
  辨证要点 既往有唾中蚧齿,大便时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虫卵。绕脐周痛,时作时止,为本证特点。蛔虫上入胃可吐蛔,钻入胆道则为“蛔厥”,蛔虫结聚于肠中,成团则形成“虫瘕,”梗阻则发生阵发性剧烈腹痛和频繁呕吐。
  治法主方 驱虫止痛。下虫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苦楝根皮、白芜荑、使君子、鹤虱、槟榔、当归、大黄。蛔厥则安蛔镇痛,用乌梅丸。常用药:乌梅、黄连、黄柏、党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因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所以处方宜辛苦酸并用.
  5.实热腹痛
  证候表现 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不安,潮热口渴,手足心热,唇舌鲜红,苔黄燥,指纹紫滞,脉滑数或沉实。
  辨证要点 腹痛胀满,拒按便秘为本证特点,但有邪正俱实和邪实正虚的区别。若正气未衰,里实已成者,痞、满、燥、实四证俱现,腹痛急剧,脉沉实有力,为邪正俱实证。若里热津伤,正气衰惫,而燥热闭结,里实未去,即燥实为主,痞满不甚,腹痛未能缓解,但精神极度疲惫,舌干少津者,为邪实正虚。如腹痛发生于上腹部,或偏左或偏右,其痛急剧.拒按,兼恶寒发热、呕吐、便秘者,多因肝胆失于疏泄,脾胃郁火骤生所致,常见于肝、胆、胰诸脏腑病变过程中,尤当详辨。与中寒腹痛相比,相对少见。
  治法主方 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大承气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大黄(后下)、芒硝(兑入)、枳实、厚朴。若口干、舌质红干伤津者,加生津之品,如玄参、麦冬、生地。因肝胆失于疏泄,肝热犯胃而实热腹痛,用大柴胡汤.常用药: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白芍、大黄、川楝子。亦可用煎好的中药保留灌肠,起到通腑泻下作用。
  6.虚寒腹痛
  证候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色咣白,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指纹淡红,脉沉缓。
  辨证要点 本证因素体阳虚,中阳不足,或病程中消导、攻伐太过,气血不足,失于温养,脏腑拘急而痛。其痛特点为起病缓慢,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为虚证寒证的表现。若为脾虚气滞而腹痛者,可见腹痛膨胀,按之则濡,不思饮食,食则作痛,大便稀溏或呈豆腐渣状,为虚中夹实之腹痛。
  治法主方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桂枝、白芍、甘草、饴糖(兑入)、生姜、大枣、党参、白术、干姜。气血不足明显者,加黄芪、当归;肾阳不足,虚寒内盛明显者,加附子(先煎)、肉桂(冲服);腹痛而口区清涎者,加丁香、吴茱萸;脾虚而兼气滞者,用厚朴温中汤。
  7.血瘀腹痛
  证候表现 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腹部积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黯或有瘀点,指纹紫滞,脉涩。
  辨证要点 本证以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拒按或症块为特征,有外伤手术或症瘕等病史。同时瘀血亦可导致气滞,故常表现为痛而兼胀,其瘀块随病位而定。
  治法主方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肉桂(1—2g,研末冲服)、赤芍、蒲黄(包煎)、五灵脂。兼胀痛者,加川楝子、檀香;有症块者,加三棱,莪术。若少腹拘急硬痛,大便秘结不通者,用桃仁承气汤。
  此证多系痼疾,治疗时必须照顾正气。瘀血为有形之积,非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药不能化解,然这类药又有伤津耗血之弊,所以病去大半即止服,康复期应多服益气活血之品,如人参、黄芪等。瘀血腹痛多因气滞所致,所以应适当加入理气药,瘀血、也有偏寒、偏温之别,若偏寒者选蒲黄(包煎)、五灵脂、桂枝,川芎卜偏温者选择丹皮、丹参、当归尾、赤芍、大黄等。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藿香正气丸一(水)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饮冷引起的腹痛.
  2。越鞠丸 用于气滞腹痛.
  3。纯阳正气丸 用于夏季中寒腹痛。
  4.附子理中丸 用于脾胃虚寒腹痛。
  5。元胡止痛片 用于气滞血瘀腹痛。
  6。大山楂丸用于食积腹痛。
  7.木香槟榔丸 用于食滞腹痛。
  二、单方验方
  1.炮莪术研细末,每服3g,或鸡内金、枳实各9g,水煎服。.用于寒实腹痛。
  2。丁香、川椒、干姜各等分,研末,每次1g,开水送服。用于虚寒腹痛。
  三、药物外治
  1.生葱头250s,捣烂炒熟敷肚脐。用于虚寒腹痛。
  2.广木香、高良姜、肉桂各2g,陈皮3g,丁香1g,共研细末。每用2g以米醋或凡士林混合成膏,摊两层纱布中间,敷于神阙。24小时更换,3日1个疗程。用于寒性腹痛。
  3。淡豆豉、生姜;葱白,切细,加青盐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肚腹疼痛处。日1—2次,每次20分钟。用于虚寒腹痛。
  4。公丁香、白豆蔻各3g,肉桂2g,白胡椒4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一1.5g,填敷脐中,再外贴万应膏。用于肠痉挛。
  四、食疗方药
  1.砂仁莲子粥 组成:砂仁5g,莲子20g,捣碎,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500ml,煎至米烂为度,1日s次。用于脾胃虚寒和气滞腹痛。
  2.二冬粥 组成:麦冬、天冬各10g,捣碎,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500ml,煎至米烂。1日服3次.用于实热腹痛后津液不足者。
  3.桃仁粥 组成:桃仁lOg,捣碎,粳米50g,加水500ml,煎至米烂。1日服3次。用于瘀血腹痛。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足三里、合谷、中脘..加减法,寒邪内积加灸神阙,食积加里内庭(在足底第2、3跖趾关节前之间处),呕吐加内关,一般取患侧,亦可取双侧。用3~5cm长30号毫针,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或提插。年龄较大儿童可留针15分钟,留至腹痛消失。
  2.耳穴压丸 取穴:胃、脾、肝、胆.虚证加肾,.实证加三焦、大肠,痛甚加神门、耳垂,、便秘加肛门、直肠。热证用绿豆,寒证用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贴压耳穴。并作轻轻按压,穴区感到越胀痛,效果越好,每天按压3—5次,每周换贴2—3次,6次1个疗程。多用于慢性腹痛.
  3.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胆囊穴。药液:盐酸山莨菪碱10mg,与2%普鲁卡因注射液皮试阴性时,2ml混合,每次取常用穴1个,双侧每次注入0.5ml,用于胆绞痛。
  六、推拿疗法
  食积腹痛 清脾胃,顺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
  寒积腹痛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
  虚寒腹痛 揉外劳宫,清补脾,顺运八卦。
  热结腹痛 顺运八卦,清胃,退六腑,推四横纹。
  虫积腹痛 揉外劳宫(多推),乎肝,清胃,清大肠,摩腹(自右下腹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部位,自右向左运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
  1.避免感受寒邪,注意保持腹部温暖。
  2.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宜过食生冷瓜果、进食油腻变质食物.
  3.每餐后稍事休息,勿作剧烈运动。
  二、护理
  l。剧烈腹痛者或持续不止者应卧床休息,加强观察,按时查体温、脉搏、血压和排泄物,随时检查腹部体征,并作必要的其它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2.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尤其气滞腹痛小儿宜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刺激。
  3.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饮食调护。如食积腹痛,宜控制饮食;虫积腹痛,忌用甜食,适当给以酸味食品;虚寒腹痛者,宜甘温之味;实热腹痛忌肥甘厚味和辛辣之品。必要时冷敷或用其它降温方法。
  4.寒性腹痛者应温或热服药液,热性腹痛者应冷服药液,伴呕吐者,药液要少量多次分服。
  (文献选录}
  《幼科铁镜.辨腹痛》:“婴儿腹痛,口不能言,何以知之?盖儿痛必哭,无故而哭者痛也,哭声雄惨,而双眉蹙皱是也。又有一种奇痛,一痛只大叫几声‘痛、痛、痛’,即抱胸晕死。余家一女犯此症,先君在日,余见将女面扑地,用冷水一盆以女膝着水上,于委中穴浇水狠拍,粗筋肿起,用银针傍筋打入二针,针出血流,叫一声‘痛’即苏。随用冷水滚水各半,连吃一二碗立愈。记先君曰:此急痧也,与转筋火差似,为平常腹痛,从未有一痛而即死者,急痧之辨紧记在此。”
  《幼幼集成。腹痛证治》:“凡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者痛在膈上,此胃脘痛也;中焦者痛在中皖、脾胃间病也;下焦者,痛在脐下,肝肾病也。然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辨之之法,但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病者多虚,暴病者多实,得食稍减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除而缓,莫得其处者为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实虚既确,则治有准则。”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王学庆等以大黄水煎液给家兔灌胃,成功地复制了脾阳虚模型。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比色法)显著降低,胃肠推进运动可显著加快,初步揭示了脾阳虚的部分病理基础。李湛良等采用中药番泻叶喂饲小白鼠造成脾阳虚模型,在透射电镜下,胃肠组织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几乎消失而不易见,线粒体双层膜结构不太清晰。镧颗粒进入细胞膜内,在细胞质、细胞核内均可见电子致密性较强的镧盐颗粒,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蛋白质、糖、脂肪吸收代谢异常,脾阳虚损而致一系列消化、吸收异常表现。王本祥综述了温里药的药理作用:
  1.对平滑肌的作用 温里药对离体肠管活动的作用,可分为兴奋肠管活动性温里药(附子、桂皮、高良姜、4、茴香及小剂量的吴茱萸和花椒)和抑制肠管活动性温里药(丁香、干姜、荜澄茄、白胡椒及大剂量的吴茱萸和花椒)两大类。兴奋肠管活动的温里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胆碱样、组胺样、抗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或是通过其中之二或是通过其中之一兴奋肠管活动;抑制肠管活动的温里药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能神经活动无关,而有抗胆碱和抗组胺样作用。显然温里药的不同对抗作用可能与各自所含的多种不同活性成分有关。“脘腹冷痛”多由各种病原导致胃肠痉挛造成的,抑制肠管活动的温里药可能通过解除胃肠道痉挛而达到抗脘腹冷痛的临床效应,小茴香、高良姜多用于寒凝气滞的脘腹胀痛,这可能与它们兴奋肠管活动有关。
  2.镇痛作用 温里药有散寒止痛功效,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小茴香、丁香、高良姜、毕澄茄及辣椒在采用热板法、扭体法及电刺激法的实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能加强温里药调节胃肠平滑肌活动所产生的治疗脘腹冷痛的效应。表明中医的因寒凝而痛者,总以温阳散寒为治疗大法理论的正确性.
  二、临床研究 、
  本病的临床研究,按腹痛的缓急、痛程的长短,以中药内服、药物外治、针灸推拿等法,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1。药物内服 曹洪洲以三甲散(制鳖甲、炮山甲、白术、鸡内金、炒槟榔各15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lOg,砂仁6g,番泻叶1.5g,共为细末。2岁2g,3岁2.5g,加冰糖少许,煮沸5—10分钟,日2次温服。)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50例,结果痊愈45例.有效3例,无效2例。
  张印贵等以祛风药为主治疗小儿脐周隐痛100例,方用匀气散(桔梗8一lZg,防风、陈皮各6~--8g,砂仁、广木香、炮姜、炙甘草各4—6g,白芍10"--15g),对照组用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各8一lOg,干姜、熟附子、炙甘草各4—6g)。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32.5例,有效12。工6例,无效6。26例。总有效率:治疗组88%,对照组48%。薛五山以小茴香散(小茴香、木香、砂仁、台乌药、党参、槟榔、蒲黄、五灵脂、炙甘草各5一lOg,丹参、白芍各4—6g,沉香l一3g后下)治疗小儿脐周腹痛145例,服3剂愈112例,服6剂愈33例,随访94、例2年未复发。
  刘家磊以小建中汤加减(饴糖30g,细辛、桂枝各6g,白芍15g,甘草5g,大枣6枚,生姜3片)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83例,结果治愈59例,显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1%。
  李小荣以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20g,甘草、鸡内金、当归各lOg,广木香、莱菔子各6g,肉桂4g,生姜3g,大枣lg)治愈小儿复发性腹痛18例,气虚甚加黄芪,手足不温加干姜,盗汗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巩固阶段用香砂养胃丸6g及保和丸l丸,日2次,疗效满意。
  沙海汶等以定痛汤(饴糖30g分冲,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0枚,川椒、乌梅、使君子、苦栋根皮、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香稻草各lOg)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24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9例.本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治虚寒性腹痛外、对蛔虫、蛲虫性腹痛也有较好效果。
  蔡寅寿以正气天香散加味(台乌、干姜、陈皮、木香各6—9g,香附、白芍、紫苏各3~--9g,生甘草3—5g,寒甚加附片,腹胀加大腹皮,便秘加藿香、扁豆),治40例小儿原发性肠痉挛。对照组40例以654—2每次O.1mg/kg bw,每日2次,异丙嗪每次lmg/kg bw,每日2次。均连服3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分别34、12例,有效5、25例,无效1。3例,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刘宏伟用王烈的温中理气汤(乌药、山奈、白芍、佛手、玄胡各20g,当归15g,木香5g)治疗小儿肠痉挛80例,每日1剂。结果:痊愈7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
  2。药物外治 腹痛灵贴剂(含肉桂、吴茱萸、麝香等药,每贴含生药lg,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制)。治疗小儿痉挛性肠绞痛200例,对照组以暖脐膏(北京市中药一厂生产)治疗100例,均贴脐部,疗程1周。结果:两组分别痊愈124、20例,显效37、14例,有效18、31例,无效21、35例,总有效率89.5%,65%(P<0.005)。本组治疗后当日腹痛消失优于对照组(户<o.005),腹中寒证和脏腑虚冷证两型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O.05)。
  田常文以中药敷脐,治小儿盘肠气痛116例。盘肠1号(吴茱萸、蝉蜕、木香、干姜各等份)治脏寒型,盘肠2号(吴茱萸、蝉蜕、黄连、琥珀各等份)治心热型。每次用药粉3—5g,桐油或童便调成糊状,每晚1次,3次1个疗程,休2日后进行第2个疗程。治愈110例,无效6例。
  孙玉荣以钡剂大承气汤整复zbJL急性肠套叠。其方法是制备30%一40%浓度的大承气汤放入冰箱内保存,同时抽取200~400mg 5%一10%浓度的钡剂,加温开水调节灌肠液温度,一般配剂成250~500ml灌肠,本法简便安全效佳。
  3.针灸疗法
  (1)体针 梁崇俊治疗小儿盘肠气痛50例,取穴双侧天枢、足三里,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合谷、曲池,垂直快速进针,行补泻后立即去针,总有效率100%。
  (2)耳压 杨喜晶以耳压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腹痛60例。取耳穴:脾胃、神门、内分泌。便溏加大肠、小肠、肾上腺,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5一lo分钟,3日换工次,两耳交替。结果:23例3日腹痛消失,n例6日消失,12例9日消失。
  4.推拿疗法 张贵印等以按摩法治疗dxJL脐周隐痛53例,分3型:寒凝气滞型,施温里散寒,行气止痛法,用摩腹法,点揉阑门、中脘、脾俞、至阳穴,揉督脉,腹部分推法;脾胃虚寒型,施温补中阳,益气止痛法,手法用摩腹法,点揉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足三里,腹部震颤法;饮食停滞型,施消导积滞,和中止痛法,手法用摩腹法;点揉中脘、水分、梁门、足三里穴。结果:治愈37例,显效10例,有效率96。22%。黄勇等治疗新生儿肠绞痛20例,方法是揉一窝风30次,揉外劳宫30次,揉小天心30次,推补脾土300次,摩腹200次,拿肚角3—5次,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16例痊愈,2个疗程伞例痊愈。
  5。磁场疗法 高彦果用旋转磁疗机治疗小儿肠痉挛性腹痛1128例。其中急性900例,痊愈873例,好转27例;慢性228例,痊愈195例,好转工8例,复发12例,无效3例。

可另查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