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厌食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厌食
  (概述]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1980年来,国内续有辨证治疗的报道,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为(1985年版)正式确立其病名.本病包括西医学的“厌食症”。
  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各年龄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一6岁小儿多见。其发生无明显季节差异,但因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气,使症状加重.本病由脾运胃纳失职所致,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会使气血生化乏源,易于感受外邪,合并血虚证,或日渐消瘦,转化为疳病。
  古代文献对厌食的专门记载不多。有关本病的论述,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这一论述为我们认识小儿厌食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小儿药证直诀,胃气不和:S>采用益黄散为治疗不思食的主方,开调脾助运为主治疗厌食之先河。在病因方面,明代<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伤饮伤食》说:“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幼科发挥。脾经兼证》说:“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指出不嗜食为脾脏本脏病变。一般不涉及它脏。在治疗方面,明代《奇效良方》载运脾散(人参、白术、藿香、肉豆蔻、丁香、砂仁、甘草)对脾虚失运者颇为适宜,清代《类证治裁.脾胃论治》说:“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认为胃阴不足之厌食宜清补而不宜腻补,并列举了具体用药。
  现代对小儿厌食的研究范围广泛,江育仁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厌食的实验研究也较多,如厌食患儿尿D一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均较正常儿童显著降低,淋巴细胞ANAE标记,T淋巴细胞减低;测定头发锌、铁、锰、镁等微量元素均较正常低下,经治疗后趋向于正常。近10余年来以多种疗法治疗小儿厌食有许多总结报道,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厌食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多种原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产生厌食。常见者有下列4类。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家长或保育人员缺乏喂养知识,乱投以肥甘厚味,如过食糖类、煎炸、粘腻、炒香食物,或滥服滋补药品,损伤脾气。或因乳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断乳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小儿生活无规律,进食不按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无度,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产生厌食。
  2.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小儿患泄泻、肺炎喘嗽、肝炎等病,或伤及脾气,或耗损胃阴,病后未能及时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3.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的婴儿脾胃薄弱,往往出生之初不欲吮乳,若后天又失于精心护养,脾胃虚怯,则食欲难以增进。
  4。情绪变化,思虑伤脾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或变换环境,或家长对其要求过高,望之成龙,多加限制,或家长对小儿娇养顺从,小儿稍有不遂就哭闹不已,或保育人员管教过严,均可使其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形成厌食。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 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原因所致,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一般不影响其它脏腑。
  2。病机关键为失运 脾胃相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调和,方能知饥纳食,食而能化。如由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困遏脾气,脾阳失于舒展,则运化失职,胃纳减少,或素体不足,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横逆犯胃,以至不思饮食。厌食虽有多种证候,但其病机关键在于睥失健运。
  3.病理属性分虚实 由于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有偏于脾胃运化功能的失调和偏于脾胃气阴的虚弱。一般偏于运化功能失调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偏于脾胃气阴虚弱者,病程较长.体质较差。若偶而多食或有湿滞,又可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
  4.病情演变分轻重 厌食一般属于脾胃轻证,证候表现多与脾胃失调有关,全身症状不重。部分患儿有脾气、胃阴不足证候,虚象亦不严重。脾胃失调者病程迁延可演变为虚证,脾气、胃阴不足者亦因之造成纳运功能失职。厌食日久,失于调治,日久也可演变成疳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厌食的诊断依据,
  l。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它疾病者。
  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
  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二、鉴别诊断
  1.积滞 积滞指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而有脘腹胀满疼痛、嗳气酸馊、大便腐臭、烦躁多啼等症。积滞所见之不思乳食由乳食停积不行产生,厌食患儿不思进食,所进甚少,故腹坦然无苦,一般无食积征象。
  2.疳病 疳病患者有食欲不振,亦有食欲亢进或嗜食异物者;形体明显消瘦;病可涉及五脏,出现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眼疳、疳肿胀等兼症。厌食者虽食欲颇差,进食甚少,但形体正常或略瘦,未至羸瘦程度,为脾之本脏轻症,一般不涉及它脏。
  3。疰夏 疰夏亦有食欲不振,同时可见全身倦怠,大便不调,或有身热,其特点为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春夏剧,秋冬瘥”,秋凉后自行转愈。厌食虽可起病于夏,但秋后不会恢复正常,而持久胃纳不开,且一般无便溏、身热等见症。
  4。肝炎 肝炎亦有食欲不振,同时有乏力、厌油腻、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厌食无肝肿大,无肝功能异常,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详细问病史 厌食患儿症状不多,要问初生是否是胎怯,喂养史中有无哺喂不当,饥饱不均。既往史中曾患哪些疾病,教育方式妥当否,追寻发病与以上因素的联系,便可明确病因。
  2.辨证在脾胃 若嗳气、恶心、苔腻,多食后脘腹作胀呕吐,形体尚可者,多属脾运失健;食而不化,大便偏稀,伴面色苍白形瘦,多汗易感者,多属脾胃气虚;食少饮多,大便干结,伴面色萎黄,皮肤不润者,多属胃阴不足。
  3.分证重辨舌 有部分厌食小儿症状少,舌象可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脾运失健者舌质多正常,苔腻;湿浊重者为厚腻苔;食滞重者为垢腻,偏气虚者舌淡而少津,苔薄白;偏阴虚者舌红而少津,少苔或花剥苔。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厌食“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开胃运脾为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者,当以运脾开胃为主法,若兼湿滞、食积,须用燥湿、消食之剂,但是化湿勿过用苦寒攻伐,消食不过用克削通导,总须顾其正气,勿伤其正。偏虚证者,当用补益,又忌用呆补,应补而不碍滞,以患儿脾胃能够运化为度。若用养阴,更须注意清补而不可滋腻。同时在药物配伍中时时顾及调脾兼以和胃,补益佐以助运,方中常配疏理气机,消食醒胃,化湿宽中运脾药物。
  厌食治疗,还有多种疗法的选用,除煎剂之外,散剂、合剂也是较好剂型,均以少
量多次频服为宜,推拿、外治等也有较好效果,易被患儿接受。
  三、分证沦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脾运失健  

  证候表现 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若迫食或偶然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
  辨证要点 起病前有乳食喂养不当史,厌食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舌质淡是本病特征,多见于东南卑湿之地及夏令脾气被湿浊困遏不运之时。
  治法主方 调脾助运。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内金(研冲)、麦芽等。若时在夏至以后,暑湿困阻者,加青蒿、大豆卷、荷叶;热象明显者,加生薏仁、六一散、黄连;脘痞腹胀者,加莱菔子、广木香,苔厚腻者,加厚朴、草豆蔻。食滞中阻,用神曲、山楂、枳实、槟榔、苍术、香附、茯苓、谷芽、麦芽等。乳积者,加麦芽、砂仁;食积化热者,加连翘、胡黄连。偶然多食引起脘腹胀满时,应暂时控制进食。
  2。脾胃气虚

  证候表现 以不思进食,形体偏瘦为主。常兼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夹未消化物,部分患儿易于出汗,易罹外感,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
  辨证要点 见于素体脾虚,或厌食日久,脾气耗损者.形体虽偏瘦,但尚未至疳病消瘦阶段。脾虚症状已具而尚不严重,仍以饮食不思、运化失常等症状为主。若迁延不愈,日久致气血亏虚,形体赢瘦,则应按疳病辨证论治。
  治法主方 补运兼施。异功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陈皮、砂仁.(后下)、神曲、山楂。若苔腻、大便稀者,白术易苍术,加薏仁,大便稀溏者,加煨木香、干姜、益智仁;汗多易感者,加牡蛎、黄芪、防风、浮小麦;情志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川芎。本证病程较久,需坚持较长时间服药,并配合饮食调理,方可见效。
  3.胃阴不足
  证候表现 以纳谷呆钝,食少饮多为主,常兼面色萎黄,皮肤失润,大便偏于,小便短黄,部分小儿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脉象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素体阴虚或罹患热病之后,或嗜食辛辣伤阴者。胃之阴津已伤,故受纳失职,纳谷呆钝,欲饮水自解,故食少饮多。部分患儿有烦躁少寐、手足心热、大便于结等症,系阴伤内热之象,舌红少津少苔或花剥是本证的特点。
  治法主方 益胃养阴。养胃增液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沙参、山药、玉竹、麦冬、石斛、乌梅、白芍、炙甘草、香橼皮、谷芽、麦芽。兼脾气不足者,加太子参、茯苓、扁豆;大便于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蜂蜜(调冲);口渴烦躁者,加天花粉、胡黄连、芦根,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者,加丹皮、酸枣仁、地骨皮。需要注意的是宜清补而不能腻补,以免养胃而碍脾,常取滋而不腻及酸甘化阴之品,以生胃津,也须佐以扶助脾运,但不宜过于温燥,以免劫灼阴津。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 用于脾胃气虚证。
  2。儿康宁 用于脾胃气虚证。
  二、单方验方
  1.全蝎8g,鸡内金lOg,研极细末。2岁以下0.3g,3岁以上0.6g,1日2次.连服4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天。用于脾运失健厌食。
  2.皂角.研末,过100目筛。l一2岁0.3g,3—4岁0.5g,5—6岁0.8g,1日2次,糖水冲服。用于脾虚痰湿内阻厌食。 .
  3.山药lOg,焦山楂、鸡内金、扁豆各6g,甘草4g,乌梅、沙参、白芍各5g。水煎服,1日l剂。用于胃阴虚厌食。
  三、药物外治 .
  1.高良姜、青皮、陈皮、荜拨、荦澄茄、苍术、薄荷、蜀椒各等量,研为细末,做成香袋。佩带于胸前。
  2.藿香、佩兰、槟榔、山药、扁豆、白芷、砂仁、黄芪,白术、党参各等份.用无纺棉制成1lcm×9cm药棉,盖神阙穴。30日1个疗程,每10日换药1次。
  3.牙皂30g,砂仁、茯苓、焦麦芽,神曲、焦山楂、肉豆蔻各12g,人参、白术各l0g,川朴9g,广木香6g,冰片2g,麝香0。4g。粉碎,以凡士林调膏状。敷于中脘、气海穴上,1日1换,3次1个疗程。 .
  4.丁香;吴茱萸各30g,肉桂、细辛、木香各lOg,白术、五倍子各20g,共研末。 取药粉5—10C,用酒或生姜汁调糊状,外敷神阙,用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7—10日1个疗程。
  四、食疗方药
  1.炒鸡内金.30g,炒白术60g,研细末过筛。与红糖、炒芝麻粉各30g,精面粉500s,加水适量和匀。制成20个小饼卜上锅微火烙制成焦黄松脆香甜即成。每次1个,5岁以下1日2次,5岁以上1、日3次,饭前食用;
  2。胎盘,鸡内金、苇肝各等量,洗净去筋膜,焙或烘干,共研细。1—2岁每次服3g,2岁以上每次服6g,1日3次,连服7日。
  五、针灸疗法 .
  1。体针 脾运失健f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脾胃气虚: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 以上证型均可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粘液。3日后可重复1次。
  2.耳压法 取穴。脾胃、小肠、肝、交感、方法:备用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按压于穴位上,隔天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个疗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4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六、推拿疗法
  脾运失健 推补脾穴5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天河水1分钟;
  脾气虚弱 推补脾穴5分钟,推补肾水5分钟,推清板门5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2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
  胃阴不足 顺运内八卦3分钟,清胃3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运水入土5分钟。
  七、捏脊疗法
  让患儿俯卧,施术者右手半握拳伸入患儿背部(注意保暖),以食指、拇指提捏其脊柱皮肤肌肉,以脊柱为中心轴,从大椎到尾骶椎来回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换用食指、中指腹面分别旋转揉按脾俞8分钟和肝俞5分钟.每日1次,宜于上午进行,3日1个疗程,间歇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掌握对儿童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夏季不过食冷饮,按不同年龄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婴儿期按时添加辅食.
  2。对早产儿、新生儿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及早哺喂,力争母乳喂养,患肺炎、腹泻等病造成食欲不振者,病情好转后饮食逐渐增加,胃纳不佳者及时予以调脾开胃治疗。

  3.注意小儿情志的变化,防止忧思惊恐损伤脾胃,变换生活环境要逐步适应,若系青春期少年片面理解减肥而不适当节食者,应宣传有关知识。
  二、护理
  1。让患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既不要百依百顺,也不要打骂,不要对其学习及生活等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更不要强迫进食,使之形成思想负担。
  2.要纠正患儿贪吃零食、偏食挑食、饮食不按时无定量的不良习惯,少进肥甘厚味、生冷干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食物不要过于精细,应鼓励多吃蔬菜及粗粮,增加食物的品种,菜肴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3.不能让小儿滥服补品、补药。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面胱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幼科发挥.调理脾胃》:“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合小建中汤主之。”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不食》:“其余一切诸症不食者,当责之胃阳虚、胃阴虚,或湿热阻气,或命门火衰,其它散见诸门者甚多。要知此症,淡饮淡粥,人皆恶之,或辛或咸,人所喜也。或其人素好之物,亦可酌而投之,以醒胃气,唯酸腻甜浊不可进。”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陈中瑞等报道本病患儿尿D一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均较正常儿童显著降低,说明患JLd,肠上段吸收功能及胰淀粉酶分泌功能均差于正常儿。经中药调理脾胃后显著升高,说明调理脾胃中药有促进消化吸收的药理作用。
  汪受传等研制儿宝冲剂、健儿糖浆,能提高患儿血淋巴细胞ANAE测定值和唾液SIgA的含量。C2,动物实验表明,儿宝冲剂对实验家兔在体回肠运动幅度的上升或降低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提高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对多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率。C3,阎也等观察到黄芪汤、运脾方等中药能使患儿偏高的血清胃泌素值降至正常。邹治文等报道强壮灵(黄芪、茯苓、橘红、浮小麦、黄精、鸡内金)使患儿头发扫描电镜所见显著改善,并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表现在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提高了抗病能力。周永霞测定患儿尿17一酮类固醇低于正常儿,认为17一KS不仅可作为神经性厌食(AN)的一个客观指标,它与D一木糖排泄率一起,亦可作为消化功能紊乱性厌食的一个客观指标,17-KS降低体现了小儿肾气未充,一不能温煦脾阳,脾不健运,故导致厌食。周文光等用神效儿宝(槐花、麦芽、白术、茯苓等组成,每次3—5g,敷脐,连用7日)治疗+JL厌食症210例,总有效率为95.2%,显效率62.4%。实验证明,该药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含量,减慢肠管推进性运动,提高动物耐疲劳、耐缺氧能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及血清补体C3含量,且无毒副作用.
  2.厌食患儿微量元素的研究 许长照报道厌食患儿的头发锌、铜、铁、锰、铬、钼、钴、镍、矾、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均较正常儿童显著低下,经中药治疗后,多种微量如锌、铁、锰、矾、锶含量均恢复正常,说明调理脾胃中药主要通过促进肠道吸收,提高了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含量。
  二、临床研究
  1.病因病理研究 汪受传等报道,分析300例患儿的发病原因,可明确者225例,其中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占50.7%,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者占16.4%,多病久病、伤害脾胃占27.6%,暑湿熏蒸、脾阳失展占4.4%,环境变化、思念伤脾占0.9%,表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最重要的病因。王伯岳等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痰湿滞留,感染诸虫,或病后脾虚,均能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而导致厌食.蒋仰三认为本病由于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以致脾虚湿滞和寒湿困阻,阳气不振而得病。
  2.证候分类研究 小儿厌食在分型上,各家分法不一,1994年以前尚无统一标准。纵观各家分法,不外虚实两大类。从虚辨证分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阳伤型、脾胃虚寒型、脾气虚型、脾失健运型、胃阳不足型、脾胃阴阳两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从实辨证分型:乳食积滞型、湿困中州型、寒湿中阻型、食积化热型、肝胃不和型;从虚实相兼辨证分型:胃热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胃失调型、气虚瘀血型等。
  3。辨证方药研究 本病的辨证治疗,原则要审证求因,辨清虚实,补消得宜,各家是一致的。王伯岳主张,分乳食壅滞、痰湿阻中、虫积伤脾、脾胃虚弱4型,分别采用保和丸加麦芽,二陈汤,使君子散加槟榔、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香砂六君子汤治疗。陈中瑞等分脾胃虚弱型,方用醒脾开胃冲剂(生谷芽、生稻芽、荷叶、香橼皮、佛手、白芍、甘草、使君子、冬瓜仁),脾胃阴伤型。方用养阴开胃冲剂(生谷芽、生稻芽、荷叶、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丹皮),分别水煎浓缩后打成颗粒,1g相当于原生药7g。每日eog,早晚分服,共“天。治300例,总有效率94%。孟仲法分为睥气虚弱型予以健脾益气(党参、白术、黄芪、陈皮、炙甘草),脾阳虚型以补脾助阳(党参、白术、制附子、干姜、茯苓),脾胃阴虚型以益胃养阴(2k地、石斛、甘草、党参、白扁豆),脾虚湿阻型以健脾利湿(藿香、厚朴、黄芩、苍术、车前草)。制成糖浆,日量20ml,服药至少2周,总有效率81%。肖正安将本病分3型论治:脾胃阳虚用人参启脾丸,脾胃阴虚用叶氏养胃汤,脾胃阴阳两虚用六神汤合消食丸加减。马荫笃对实滞型用三甲散(炙鳖甲、炙龟版、炙穿山甲、鸡内金、炒槟榔各30g,砂仁12g,番泻叶3g,共研细粉),每岁每服lg,每Et 3次,开水冲服。脾虚型用白术散,虚寒型用加味理中散(紫河车粉、党参、炒白术各30g。茯苓15g,干姜9g,熟附子3g,共研细末),每岁服1g,每日3次,开水冲服。张奇文治疗本病从4个方面人手:有食滞者用乎胃散加炒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白蔻仁;有痰浊者常用二陈汤加川贝母、杏仁:、竹茹;湿热者常用白术、茯苓、茵陈、扁豆、薏苡仁、白蔻仁、滑石;脾虚者用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
  4。单方验方研究 蒋正文等对肝郁阴伤,肝失疏泄;气滞所致厌食,用解肝煎(白芍、苏叶、清半夏、茯苓、陈皮、川朴、砂仁、甘草)治疗82例,20日后痊愈5l例,显效16例,好转n例,无效4例。刘传玲对1000例厌食症进行了临床和甲皱微循环的研究,自拟厌食祛瘀汤(赤芍、桃仁、连翘、川芎、甘草、红花、生大黄、山楂),治疗总有效率为98.8%,甲皱微循环异常复常率为92.6%。王益谦主张凉肝健脾养胃,以乌梅、白芍、石斛各6g,夏枯草、炒扁豆各log,生麦芽、炒麦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g,糯稻根5g、生甘草4g,6剂1个疗程。詹起荪治脾虚夹湿型仿参苓白术散选方:茯苓、炒谷芽、炒薏仁各9g,炒白术、陈皮、厚朴花、藿香各5g,佩兰、炒山楂、神曲各6g,炒枳壳、炒黄芩各2g,他认为炒谷芽善消食醒脾,是治疗本病的必备之药。王鹏飞治本病很少用消导克伐之剂,处方力求少而精专,常用运脾健胃、疏通郁滞之品,如建曲、焦白术、草蔻仁、丁香,砂仁等。江育仁运脾法常用苍术、陈皮、鸡内金等,将其共研极细末,2岁以下每次1g,3—5岁每次1.5g,适量蜂蜜调和后开水冲服,半月1个疗程, 2个疗程,他认为运脾最宜苍术,取其芳香悦脾,达到醒脾之目的。曹济民常用香砂枳术丸,并加决明子30g,也司开水泡代茶,确能提高疗效。宋柞民用悦脾汤(藿香、苏梗、佛手、竹茹、天花粉、砂仁、焦山楂、焦槟榔、焦神曲、焦麦芽、荷叶)治疗本病上千例,疗效满意。马莲湘常用明党参、山药各9g,乌梅、橘皮各5g,生甘草3g,茯苓、炒白术各6g为主方,本方平补气阴,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苗晋用厌食散(苍术、鸡内金、干姜、川朴、山楂、山药、陈皮),3岁以下每次服1.5g,3岁以上每次服2g,每日3次,蜂蜜调服。陈振益对发热所致厌食,用沙参麦冬汤(沙参、五竹、石斛、天花粉、生地、扁豆、山药、桑叶、石膏、黄连、五味子),效果良好.C1”张雨生用儿保1号冲剂(山楂、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板蓝根、槟榔、大黄、黄芩、连翘)治疗非缺锌性厌食124例,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42%。
  5.外治方药研究
  (1)敷贴法 由山甲、醋鳖甲、鸡内金、使君子、槟榔、麝香、红榆虫、枳壳、甘草组成化食丹,蓖麻油调如黄豆大药丸,2.5g,敷脐,3日更换1次,2次1个疗程,治疗200例,有效193例,无效7例。以大黄、槟榔、白蔻仁、神曲、麦芽、山楂、高良姜、陈皮各等份,研粉,以凡士林调膏状,外敷,每日1次,每次8—12小时,10日1个疗程,观察300例,有效291例,无效9例。以阿魏10g,樟脑30g,益智仁60g,丁香15g,儿茶40g,月玉50g,大硝50g,制成膏,每张约3cm×3cm,外敷中脘、神阙穴,每穴l帖,3日l换,疗程5—10次。观察100例,总有效率为98%。
  (2)药袋外用 以高良姜、青皮、陈皮、荜茇、苍术、薄荷、蜀椒制成香袋,佩戴胸前,观察250例,1月1个疗程,总有效率89.2%。
  6.针灸疗法研究 药物耳穴按压。(1)取穴:脾、胃、饥点、皮质下、大肠,每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次,1个月1个疗程,每日3次饭前各按所贴压耳穴1次,以有酸痛感为度。治疗74例,有效72例,无效2例。(2)主穴: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胰、胆、脾。配穴:皮质下、心、肾、交感、神门、三焦、耳迷根。以王不留行籽每隔2小时顺次按压耳穴10分钟,双耳交替,3日贴换1次,5次1个疗程。治疗96例,有效率97.9,<。(3)取穴:胃(双)、脾(双)、肝(双)、皮质下(右)、内分泌(左)。胃穴需用2粒白芥子紧密上下排列,余穴均用1粒,每日按压10次以上,每次按压1分钟,5日换贴工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72例,有效率为97%。多数学者认为夏季宜香袋佩带,春秋季敷贴,耳穴按压,冬季以温熨法较好。佘继林等根据捏积原理及施术部位,研制成“次声治疗仪”,对300例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进行了治疗,治
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94%,D一木糖排泄率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