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血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便血   可另查血证
  (概述)
  凡血由肛门而出,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血与粪相杂而下,或纯下血水者,.皆谓之便血.古称为“下血”,或“后血”。
  便血,又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远血、近血的具体出血部位作了明确介绍,如“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或在肠,或在胃。”《证治要诀》又据血色之清浊,立肠风与脏毒之名。曰:“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
  清代对便血的理论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与临床实际更为接近,如《医宗金鉴》认为;。便血之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热与湿合为脏毒,下血多浊。。认为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为主要病因,惟因夹风、夹湿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证候,是对前人论肠风、脏毒的新发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便血在西医学中,据统计有50%是消化道局部病变引起,如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消化道溃疡、胃食管返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美克耳憩室、肠重复症、肠套叠、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等。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及过敏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痢疾、肠结核、钩虫病、新生儿出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等。自70年代采用纤维内窥镜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来,诊断准确率高达85%一90%.
  现代对小儿便血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临床研究方面,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从成方研究发展为新型中成药研制,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的应用,提高了便血的治疗水平。在实验研究方面,对消化性溃疡或胃粘膜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大黄抗肠源性感染和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治疗研究,止血药物的药理研究等,探索了中药治便血的作用机理。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常见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情志因素和正虚因素四类.
  1。外感因素 感受湿热之邪,或感受湿邪化热,湿热下趋肠道,损伤肠道脉络,则使血渗肠道而致便血。 .
  2。食伤因素 平素恣食辛热,或食滞肠胃,积久化热,致热积于胃,损伤胃络,迫血外渗大肠而便血。 .
  3.情志因素 小儿情志不遂,肝火失泄,气郁及血,气滞血凝,致瘀血阻滞脉络,日久形成症块,脉络瘀阻,血不循经,则出血下渗肠道而便血,若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络伤血溢,下渗肠道而成便血。 .
  1。正虚因素 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气虚不能摄血,血渗大肠,或气损及阳,阳气虚弱,阳不统阴,血溢肠道,而成便血。《金匮要略心典.心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说;。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

  二、病理
  1.病变在胃肠肝脾 便血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肠,无论是湿热蕴毒损伤胃络及肠络,还是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肠胃功能失调。《景岳全书。杂证谟.便血证治》说:“大便下血,多由脾胃之火,然未必尽由火也,故于火证之外,则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气陷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而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由虚滑。”此外,与肝亦密切相关,小儿每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及血,气滞血瘀阻滞脉络,血下渗大肠亦可致便血。
  2.病理因素为热、湿、瘀、虚 便血的发生,均与热、湿、瘀、虚有密切关系,湿热之邪迫血妄行,气虚血失统摄,或肝郁气滞血瘀阻于脉络。血液溢于肠胃之中而发生便血。
  3。病机属性分虚实 便血的不同证候,由于不同的病因产生,复加素体之差异,在病证的发生上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而其病机属性分为虚实两大类,病初多邪实为主,久病则以正虚为主。实证下血鲜红而紫黯,口渴喜饮,时有心烦,伴胃脘灼热疼痛或腹痛,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红苔黄燥。多由火热或湿热蕴结于胃与大肠,热伤阴络,迫血妄行。虚证下血紫黯,脘腹隐痛,痛时喜按喜暖。伴怯寒肢冷,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白。多由脾胃虚寒或脾虚不能摄血,下血日久不止,气血亏损所致,病中由于正邪相争,或失治误治又每多形成虚实夹杂证。
  4.病情演变重气血 小儿生理特点为稚阴稚阳,小儿便血,病势急骤,症情危笃,如救治失当,常可致气随血脱,证见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神志由烦躁转入蒙陇或昏睡,虚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气短,尿少尿闭,脉沉细欲绝等气血俱脱之危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凡大便下血,无论是便前或便后,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为主症。可伴有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口渴、乏力等全身症状。
  2.有胃病、腹痛、胁痛,或既往有便血病史。
  3.发病前常有饮食内伤,如进食干硬食物等诱因,轻度出血。每次便血少于20ml,全身症状较轻微;中度出血全身症状明显,或昏厥,脉细数;重度出血,一次便血超过200ml,或24小时内丢失循环血量的20%一25%,出现休克症状如肢厥、汗出,或见昏迷,脉微欲绝。
  4.大便镜检有红细胞。急诊胃、肠镜检查、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诊等可发现有出血灶,并明确为胃肠溃疡、炎症、息肉等病所致出血。 ’
  二、鉴别诊断
  1.痢疾 便血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无里急后重症状;而痢疾起病急、病程短、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有粘液、脓液,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伴里急后重.
  2.钩虫病 面色苍白,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便血,面部表情淡漠,厌食,呕吐,低热浮肿,贫血。粪便检查可见到钩虫卵,用漂浮法查虫卵阳性率更高。
  3,阿米巴病 起病缓慢,大便日达10余次,含有血及粘液,无里急后重,下腹可有压痛。少数起病急,恶寒,高热,大便频,呈血水样,味腥臭,同时伴有呕吐、脱水、虚脱、谵妄等中毒症状,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在流行地区有饮食不洁史以及与本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以3岁以下及10岁以上较多见,黑便,慢性腹痛,疼痛常位于上腹或脐周,年长儿的典型症状是饭前及夜间腹痛明显,或呕吐血液,出血量少则大便颜色不变,而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胃镜可以确诊。
  5。肠套叠 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阵发性腹痛,起病急,突然哭闹不安,面色咣白,手足乱动,呈异常痛苦状,缓解后如常人。如此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约l0一15分钟,起病后6—12小时内出现果酱样粘液血便,或肛门指检有血便,左上腹可触及到腊肠样或香蕉样肿块.长约4—5cm,有弹性,可用钡剂灌肠及X线片确诊。
  6.过敏性紫癜 约有半数以上病例有腹痛便血,但其以皮肤对称性紫癜及关节肿痛、肾脏损害为特征。
  7。急性坏死性肠炎 以起病急,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及发热为主要特征,多见于4—14岁儿童,大便呈果酱色或洗肉水样,或便中夹有瘀血块,在发病后大便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周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乃至阳气暴脱。
  8。直肠及结肠息肉 结肠和直肠粘膜表面或粘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形成突起性病变,以间歇性、反复的小量便血为特征,血与粪便不相混合,呈鲜红或暗红,有时便条上有压迹,或排便后可见息肉脱出,可作肛门或直肠镜检查鉴别。
  9。痔疮 痔疮便血色鲜红,血在大便后滴下,不与粪便相混,出血多呈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止,且肛门有异物感或疼痛,可作肛门及直肠检查。
  10.便血须与口服生物碳、铁剂、动物内脏、动物血及某些中草药所致黑便相区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查病位 便血当从速明确诊断。观察大便血的量、色、质及伴随症状。若便血色紫黯或黑色,口臭,口苦,胃脘灼热,舌苔黄者,病位在胃;便血黯黑甚或紫红,伴脘胁胀痛,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或脘腹胀痛,肋下症块,脉弦细涩,病位在肝胃,便血紫黯或黑如柏油样,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舌淡脉细,病位在脾胃;黯红色大便为小肠(空肠回肠)出血;便血鲜红或血附于便外,肛门灼热,大便干结,苔黄腻,病位在直肠和肛门。
  2。审病因 风、湿、寒、热皆能导致便血。以血的颜色作为分析病因的依据,如《见闻录。便血》说:“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溏者,湿热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这些论述,对指导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3。辨虚实 便血一证,临证有虚实之分。病之初期,如因火热或湿热蕴结于中下二焦者,病程短,出血量少者,多为实证。若病程较长,多为虚证。二者还可相互转化,孰多孰少,视全身情况而定。
  4。识轻重 便血轻者,出血量少,病程短,治疗及时,护理适宜,血止很快痊愈。若素体虚弱,出血迁延,出血量较多,而正气尚未衰竭者,虽然会出现气血两亏或阴血亏虚诸多虚象,一般不致危及生命,但恢复较慢。若出血多者,可使阳气衰败,气衰血脱,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威胁生命,预后不良。
  二、治疗原则

  便血的治法,唐容川在《血证论。卷四.便血》说:“但病所由来,则自各脏而生,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因此,便血的治疗,宜分标本缓急,大出血者,随时会气随血脱,甚则阴阳离绝,生命乃竭。“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立即采用多种方法以止血治其标,俟病稍缓,应不失时机地应用现代检查手段,查找出血灶。反复便血者,治本为主,据辨证所得,分别采用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清热除湿、和营止血等法。对于正虚邪实者,不宜过早补涩,否则非但不能止血补血,反使邪恋气机,血向外溢。大凡出血者,必有留瘀,因此,均宜适当加些活血止血之品,以祛瘀生新,使血止而不留瘀。
  三、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胃中积热
  证候表现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干且苦喜冷饮,口有臭秽。胃脘胀痛或灼热,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指纹紫,脉弦数或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常有伤乳食史,一般有胃脘胀痛、大便秘结或粪便中有不消化乳食、口气秽臭等胃中积热表现,结合胃镜检查,即可确诊。
  治法主方 清胃泻火,止血化瘀。泻心汤十灰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大黄(后下)、黄连、黄芩、大蓟、小蓟、侧柏叶、栀子、丹皮、荷叶。胃热伤津,口干喜饮加石斛、天花粉;血色黯而不泽者,加三七粉(冲服)、花蕊石(先煎)、炒蒲黄(包煎)。临证可用生大黄粉工一3g吞服。大便潜血转阴较快。
  2。湿热蕴结
  证候表现 大便下血,血色鲜红,或先血后便,血下如溅,大便不畅,口苦身热,心烦口渴,或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
  辨证要点 平素有恣食辛热,或食滞胃肠等病史,便血如溅,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为特征.
  治法主方 清热除湿,和营止血。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栀子、茯苓、赤小豆、地榆、白芍、银花、土茯苓、槐花、炙甘草。便秘加大黄(后下),血下如溅,加槟榔;腹痛甚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大便下血,夹有粘液者,加败酱草、金银花,便血日久不愈,湿热未尽而营血已亏,用驻车丸
  3。肝胃郁热
  证候表现 便血色黯或黑色,甚或血色暗红,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较大儿童,有情志不遂病史,以胸胁胀痛,脉弦数为特征。
  治法主方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生地、大黄(后下)、黄芩、花蕊石、茜草根。脘腹胀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若吐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用水牛角易犀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4.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 大便下血,血色紫黯,或色黑而润,腹部隐痛,喜按喜暖,口中气冷,喜热饮食,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指纹淡,脉象沉迟细弱。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的患儿,证候表现以脾胃虚寒为主,便血润而色黯紫,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治法主方 温中散寒,补虚止血。黄土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灶心黄土、白术、熟附子(先煎);,阿胶(烊化)、生地、黄芩(炒).神疲乏力加党参、茯苓、黄芪,兼有肾阳虚,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觥白,腰膝酸软,舌淡胖,脉虚弱者,宜加温补固涩,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重用附子,日久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
  5.脾虚不摄
  证候表现 大便下血。日久不止,血色紫黯稀溏,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心悸头晕,心神不宁,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或肛门下坠,爪甲无华,、唇色惨白,舌淡胖苔白薄,指纹淡,脉象数而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患儿。临床以久病便血不止,血色紫黯,伴面苍乏力、头晕心悸、食少便溏为特点。 .
  治法主方 益气健脾,和血止血。归脾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炒枣仁、龙眼肉、远志、广木香。若肛门下坠痛者,加升麻,重用黄芪;滑泻下血不止者,加炒诃子、炒地榆、炒槐实、三七粉(冲服)。 。
  (急症处理)
  临床表现 便血不止,量大,四肢厥冷,冷汗自出,少尿或无尿,神智恍惚,收缩压下降至lOkPa以下,脉搏大于120次/分,血红蛋白低于70g/L,舌质淡,指纹淡或隐伏不显,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之气衰血脱证.治疗方法
  1。中医疗法
  (1)针刺承山、复溜、长强。正虚加百会、命门、关元,湿热蕴毒加太白、阴陵泉,虚者用补法后加灸,湿热蕴毒用泻法,日1次,
  (2)止血为先 三七粉、白及粉各l-3g,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神志清者口服,神志不清者以温开水稀释后鼻饲灌入,小于3岁每次3g,4—7岁每次4g,大于7岁每次5g,每日2次,便血停止后剂量减半,再用3日后停药。
  (3)救治变证 气虚欲脱,表现为气息短促,汗出肢冷,脉微细者,急用人参3—5g,煎水100-200ml,频频服用.阳气式微,表现为手足厥逆,头晕气短,汗出脉微者,用人参3自,制附子2g,水煎服,或用参附针,每次5~20ml,静脉滴注。津气耗伤,表现为体倦多汗,气短,唇红口干,舌质红,脉虚弱者,急救投生脉散,口服或用生脉注射液5~--20ml,加入5%葡萄糖液20ral静脉推注或滴注。
  2.西医治法
  上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胍口服,<5岁,每次0.05—0.1g;>5岁,每次0.1—0.15g,每日3次。静脉滴注法0.05-0.lg,溶于5%一10%葡萄糖液lOOml中,静脉滴注,如止血效果不满意,必要时可在纤维胃镜观察下向病变部位喷洒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如因门脉高压而下消化道出血,可先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剂量为0.2U/分。用三腔二囊管填塞,疑为幽门溃疡出血者,可静脉推注阿托品o.05mg/kg bw。常用的止血药;①安络血口服,<5岁,每次1.25—2.5mg,>5岁,每次2.5~5mg,1日2—3次,肌注。<5岁每次0.Ig/kg bw,加于5%一10%葡萄糖50-100ml中滴注。②6一氨基己酸(EACA)静脉滴注,每次0.1g/kg bw,加于5%一10%葡萄糖50一lOOml中滴注.也可用羧基苄胺50--lOOmg静滴。⑧抗血纤溶芳酸(PAMBA),每次50~lOOmg,加入5%-10,<葡萄糖液40ml静注,每日2—3次。④对新生儿出血症或其它维生素K缺乏引起消化道出血者,应使用维生素K;10mg/次,肌注或静脉点滴。
  补充血容量,应先给予林格氏液或平衡盐溶液,病情重者可选用羟甲基淀粉代血浆(403代血浆)或淀粉代血浆(706代血浆),对中度以上失血者应补液与输血同时进行,重度失血发生休克时,一般以每30分钟30~50ml/kg bw加压输入为第一步,输完血后如血压仍不上升,可重复半量(15~25ml/kg bw)为第二步,直至血压稳定于正常d,JL水平。早期无休克病儿可输全血,晚期有休克时应先输碱性液体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再输血,以纠正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血压仍不上升,应考虑仍有消化道出血而进行必要的手术止血,可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决定是否继续输液和输血。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紫地宁血散(紫珠草、地稔草等) 用于胃中积热证便血.
  2.云南白药 用于气滞血瘀证便血。
  二、单方验方
  1。大黄粉1—3g,吞服,每曰3次。用于实证便血.
  2.三七粉1—3g。吞服,每日3次。用于有瘀血的便血。
  3.蜂蜜、木瓜各6g,先用开水将蜂蜜溶解,再加入木瓜粉冲服,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对多年便血有效。
  4。土炒白术、地榆炭各10g,炮姜炭、炙甘草各3g,水煎服。用于虚寒便血。
  三、药物外治 一
  1.大黄粉10g,用醋调成糊状,敷脐,每日1—2次,2日为1个疗程。
  2.云南白药20g,上药溶于100一150ml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3—5次。主治原因不明之肠出血。
  3.苦参10g,川连6g,白及30g,锡类散2-4g,仙鹤草30g,地榆炭30g,上药浓煎200ml,于每晚8时患儿解大便后作保留灌肠,每5—10分钟移动体位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炎性肠病引起的便血。
  四、食疗方药
  1.黄鳝瘦肉煲黄芪大枣汤 黄鳝l一2条(约100g),去内脏,洗净切段,猪瘦肉50g,洗净切块,黄芪15g,大枣5枚,加水lOOml,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即可食肉喝汤。用于气血亏虚者便血。
  2.槐花饮 陈槐花10g,粳米30g,红糖适量。将陈槐花烘干,研成末。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40分钟,滤去米粒,留米汤,把槐花末、红糖,放入米汤内,搅匀即成。用于邪热未尽便血者。
  3.荷蒂汤 鲜荷蒂5个,冰糖少许,煎煮1小时取汁,温饮。用于湿热便血。.

  4.粳米柿蒂汤 粳米30g,柿蒂7个,加水煮熟,去柿蒂服食。用于肠道瘀热阻滞之便血。
  五、针灸疗法
  体针 实热便血:曲池、大椎、三阴交。泻法,日1次。虚寒便血:足三里、太白、脾俞、肾俞。补法,或用艾条灸百会、气海、关元、命门,日1次。 .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对有胃脘痛及肝病等疾病的患儿应及时治疗,如胃脘痛或腹痛者,一旦疼痛剧烈,不易缓解时,要观察大便颜色,严防便血。
  2.平素注意防止外感,情志保持舒畅,少食辛辣及煎博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二、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和变化,定时检查和记录血压、脉律、精神意识、面色及肢体温度,准确记录排出黑便量,严防发生厥脱之证。
  2.注意消除患儿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便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
  3。便血期应给予软烂少渣、易于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食粗纤维和炙烩油煎之品。
  4.证属实证者,给予百合汤、藕粉、各种果汁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品。口渴者,可用生地、地榆、侧柏叶各lOg,煎水代茶饮,脾虚者,饮食不宜过凉,以防伤脾,伴吐血者暂时禁食。
  (文献选录)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血瘀病脉证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此由内外有所感伤,凝停在胃,随气下通,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证治准绳.幼科。便血、尿血》:“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毒见于脾胃,或疳食伤于脏腑,因兹冷热交击,疳湿之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在内攻冲,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脾胃,湿毒下如豆汁,又疳伤于脏,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积热,施注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亡血,脾弱必渴,久则血虚,人必肌体萎黄,头发不黑矣。”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失血门》:“大便下血,皆因小儿恣食肥甘,致生内热,伤阴络也。若血色黯而浊,肛门肿痛,先血后粪,此为近血,名曰脏毒。若血鲜而清,腹中不痛,先粪后血,此为远血,名曰肠风。脏毒肛门每多肿痛,初起宜用皂刺大黄汤消之,大下血后,热盛微痛者。以槐花散和之,湿盛不痛者,以平胃地榆汤和之。肠风亦宜以槐花散主之,便血日久,脉微气血弱者,升阳和血汤和之,继以人参养荣汤补之。”
  《幼幼集成.诸血证治》:“有大便下血者,粪前见血者为近血,盖血自大肠来也,黄连解毒汤。粪后见血者为远血,以胃脘小肠来也,清胃汤止之,久不止者,补中益气汤
加胡连。” .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便血的药效学研究,主要通过以下试验进行。
  1.对消化性胃溃疡或胃粘膜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张福康等以赤石脂合剂(赤石脂12g,生地、生何首乌各10g,黄芩8g),对照组以生大黄5.2g煎煮浓缩及生理盐水分3组观察,赤石脂合剂对小白鼠有良好的凝血止血作用,对兔胃溃疡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抗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陈德昌等将大鼠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以观察大黄对失血性休克所致肠源性感染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大黄治疗组肠道细菌移居发生率和移居量均明显低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P<O.01),病理形态观察,出血性休克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而大黄对肠粘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
  3.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实验室研究 陈德昌等将大鼠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以观察大黄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7M)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大黄治疗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治疗组(P<0.01);且大黄治疗组的大鼠24小时存活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提示大黄具有防治肠源性E7M的作用。
  4。“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田洪等用保元肠疡灵(由保元汤加味组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良好疗效,用番泻叶和冰醋酸复制了中医证和西医病相结合的豚鼠“睥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用该模型初步研究了保元肠疡灵胶囊的治疗作用,同时证明了该药对豚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王玉良等用20%番泻叶浸剂灌服豚鼠,3天后肛门注入5%冰乙酸0。lml,复制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动物出现的症状和病理改变与临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相一致,抗溃疡性结肠炎新药固本益肠丸(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补骨脂、白芍、玄胡、当归、木香、地榆等14味组成),灌胃给药7天,能使该模型脾虚症状减轻,促进体重恢复,结肠溃疡和水肿面积减少。
  5.止血药物的药理研究 刘小平研究蒲黄、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地榆、槐花、藕节、莲房、棕榈、血余炭、荷叶、灯芯草炒炭制品能缩短凝血和出血时间,地榆炒炭后不仅保存了生地榆的止血作用,又具备了炭的吸附性,并释放出可溶性钙,故地榆炭的止血作用较生地榆为优。槐花含有黄酮类(如芦丁)、鞣质等成分,通过炒炭其成分发生了变化,经实验证明,槐花150—160C炒炭所含鞣质为生槐花的2—3倍,故炒炭止血与鞣质含量的增加有关。亦有实验证明,槐花炒炭后所含鞣质大量减少,其止血作用却有增无减,认为槐花炭止血是鞣质以外的物质。生槐花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芦丁可拮抗槐花的止血作用,使其减弱,而炒炭后由于破坏了大部分芦丁,使止血作用增强。“,
  小菅卓夫等对部分止血中药的热水提取物止血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田三七、旱莲草、地榆可使出血时间缩短4分钟以上,茜草、侧柏叶、莲房、藕节为3-4分钟,而白及、仙鹤草、侧柏叶、乌贼骨、代赭石、伏龙肝则无止血作用。止血成分的分离:对田三七、地榆、侧柏叶、槐米、莲房、大蓟、蒲黄的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在炭药止血作用方面对比了槐花、大蓟、蒲黄、艾叶、莲房、藕节、地榆等制炭前后的止血活性,特别从槐米中分离出抗止血物质,还确定了制炭的最佳温度,如小蓟210℃炒5分钟、栀子160--200℃炒lO分钟止血效果好。探明了炭药的止血机理。
  二、临床研究
  便血的现代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与辨病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l。坏死性肠炎 又称急性出血性肠炎,突发性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或排出腥臭味血水样便,腹部出现腹膜炎体征,全身伴中毒症状,发热,白细胞增多,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X线腹部平片出现肠壁气囊肿。
  向一青将本病分3型论治:湿热内蕴,升降失常型14例,用小承气汤;瘀热互结,腑气不通型9例,用自拟方(川厚朴、莱菔子、丹皮、蒲黄炭、青木香各10g,黄芩、银花炭、败酱草各20g);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型4例,用清营汤;出血过多,气随血泄7例,用参附汤。治疗34例,治愈32例,死亡2例,治愈率94.1%,平均10.6日。张瑞宣等以川I芎嗪10mg/次加入10%葡萄糖液20~30ml,1日2次静注,5—7日1疗程,阴虚阳虚者加扶正汤<人参、五味子各1.5g,鹿茸、川芎各0。5g,灵芝0.25g)水煎服日1剂,3—6日1个疗程,治疗新生儿坏死性肠炎2l例,治愈19例,好转2例。
  熊茂洋等分3型:湿热伤肠络型,用血肠饮(黄芩、黄连、生地、银花、旱莲草、鱼腥草、紫珠草、鸡血藤);肠腑闭结型用血肠饮合小承气汤;阳气暴脱型先用参附龙牡汤,脱固厥回后辨证用上两型药,日1剂煎服或鼻饲,用西药对症处理。治儿童出血性肠炎69例,痊愈67例,死亡2例。
  许峰以安蛔解毒承气汤(乌梅20g,细辛3g,黄连、厚朴各10g,桂枝4g.连翘、大黄、天花粉、丹参各15g,枳实、桃仁、川楝各12g)日1剂,配合西药,用药7—16曰,治本病并肠蛔症43例。结果:治愈42例,转手术1例。宁淑敏用:小茴香20g,吴茱萸、丁香、乌药各15g,乳香、木香、花椒、干姜、肉桂各15g,研末装入布袋,热水浸透后腹部外敷。婴儿及新生儿用1/z剂。每剂可持续用48小时。同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
液。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炎24例.与单用西药组2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72小时内腹胀缓解率为95.8%,对照组为40.9%,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温中化湿、理气活血法对本病缓解腹胀及提高疗效均有较好的作用。
  2。溃疡性结肠炎 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泻,脓血便,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血性腹泻,发热,腹痛,面色苍白,贫血,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黄赐雄以丹皮、五倍子、地榆炭各10g,桃仁、大黄(后下)各6g,蒲公英15g,生牡蛎20g,水煎2次,取100ml,每日50ml,分2次保留灌肠,治疗20例。对照组用柳氨磺胺吡啶(SASA)每日40mg/kg bw,强的松每日lmg/kg bw,分4次口服,分别治愈14、6例,显效各3例,有效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5%、65%。两组有显著差异。
  3.消化道出血 主要诱因是伤食和外感,其次为劳倦、药物,因于情志者最少,气温骤降和气压剧烈波动时,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病机主要是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出血可致血瘀,血瘀可致再出血。
  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大致有脾胃虚寒以黄土汤加减,胃中积热以泻心汤和犀角地黄汤加减,气不摄血或气衰血脱多以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味,肝郁气滞或肝火犯胃多以柴胡疏肝散,阴虚灼络或热伤血络分别以玉女煎、茜根散加减,寒热夹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专方治疗研究 有以白及、地榆各20g,生地15g,生大黄7g,刺猬皮、台乌药各lOg,治疗108例,总有效率85%。大黄、白及各30g,研末均匀,治疗74例,总有效率86.48%。车前子30g,大黄120g水煎服,治疗50例,总有效率98%。有以紫珠草50g,白及粉20g,煅花蕊石粉、赤石脂粉各15g,治36例,35例有效。虎杖30g,姜炭、白及各6g,神曲lOg,治疗50例,总有效率98%.
  现代医疗手段的配用 ①内窥镜直视下给药:如喷洒五倍子液(五倍子15g,诃子5g,明矾5g)治疗早期止血,有效率为100%,1次止血成功率87.5%。喷洒止血药物(白及lOg,大黄、黄芩各30g)至出血停止,结果63例中痊愈58例。②经胃管灌胃止血:以血愁汤(乌贼骨、大黄炭各30g,苎麻根50g,生地炭、黄芩炭各20g,黄连15g)冰冻后经胃管灌胃200ml,每小时1次,治疗85例,痊愈78例,有效率98。82%。紫珠草、地稔根各150g,水煎后置冰箱或冰块中降温至3—4℃,经胃管注入200ml,治疗305例,有效率98。82%。

可另查血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