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胰腺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急性胰腺炎
  (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的消化液作用于胰腺本身和胰腺周围组织而引起的急性炎症。临床以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淀粉酶值增高,严重者可出现休克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比较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中医占代文献中无急性胰腺炎的病名,但有许多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及《伤寒杂病论》中的大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厚朴三物汤证、茵陈蒿汤证、四逆汤证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后世医籍先后所提出的胃心痛、脾心痛、食心痛、饮心痛等症,也包涵着本病的临床表现。
  国内从1958年开始进行了本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针对该病实多虚少、多为宿食或湿热壅闭腑气的特点,根据“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理论,创造性地总结了一整套以通腑攻下为主,立足于“动”的有效治疗方法.使罹病的胰腺及其受累相关脏腑在积极运动中渐趋康复。 ,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外感六淫、情志不畅、蛔虫内扰、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脾胃肝胆功能,以致气滞、湿蕴、热结,而使本病发病。
  现代研究认为,本病是由某些原因激活丫存在于胰腺中的并无活性的各种胰酶原,反过来对其自身及周围组织进行消化的结果,除以饱食、饮酒、情绪激动等为常见诱发因素之外,并常继发于胆道或胰管结石、胆道蛔虫、感染及某些传染病,偶见于服用异烟肼、肾上腺皮质激素、消炎痛等药物的患者,约半数病例不能肯定明确其致病因素。
  二、病理
  1.病位在脾胃肝胆 胰腺在中医学中缺乏专述,一般将其生理功能归属于脾胃,且与肝胆相关。故本病的发生与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肝脾气滞 情志不畅,肝胆失于条达,肝逆犯胃,肝脾不和则中焦运化失常,气机壅滞;或暴饮暴食,宿食停积不化,气机郁滞不畅,以致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脾胃实热 外感六淫之邪传里化热,热郁于里,形成中焦实热;或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骤至中焦窒塞,脾胃郁火骤生,火热炽盛,充斥阳明,壅塞腑气,以致高热口渴、脘腹剧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肝脾湿热 素有胆道疾患,湿热内蕴肝胆,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湿不化,停聚中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内生水湿,郁而化热,湿热弥漫,充斥胃胆,肝胆湿热,瘀阻中焦,故见脘胁胀痛、黄疸、呕吐口苦等症。
蛔虫上扰 本病部分继发于胆道蛔虫症。蛔虫内扰,上入胰胆之窍,使胰液胆汁疏泄受阻,以致肝脾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症见上腹剧痛、汗出肢冷、恶心呕吐,多有吐蛔。
  2.病情演变重厥脱 本病来势急骤,部分病例可迅速出现厥脱危象。由于腑实内闭,阳气不能宣通,故四肢厥冷;热邪弛张,燥屎内结,重伤津液,以致阴竭;阴阳互根,津液消灼,则气随液脱,阳随阴亡。故本病变证的病机演变主要在于阴竭阳脱,临床可见内闭外脱、气阴两竭等证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l,起病较急,持续性上腹痛,压痛,肌紧张,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出现休克等症状。
  2。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显著上升。
  3.淀粉酶测定 1岁以上小儿血清淀粉酶达到成人水平,正常值为40—150U(Somogyi法)。急性胰腺炎发病3小时后,血清淀粉酶值即可增高,24—48小时达高峰,病变缓解后逐渐下降。如增至300—500U以上对诊断有意义。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较慢,常在发病后期血清淀粉酶已恢复正常时应用,但其结果受肾功能及尿浓度的影响,故不如血清淀粉酶准确。尿淀粉酶正常值为8—32U(Winslow法)。
  4。血清脂肪酶测定 正常值为0.5—1U(Comfort法),于发病24小时后始升高,超过1。5U对急性胰腺炎诊断有意义。其持续高值时间较长,可作为晚期患儿的诊断方法。
  5.超声检查 对水肿型胰腺炎及后期并发胰腺囊肿者的诊断很有价值。前者示胰腺明显增大,后者示囊性肿物与胰腺相联。
  二、鉴别诊断
  1.出血性小肠炎 又称坏死性小肠炎或节段性小肠炎,临床可分一般表现及重型症状。前者常以急性腹痛起病,部位多在脐周,按压可稍缓解,或同时伴有便血;重者绞痛拒按,检查时上腹中部明显压痛。病情好转后,腹痛仍可持续数天。便血为本病主要症状之一,多于腹痛当天及第二天出现。腹部X线平片见胃囊扩大,十二指肠扩大,空、回、结肠充气,腹壁脂肪线消失,并可见到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2.机械性肠梗阻 起病急剧,阵发性腹部剧烈绞痛、呕吐(呕吐物中有胆汁及粪便)、腹胀。高位梗阻早期,肛门有少量排气和排便;低位完全性梗阻,无肛门排气或排便。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听诊有阵发性肠鸣、高调及气过水声。X线见近端胃肠内充气,肠内多数梯形液平面。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常证 本病基本病机在于气滞、湿蕴、热结,临床常见肝脾气滞、脾胃实热、肝胆湿热、蛔虫上扰等证候。上述四证可从病因特点、证候表现两方面进行辨别。肝脾气滞者,因肝失疏泄、脾气壅滞所致,其证发热较轻,腹痛阵发或窜痛,查体上腹仅有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脾胃实热者,为热毒炽盛所致,阳明里、实、热证俱全,其证高热口渴、腹痛剧烈、腹肌紧张、拒按.甚则可出现休克症状;肝胆湿热者,多为胆道疾患并发胰腺炎,除腹痛拒按外,尚有肝胆湿热见症;蛔虫上扰者,多为胆道蛔虫所引起,其证上腹绞痛、痛后如常,多有吐蛔史。
  2。辨识变证 急性胰腺炎之变证主要表现内闭外脱或气阴两竭。前者除面色苍白、多汗、肢冷搐搦外,尚见脘腹剧痛、呕恶便秘、身热烦渴等腑闭之症;后者表现为冷汗淋漓、肢厥脉微、舌干红少苔等气阴两竭之象。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理气攻下,清泄里热为主要原则。气滞者,主以疏肝理气;实热者,重以苦寒直折;湿热者,注意疏肝利胆,清泄湿热;因蛔虫上扰所致者,配以利胆驱蛔;若出现内闭外脱或阴竭阳脱者,当立即抢救,法以通腑开闭,回阳固脱,或育阴回阳,救逆固脱,待厥回脱止后,又当审证辨治。
  一般来说,中医药为主治疗水肿型胰腺炎有较好疗效。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可因休克死亡,亦可形成局限性脓肿,并可后遗假性胰腺囊肿,应当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三、分证论治
  1。肝脾气滞
  证候表现 突然上腹部阵痛或窜痛,恶心呕吐,发热较轻,多大便秘结。查体上腹仅有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偏黄,脉弦或紧。
  辨证要点 本证因肝气失于疏泄,脾胃之气壅滞所致。故常表现为阵痛或攻窜作痛,伴恶心呕吐。其腹痛特点是限于上腹部,仅有压痛,无明显肌紧张。本证虽为气滞,气有余便是火,实为里实火郁证,一般无腹胀。临床常见于轻型水肿性胰腺炎.
  治法主方 疏肝理气,通里攻下。大柴胡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白芍、厚朴、枳实、木香、大黄(后下)等。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呕吐较频者,少佐半夏,加姜竹茹;伤食者,加莱菔子、生麦芽、生山楂。

  2。脾胃实热
  证候表现 全上腹剧痛、胀满、拒按,腹肌紧张,饮水进食后疼痛加剧,呕吐频繁,呕吐后腹痛不能缓解,伴有高热、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厚而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由热毒炽盛,充斥阳明所致,其证高热口渴、腹痛剧烈、腹肌紧张,以痞、满、燥、实为特征,从而显著区别于肝脾气滞证。该证病情严重,甚则可出现休克症状,临床常见于严重水肿型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治法主方 通里攻下,清泄里热。大承气汤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热重者加银花、黄芩;痛甚者加白芍、延胡索;神昏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天津南开医院研制的清胰汤1号(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延胡索、生大黄、芒硝)亦适用本证。
  3。肝脾湿热
  证候表现 上腹胀痛拒按,发热,呕吐口苦,咽干,多有轻度黄疸,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由肝胆湿热,瘀阻中焦所致。病位在肝胆与脾。与其它各证的鉴别要点在于,除上腹胀痛拒按外,尚有口苦、呕吐、黄疸等肝胆湿热之见症。临床常见于胆道疾患并发胰腺炎者。
  治法主方 疏肝利湿,清泄湿热。茵陈蒿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茵陈、栀子、半夏、川楝子、延胡索等。热重者加龙胆草;湿重者加赤苓、金钱草;便秘者加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本证亦可用清胰汤1号加茵陈、栀子。
  4.蛔虫上扰
  证候表现 上腹突然剧烈绞痛,呈持续性,伴有钻顶样痛,剧痛时汗出肢冷,痛后如常,多有吐蛔。身微热,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为胆道蛔虫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由蛔虫上扰,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所致。其证以持续性上腹绞痛和剧痛时四肢发厥为特征,或伴有吐蛔史。
  治法主方 利胆驱蛔,清热攻下。清胰汤2号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胡黄连、木香、白芍、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芒硝(冲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
  5.内闭外脱
  证候表现 脘腹剧痛,呕恶身热,烦渴多汗,面色苍白,肢冷搐搦,舌质干红,苔灰黑而燥,脉沉细弱。
  辨证要点 本证病情危急,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其病机主要在于腑实内闭,阳气不能宣通以致虚阳外脱。该证除有阳脱表现外,尚有腑闭血瘀的症状,从而区别于阴竭阳脱证。
  治法主方 通腑逐瘀,回阳救逆。小承气汤四逆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大黄(后下)、厚朴、枳实、瓜蒌、葛根、赤芍、红花、附子、干姜,生晒参、甘草、代赭石(先煎)、生牡蛎(先煎)。]日2剂,分次频服。必要时加用参附针或参麦针静脉给药。
  本证病情危重,宜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积极抢救。待厥回之后,可按脾胃实热或肝脾气滞证论治,需酌加益气生津之品为妥。
  6.阴竭阳脱
  证候表现 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焦虑不安,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搐搦,舌质干红多裂纹,少苔或苔薄而燥,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急性胰腺炎并发休克者.其病机在于阴竭阳脱,与上证比较,缺乏腑实内闭的证候表现,呈现一派气阴两竭之危象。
  治法主方 益气回阳,养阴固脱。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附片、甘草、生地、麦冬、五味子、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等。昼夜频服。配用参附针或参麦针静脉给药。此时,宜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抢救。待厥回脱止之后,宜审察病情,随证治疗.
  (怠症处理)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腹痛严重,上腹部除有压痛外伴有腹胀、肌紧张板样腹,有时为弥漫性腹膜炎体征,病情急剧,可出现血容量下降,低血压休克;白细胞计数超过25×109/L;一般情况严重,但血尿淀粉酶反而降低;血钙进行性降低,手足搐搦。
  治疗方法 ,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见本条“内闭外脱”、“阴竭阳脱”证候治法。同时.配合针刺疗法。内闭外脱: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泻法或平补平泻针刺。阴竭阳脱:素髂、内关、中冲,平补平泻或间断捻转留针针刺。
  (2)西医治法 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抢救休克,止痛等。同时,宜选用胰液中排泄浓度较高的药物如氯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并可根据病情采用腹腔灌洗,清除腹腔内有毒的胰腺渗出物。对于诊断明确的重型胰腺炎即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一般主张应积极作手术前准备,争取早期手术(48---72小时)或晚期手术(7一lO天).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引流含胰腺、毒性物质等的液体和清除坏死组织。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生大黄粉9g,玄明粉15g,开水冲150ml,分3次口服,每隔2—4小时1次。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2。番泻叶5一lOg,开水冲泡50—lOOml,频服,首次大便后,改为每日2—3次,每次5g,保持大便每日3—5次。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中病情较轻者。
  二、针灸疗法
  l。体针 肝脾气滞:中脘、内关、支沟、足三里、阳陵泉。脾胃实热:曲池、合谷、内关、天枢、上巨虚、内庭。肝胆湿热:胆俞、肝俞、中脘、至阳、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蛔虫上扰;不容、期门、阳陵泉、上脘、太冲、内关、足三里。以上诸穴均予泻法,强刺激。
  2.电针 根据辨证施治配方取穴.按电针操作常规采用断续脉冲波,各穴通电30分钟一1小时,急性期每日针刺3—4次。
  3.耳针 穴取胆、胰.交感、神门。用毫针强刺激,留针2—3小时.或用揿针埋针2—3天。
  4.穴位注射 取两侧足三里或下巨虚(压痛点处),每穴注射lO%葡萄糖液0。5-lml,取得针感后快速推入,每日1-2次。
  三、西医疗法
  1。禁食 重症病例需持续胃肠减压。患儿腹部已不胀,并能自肛门排气及有食欲时,则可开始少量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佐以蛋白质,应较长时间限制脂肪。
  2。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脱水严重或出现休克的病儿,应首先恢复血容量,可输2;工溶液、血浆或全血等,按20ml/kg bw于30~60分钟内输完;8一10小时内用l/2—2/3张溶液纠正其累积损失。注意验尿补钾。脱水纠正后,需按不同年龄补充生理需要及继续丢失液量,并注意热量、维生素供给,可适当输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病程较长者可考虑静脉高营养.
  3.止痛 一般用阿托品。腹痛严重可用度冷丁,甚则同时肌内注射氯丙嗪。禁用吗啡,因其可使奥狄括约肌痉挛。
  4.抗生素应用 对此尚有争论,但对重症及合并细菌感染者一般均主张应用广谱抗生素。 .
  5。手术 只有在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①非手术治疗无效,高热持续不退、精神不好、腹胀、腹肌紧张、压痛不减轻者,须手术探查,同时腹腔引流。②诊断不明确,不能除外其他外科急腹症者,应尽早手术。⑧并发局限脓肿及巨大胰腺假性囊肿者,须行切开引流或于消化道行内引流术。
  其它尚有入主张应用胰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静脉滴注,认为早期应用效果良好。疑有蛔虫感染者,症状缓解后驱虫。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防治蛔虫病、胆石症及胆道感染。
  2。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油腻.
  二、护理 、
  1.急性胰腺炎患儿应卧床休息。
  2。轻型患儿可给予低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较重或呕吐剧烈者可暂禁食。
  3。防止呕吐,保证服药发挥作用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呕吐轻者可少量多次服药,或服药前针刺内关穴止呕,或注射小剂量阿托品解痉止呕。腹胀明显者,应及时插鼻胃管持续减压,并经鼻胃管定期灌服,一般应在灌药后关闭胃管2-3小时.
  4.胰腺的修复需用蛋白质,症状缓解后,要选用含必需氨基酸多的蛋白质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香料等.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珍本医书集成.蠢子医》:“今结胸症与古不同,如果真实结胃口,亦须硝黄往下行,非是后学好奇异。”
  (现代研究)
  一、临床研究
  在我国,胰腺炎多伴发于胆道疾病,胰腺炎临床表现多呈大柴胡汤证。以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亦屡有报道。如符为民等以大柴胡汤化裁自制“胰炎灵”冲剂(内含生大黄、柴胡、黄芩、枳实、玄明粉、川朴、败酱草、姜黄等),治疗急性胰腺炎65例,其中轻型2l例、中型35例、重型9例;肝郁气滞28例、肝胃实热29例、脾胃实热3例、蛔虫上扰5例。同时设立西药对照组6l例,其中轻型26例、中型28例、重型7例;肝郁气滞34例、肝胃实热2工例、脾胃实热2例、蛔虫上扰4例。治疗组予胰炎灵冲剂1包,日4次,连服4—6天。结果,治疗组治愈51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6%;对照组分别为38例、1l例、7例、5例,总有效率91.8%,经Ridit检验,两者差异显著(P<0。05)。李小贤等宗大柴胡汤化裁,以自拟柴胡清胰汤(柴胡、黄芩、枳实、白芍、大黄、芒硝各15g,姜半夏10g,败酱草25g)为主,配合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78例,结果临床治愈49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许昌默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3例,其中中医药治疗以南开医院清胰汤1号为主方;西医药治疗包括常规给予抗胆碱药物,纠正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用广谱抗菌素及抗厌氧菌药物一一甲硝唑等,11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9例,下腹部穿刺置管引流1例。结果治愈82例,治愈率98。8%;死亡1例,死亡率1。2%。
  焦东海等报道,采用单味大黄制剂(汤剂,或冲剂,或糖浆,或大黄液,或精黄片)治疗急性胰腺炎314例,其中呕吐严重者加用大黄液或大黄汤灌肠。如发热在39℃以上,白细胞总数在20×10。/L以上或出现并发症时则加用抗生素(共有60例加用抗生素),否则仍坚持用单味大黄,待症状、体征消失后采用精黄片每次3片,每日1一2次,保持每天有1—2次大便,作巩固治疗直至出院。同时设立复方西药随机对照治疗组129例。结果,单味大黄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89例全部有效,其中腹痛消失及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少于3天者253例(87。54%)。中西医结合重用大黄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5例,痊愈者19例。单味大黄治疗组在腹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均较西药组明显缩短(均P<0。05),其中精黄片在发热消退时间方面也较复方西药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
  聂志伟等采用通瘀清胰汤(柴胡、枳实、生大黄、当归、桃仁、玄胡、生蒲黄、银花、连翘、龙胆草、赤芍、芒硝、甘草)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53例,腹胀腹痛剧烈加白芍、川楝子,热甚加羚羊角、生石膏,呕吐严重者加生姜、竹茹,如痛剧、饮药即吐者,可行保留灌服,待症状缓解后再改用口服。结果,痊愈42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平均治愈时间7.2天。孔令彪等以通腑泄热法治疗急性胰腺炎30例,其中,湿热壅滞者,拟泄热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热势较高加黄芩、山栀.呕吐重加代赭石、竹茹,食积明显加内金、焦三仙;肝脾不和者,拟疏肝健脾和胃法,兼以泄热通腑,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疼痛较剧加玄胡、川栋子,恶心呕吐、泛酸加左金丸、姜竹茹;气滞血瘀者,拟理气活血法,兼以泄热通腑,桃仁承气汤加减(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气滞为主加四逆散,血瘀为主加失笑散。结果,治愈27例,好转3例。
  清开灵注射液作为安宫牛黄丸的衍化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湿去浊之效,逊于开窍醒神。王国忠报道,采用清开灵静脉点滴治疗急性腮源性胰腺炎30例,结果速效(应用清开灵l一2天,体温降至正常,上腹疼痛、压痛、反跳痛均消失,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2例,显效(应用清开灵3—4天,体温正常,腹痛等症状消失,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25例,.有效(应用清开灵5天,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等症状消失,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3例,总有效率100%。
  姚开炳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综合疗法,通过抗休克及分期辨证论治治疗重型胰腺炎(有腹膜炎、肠麻痹及不同程度的休克)45例,均使迅速好转。其分期辨治要点是:气血败乱期予增液承气汤加减;热结阳明期予大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气滞血瘀期可选用理气开郁或攻下祛瘀剂。(8,张耀宗用回阳活血法治疗重症胰腺炎并发休克16例,药用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乌药、白术、生龙骨、生牡蛎,结合输液、纠酸等,痊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黄力言等辨治急性重症胰腺炎37例,证属中焦热毒炽盛、阳明腑实;拟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法为主,辅以理气活血;方用小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大黄、枳实、川朴、黄芩、黄连、栀子、银花、蒲公英、赤芍、丹皮、桃仁。腹胀较甚服上方效果欠佳者,配合复方大承气汤(生大黄、芒硝、川朴、枳实、桃仁、莱菔子),保留灌肠。同时。配合输液、纠酸,高热及血白细胞升高者用抗生素,疼痛剧烈者予硝酸甘油含服或肌注度冷丁。结果,治愈36例,好转1例。许环应等采用早期手术引流,术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38例.其中,对已手术引流的患者分两种情况:急性期,热结、气滞、血瘀并存,治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选用大柴胡汤;恢复期,气虚、阴虚突出,治以扶正为要,或益气健脾,或益气养阴,或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结果,痊愈34例,死亡4例;中医药对促进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减轻腹胀,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等起到积极作用。
  齐清会等对84例重型胰腺炎进行了总结分析,治疗分3个时期:早期(1983年1月一1985年12月)治疗22例,以手术引流为主,病死率为72.7%。中期(1986年1月-1989年12月)治疗23例,以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腐胰组织清除,抑制胰腺分泌为主,病死率为34.8%。近期(1990年1月一1994年1月)治疗39例,除中期的治疗方法外,将重型胰腺炎病程分为3期,第一期为腹实期,相当于急性发作期或手术后的第3—5天,使用大承气汤加减的方剂以通里攻下,此期患者均已禁食,对于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有呕吐反应的病例,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第二期为热盛期,相当于继发感染阶段,发生于重型胰腺炎的中期,使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黄连、黄芩、大黄为主的方剂以清热解毒;第三期为脾胃不和期,相当于重型胰腺炎的后期,常用四君子汤为主的方剂以健脾和胃,并佐以舒肝理气、滋阴的药物。结果,病死率为25。6%,较中期又有下降,疗效明显提高,即便死亡患者,其生存的时间也显著延长,这就为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时间,增加了存活的机会。
  二、实验研究
  大柴胡汤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常用方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柴胡汤具有利胆、排石、保肝、抗炎、解痉、通下,以及解热、镇静、镇痛和镇吐等作用。
  周文洛等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了清胰汤I号对胆总管逆行注射胆汁酸盐制造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病理改变,以及胰腺组织RNA、血浆cAMP、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清胰汤I号对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并在治疗胰腺过程中具有抗胆碱作用。田在善等观察了清胰汤I号对急性胰腺炎病人胰腺外分泌功能恢复的影响。经服药前后10天或/和20天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B丁一PABA),结果9例患者服药前BT。PABA回收率为44。3%士7.3%,治疗后第lO天有7例胰功能已恢复正常,BT—PABA回收率为64.7%-+-5.4%。
  焦东海等对大黄作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毒理试验,并对精黄片作了部分遗传毒理学试验与临床毒理学观察,均证明安全可靠。同时,对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要点如下:①建立和改进了D一乙基硫氨酸致大鼠胰腺炎模型、牛胆酸钠导管注射致急性胰腺炎模型、糜蛋白酶致急性胰腺炎、40%酒精腹腔内注射致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等4种动物模型,在电镜下观察到胰腺细胞的修复及紧密连接处恢复正常,从亚细胞水平阐明了大黄对胰腺细胞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可防止胰酶及其降解产物侵入细胞内。②大黄对内毒素性发热及肠道内毒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⑧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常伴有厌氧杆菌感染,大黄有抑制厌氧杆菌感染的作用,特别对常见的脆弱类杆菌的抑制尤为显著。④大黄能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液的高粘度,并能改善血栓素与前列环素的比值以达到扩容及改善微循环,增加胰腺血流供应之目的。⑤大黄能保护肠粘膜屏障,消除氧自由基,对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对大黄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分到11个单体,其中,糖蛋白I、糖蛋白Ⅱ、没食子酸、低聚糖、α-儿茶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8个单体对胰蛋白酶等多种胰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由于急性胰腺炎(包括出血坏死型)的发生和发展与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脂肪酶及胰激肽释放酶的活性和释放紧密相关,从而 找到了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
  贾玉杰等以胰、肝、胃、小肠的血流为指标,观察了栀子对实验性急性出血坏死型 胰腺炎的防治作用。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胃、小肠的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以 胰、胃最为突出,而低血流量是胰腺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胰腺炎大鼠经栀子(50%水 煎液2ml/只,灌胃)治疗后各脏器血流指标未出现显著降低,在各脏器中尤以胰腺血流 改善最明显,达2.55士0.61,显著高于胰腺炎一盐水组(1.47士O.66),与正常一盐水组 (2.60士0.34)接近。证明栀子具有改善胰腺炎早期胰腺及各脏器血流的作用。研究还 发现栀子能提高胰腺炎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胰腺炎症状,并有稳定胰腺炎腺泡细胞膜 的作用。栀子的以上作用,是通过保持或恢复胰腺泡细胞内线粒体的有氧代谢而实现 的。
  王兴鹏等应用牛磺胆酸钠诱发大鼠良性胰腺炎模型,观察了川芎嗪对其血流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发现本品能显著增加胰腺相对血流量及灌注量,减轻胰腺病理形态损伤,提 高大鼠存活率。通过测定血浆TXB2、6一酮PGF12及血小板聚集率,显示川芎嗪能纠正急 性胰腺炎时了XA。一PGI,平衡,降低血小板聚集。提示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丁XA。一PGI。平衡而改善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流循环紊乱而实现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