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痈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子 痈
  子痈,又称“阴卵痈”、“卵子痈”、“肾子痈”,是指生长在肾子部位的痈,即指睾丸及附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相当于西医学之附睾炎和睾丸炎,以初起肾子肿硬疼痛,继则溃烂流脓,很快收口为特征,有急、慢性之分。其病与肝肾相关,多由湿热或寒湿积聚肾子,或肾子外伤而兼感邪毒所为。治以清除湿热寒邪及活血软坚为主。
  子痈一病见于《华佗神医秘传》,书中记载:“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但之后的外科文献中,子痈与囊痈未分,混合论述,因为子痈严重时阴囊也会红肿。直到清代王洪绪又将此病单列论述,并且将子痈与囊痈作了鉴别,《外科全生集》说:“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睾丸硬痛;睾丸不肿而囊肿者为囊痈。”之后,《外科证治全书》及《大众万病医药顾问》均遵从王氏之说。不过,历代医籍记载子痈者甚少,既便有记载者也很简略,发展不大,均沿王氏之说。
  (病因病理)
  一、感受湿热 外感湿热,内蕴肝经,或素嗜醇酒厚味、煎炒炙煿之物,损伤脾胃,湿热内生,终致湿热下注肾子,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而为肿为痛,若湿热蕴结不化,热甚腐肉成脓,则形成脓肿。或外肾不洁、外肾创口等,湿热之邪直接客于肾子而病。湿热为患者多发为急性子痈。
  二、寒湿侵袭 肾虚内生寒湿,或寒湿外感,致寒湿注于外肾,客于肾子而成,湿则为肿,寒则为痛,寒湿凝滞,气血不通,瘀阻不化,则病久不愈。湿寒郁久化热则可腐肉成脓。寒湿所侵者多发为慢性子痈。
  三、跌打损伤 护肾不慎,跌仆损伤肾子,或硬物撞伤肾子,使气血凝滞,经脉阻塞,如瘀血不能消散吸收,兼染邪毒,毒邪聚于肾子不去,也能化热酿脓。
  肝脉循会阴,络阴器,睾丸属肾,子痈一病与肝肾有关。其病理机制是肾子在上述各种病因的作用下,气血不通,瘀滞不散而为肿为痛;郁热不散,热盛腐肉,则使气血酿成脓液,穿破睾丸及阴囊皮肤而流脓;破溃后邪随脓出。疮口逐渐愈合。溃后又多肝肾亏损,尚若热毒伤精,则可致不育。
  西医学认为附睾炎和睾丸炎主要是由于感染细菌而致,传染途径有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上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绿脓杆菌等,细菌侵入附睾、睾丸后便引起一系列炎性改变。病变首先是从附睾开始,继而侵犯睾丸。其病理变化是阴囊壁水肿,睾丸肿大1—2倍,鞘膜脏层充血红肿,鞘膜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睾丸实质极度紧张,有时整个睾丸化脓。其他如外伤、化学物质、霉菌、寄生虫、螺旋体等也可引起睾丸炎,有极少数找不出确切的病因。但以细菌感染最多见。
  (辨病)
  临床上根据子痈发病的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一、急性子痈 起病急骤,病程短,症见一侧或双侧肾子肿胀,疼痛剧烈,患侧阴囊皮肤红肿灼热,子系肿硬疼痛,睾丸肿大且质地坚硬、压痛明显,疼痛可放射到腹股沟,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口干渴、溲短黄;化脓时皮肤光亮而软,脓成破溃阴囊,脓液流出后,症状即迅速消退,疮口也逐渐愈合。
  此型多由湿热引起,相似于急性化脓性睾丸炎、急性附睾炎。
  二、慢性子痈 多由急性者转化而来,也有一发即为慢性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症见肾子肿胀,疼痛轻微或不痛,疼痛可向患侧腹股沟及小腹放射,肿大压痛之肾子较柔软,阴囊多不红不肿,一般不溃烂。急性期后有时可并发水疝。在慢性过程中,可以有不定期的急性发作。此型多由寒湿、外伤所致,相当于幅性睾丸炎、附睾丸炎。

  (类病辨别)
  一、卵子瘟 表现与子痈相似,特点是多发于痄腮之后。且始终不会化脓。
  二、寒疝 阴囊、睾丸肿硬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轻,局部不红不热,不会溃烂。
  三、囊痈、子痨.本病还应与囊痈、子痨相鉴别,具体参见有关章节。
   (治疗)
  本病虽来势暴急,病情凶险,但若及时治疗,一般都能截断和控制其发展及治愈。子痈一病,临床表现寒、热、虚、实均有,宜详细辨查,病初多热多实,病久多寒多虚;病势来而急者多湿热,来而缓者多寒湿,外伤者多血瘀;疼痛剧烈,红肿灼热者,多为湿热,疼痛较轻,不红肿而寒冷者,多寒湿,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不移者,多瘀血。湿热为患者,易脓易溃,病程较短,寒湿及外伤者,不易溃烂,病程较长。溃烂之后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其病与肝肾有关,故治从肝肾人手,以疏缓经络为总则,佐以行气理血之品为治,且须贯穿治疗过程始终;再据证型之不同而施治,湿热者清化之,寒湿者温化之,血瘀者活血之,正虚者扶其不足.此外,仍需内外同治,治养结合。
  一、辨证施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湿热蕴滞型 起病急骤,肾子肿胀,疼痛剧烈,阴囊皮肤灼热甚贝0红肿,局部触痛明显,疼痛可放射至小腹部、会阴部。尚若化脓时,局部皮肤光亮,触之而软或有波动感。伴形寒身热,口干苦,溲短黄或刺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加味枸橘汤186、当归龙荟丸187、龙胆泻肝汤加减,均可选加牛膝、马鞭草、蒲公英、连翘等。若疼痛不止,痛如鸡啄,是酿脓之象,兼服透脓散,或加甲珠、皂角、黄芪等透托之品;便秘加大黄;小便不畅加琥珀、木通;阴囊水肿加车前子、木通、泽泻;疼痛剧烈加元胡、川楝子;高热不退加知母、石膏。
  2.寒湿凝滞型 起病较缓,多有急性发作史。症见肾子肿胀下坠,疼痛轻微或不痛,外肾潮湿冰冷,阴囊不红不肿,睾丸压痛,伴形寒肢冷。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沉细。
  治以散寒化湿,散结消肿。方用当归四逆汤、茴香橘核丸188、加味金铃子散189加减,均可加牛膝、丹参、白芥子。外阴冷湿朋显加附片、肉桂;便溏加扁豆、白术、苡仁;硬结难消加甲珠、三棱、莪术;腰痛加大芸、杜仲;囊内积水加择泻、猪苓、苡仁。 ’
  3.气滞血瘀型 肾子肿胀,疼痛较剧,痛位固定不移,压痛明显,阴囊红热,痛引下腹及腹股沟、会阴处.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或沉涩。多见于肾子外伤复染邪毒或子痈久治不愈者。
  治以行气活血,解毒消肿。方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加土茯苓、连翘、蒲公英等。若感邪热较重、瘀血化热酿脓时,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兼服透脓散。
  4。肝肾阴亏型.子痈经久不愈,肾子肿胀疼痛,局部压痛,间有红肿灼热,或溃后脓出不尽,疮口不收.伴头晕,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软坚散肿。方用大补阴丸加银花、荔枝核。局部红肿灼热,小便黄少,脉细数者,为阴虚湿热不化,用滋阴除湿汤加减。肾子肿痛加玄参、海藻、丹皮、牛膝;胀痛甚加橘核、川楝子;放射痛至腹股沟、下腹以及背下部明显者加元胡、没药;硬结不消加海藻、大贝、甲珠。
  5。溃后正虚型 肾子溃烂,外流黄稠脓液,溃后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倦怠乏力,头昏,腰酸软。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以补虚透托,生肌敛口。方用四君汤合六味地黄丸加黄芪、白芍。脓出未尽加甲珠、皂刺;疮口痒而不痛,流脓清稀,为将愈之征;疮口痒痛,流脓臭味,为余毒未尽,加败酱草、连翘、土茯苓。
  二、外治
   1。外敷法 急性期脓未成者,用消炎膏190、消肿膏191、紫色消肿膏192、玉露膏、金黄膏外敷,或以马鞭草鲜品捣烂外敷,脓成时用铁描散膏193外敷;溃后用二宝丹194药线引流,以金黄膏贴盖;脓水尽时用生肌散;慢性者用冲和膏外敷。
  2。外洗法 肾子疼痛明显,阴囊红肿者,以马鞭草、马齿苋、败酱草煎水候温浸洗并湿热敷。慢性者用葱归溻肿汤煎水坐浴.
  3.热熨法 慢性期肾子冷痛者,用小茴香60克,加盐炒热后置布袋内热熨局部。
  4.切开法 高热不退,肾子肿胀明显,脓肿形成,经用药不能破溃者,切开排脓,按溃后常规换药。
  三、单验方治疗
  鲜贯众适量去毛洗净,加水7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250毫升,或分次当茶饮服,适用于急性子痈.或用紫金锭、参三七按二比一的比例共研细末,以醋调敷患处,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四、针灸治疗
  1.刺法 选维胞、府舍、关元、三阴交,太冲、大敦、归来、气海、曲泉、中封等穴,每次取2—4穴,泻法。或取三角穴为主,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按顺序先后针刺,平补平泻,捻转得气后(得气后向睾丸阴茎传导为准)留针工。分钟,再捻1次。
  2.灸法 取阳池穴,在其表面涂以凡士林,上置绿豆大艾炷灸之,日灸1次,灸3炷,连灸l周。灸泡注意保护,防止感染。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大量使用青霉素、磺胺类等抗菌消炎药物及适量镇痛剂.乙烯雌酚及可的松、强的松可降低体温和减轻疼痛及睾丸肿块。可适当选用。
  2.手术治疗 已形成脓肿时,切开引流。睾丸完全破坏时行睾丸切除。附睾炎反复发作也可手术摘除。
  (护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避免摩擦。忌食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切戒郁怒,保持精神舒畅。 .
  [预防]
  保持局部清洁,经常清洗外肾。起居有常,注意保护外阴部,适寒暑,避免久坐卧湿热之地。愈后若因剧烈运动或肾子受外力碰压之后容易复发,故子痈治愈后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保护睾丸。

  [结语]
  子痈是生于肾子的化脓性感染疾病,以睾丸肿胀热痛,继而成脓溃烂为特征,急性之后可转为慢性过程。临床中必须注意与子痨、囊痈相鉴别。子痈、子痨皆生于肾子,但子痨病程长,溃后又经久不愈,形成瘘道;子痈病程较短,溃后症状迅即消除,疮口易收敛,不会形成瘘道。与囊痈同属痈症,但子痈生于肾子,囊痈生于阴囊;囊痈时阴囊红肿热痛,很少波及睾丸,子痈时则肾子肿胀急痛,炎症波及阴囊时也可见阴囊红肿。此外还要与寒疝、卵子瘟相区别。本病与肝肾相关,由寒湿热邪积聚肾子,或肾子外伤引起。其证寒、热、虚、实均可出现,急性者多湿热,慢性者多寒湿,外伤者多瘀,溃后多虚。其治以舒利肝肾,行气理血为主,并随证施治。本病只要治疗及时,在早期便可治愈,故很少有化脓者;若初期失治误治,便可形成脓肿,但预后较好,疮口愈合较快,若双侧睾丸均被破坏而萎缩,则可导致不育.本病与其他外肾部的痈症一样,必须内外兼治,加强护理,才能收到良效。愈后为防止复发,可服健脾益肾之品以巩固疗效,并避免剧烈活动和外力损伤肾子。也可气功防治。
  [文献参考]
  《外科证治全书》:“肾子作痛,下坠不能上升,外现红色者,子痈也。或左或右,故俗名偏坠,迟则溃烂莫治”。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皋丸肿痛,然后波及阴囊;囊痈则囊肿而睾丸不肿。子痈之成因,是由湿热下注肝经而生。病之轻者,用(全生集》枸橘汤以疏泄厥阴,分利湿热……病之甚者,恶寒壮热,非用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清泻湿火、疏泄厥阴不可。”
  《老中医经验汇编》:“肾子痈,宜疏泄厥阴之气合清热解毒……但酿脓时则少用或不用疏肝行气药,此乃因气已阻滞,已非行气所能治。势欲酿脓或已酿脓的肾子痈,应以清热拢托为主…..溃后挟湿化毒成脓外泄,不用行气药,应以清热解毒排脓或扶正排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