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痈中医特色诊疗

 循天园 2017-07-29

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点。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名之。具体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睾丸(附睾)炎。

一、病因病机

主要分为湿热下注和气滞痰凝两个方面。

(一)湿热下注

外感六淫或过食辛辣,湿热内生,或房事不洁,或跌仆闪挫,肾子受损,经络阻隔,气血凝滞,郁久化热,发而为病。

(二)气滞痰凝

郁怒伤肝,情志不畅,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结块生于肾子,则为慢性子痈。

二、诊断

(一)症状体征

1.急性子痈

突然发作的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行动或站立时加重。疼痛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附睾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化脓后阴囊红肿,可有波动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消退迅速,疮口容易愈合。

2.慢性子痈

临床较多见,可有急性子痈发作史。患者常有阴囊部隐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根部,检查可触及附睾增大、变硬,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

(二)检查

急性子痈: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尿中可有白细胞。

三、鉴别诊断

(一)卵子瘟(腮腺炎性睾丸炎)

睾丸肿痛,多继发于痄腮(腮腺炎)之后,一般不化脓,病程多为7~10天。

(二)子痰

附睾触及结节,疼痛轻微,发病缓慢,常有泌尿系结核病史,输精管增粗,呈串珠样改变,溃破后形成窦道,分泌物为稀薄豆渣样。

四、辨证论治

子痈病位在下,主要从湿热论治。初起重在消散;慢性子痈治疗重在化痰散结。

(一)内治

1.湿热下注

证候: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热红肿,局部触痛明显,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处方:龙胆泻肝汤或枸橘汤加减。

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2.气滞痰凝

证候:附睾结节,子系呈条索状肿硬增粗,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处方:橘核丸加减。

(二)外治

1.急性子痈

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外用生肌白玉膏。

2.慢性子痈

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曲骨,行间,大敦,太冲,三阴交,血海。

加减运用:湿热下注,加阴陵泉、曲泉;热毒壅盛,加大椎、曲池。

方义:取邻近睾丸、附睾的任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穴曲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输、原穴太冲、井穴大敦,疏肝理气,消瘀止痛;三阴交健脾胃、促运化,补益肝肾精血;血海活血消滞,化瘀散结。

刺灸方法:针刺曲骨穴时宜先排空膀胱,并不宜深刺;其他穴位均常规针灸,刺激宜强,间歇留针20~30分钟。急性期湿热下注者,针刺以泻法为主,只针不灸;慢性期气滞痰凝者,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2.拔罐法

选用下腹部穴位或附近拔罐,在针灸后进行拔罐治疗,每次留罐5~10分钟。

3.耳针

取外生殖器区、睾丸点。强刺激,每次1~2次,针刺到病人耳郭发热充血后,多数立即疼痛减轻,并有阴囊上提感。

(周国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