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 冷 阴冷,又称阴寒、阴头寒、虚劳阴冷等,指阴茎、阴囊、皋丸等外生殖器部位有寒冷感而言,其特征为阴部寒冷而无其它特殊不适和体征。西医无与此相似之疾病,但神经衰弱及某些慢性疾病后期可出现阴寒.其病与肝肾相关,其病机主要是阳不温煦,寒邪凝滞外肾。治疗以温阳散寒为总则。 . 本病最早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将其列为男子七伤之第一伤。<诸病源候论》也将其列为男子七伤之第一伤,并认为其病理为阴阳两虚,肾气不足,若久不愈则致阳痿,如说;。肾主精髓,开窍于阴。今阴虚阳弱,血气不能相荣,故使阴冷也。久不已,则阴萎弱”,“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较之为早的《金匮要略方论》也认识到其病理为劳伤机体,肾精不足,如说“劳之为病……阴寒”,“失精豪……阴头寒”等。从上可见,古人认为本病多由虚寒而致. (病因病理) 一、寒湿浸渍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寒湿内生,或久居寒湿之处,或常水湿作业,或突冒水湿等,致寒湿内停,凝滞厥阴肝经,寒胜阳微,故阴冷如渍水湿之中. 二、阳失温煦 肾司前阴,主煦外肾。若恣情纵欲,不节房事而损伤肾阳,或素体虚弱,肾阳不充,或大病久病,耗伤肾气等,致使阳气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外肾,故外肾寒冷不温。 总之,本病虽病位在外阴,然病变在肝肾,其病机乃阳虚寒凝.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见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及大病久病之后。与体质虚弱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 (辨病)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之男性,但以成年人体质虚弱者多见。其表现是自觉外阴寒冷不温,如浸渍水湿之中,可伴有手足不温、畏寒怕冷、性欲减退等症状。局部触之也多感寒冷。 (类病辨别) 阴冷还可见于阳痿、失精、早泄、不育等病患者,但这时的阴冷仅只是上述疾病的一个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治疗上述疾病痊愈后,阴冷也随之消失。临床中必须是以阴冷为主要表现者才能辨病为阴冷。 [治疗] . 阴冷之病,虽属小恙,但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必须积极治疗,消除其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负担。可以用中药、针灸、西药等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但均须加强心理卫生的指导. 一、辨证施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寒湿凝滞型 阴茎、阴囊、睾丸等外阴部寒冷不温,阴囊皱缩,阴茎软小,或阴囊疼痛,伴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弦。 治以温肝散寒。方用沈氏十补丸、当归四逆汤加减。若偏湿夹热,局部湿痒者,用柴胡胜湿汤加吴芋、小茴香.阴囊痛加元胡。 2.命门火衰型 外肾寒冷不温,久治不愈,性欲减退,精清而冷,腰酸膝软,精神倦怠,小便频多,或便溏。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弱或细弱. 治以温肾壮阳。方用右归丸、肾气丸加小茴香、吴芋、牛膝等。睾丸冷凉,阴囊胀痛者用加减内固丸,阴胜于下,阳浮于上者用桂枝龙牡汤加减. 二、针灸治疗 针三阴交、命门、关元、肾俞,施以补法或用温针。灸外肾。 三,西医治疗 可以选用谷维素、维生素B2、B12等治疗。 四、外治 用盐炒热,或用吴茱萸、小茴香、台乌各适量粉未加盐炒热。布包熨脐部或前阴。 [护理] 加强局部保暖。节制房事.不食生冷瓜果。 (预防) 积极治疗慢性病.加强体育煅炼。防寒防潮。清心寡欲,益肾保精。勿过服苦寒克伐之剂。 (结语). 阴冷一病以外肾寒冷不温为特征,病与肝肾相关,其理乃阳亏寒凝。临证以寒证最多,但有虚实之别;肝寒多实,肾寒多虚。治疗上以温肾暖肝为总则,阳充寒散则病可愈. (文献参考) 《中医名词述语选释》:“阴冷,指阴茎或阴囊冷而不温,多因命门火衰或寒气凝滞于肾所致。” 、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9.泌尿系统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