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 疔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疫    疔
    疫疔是指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疔,因其疮形如脐凹陷,又称“鱼脐疔”。相当于西医的
皮肤炭疽病.其形疮头色黑,凹陷似鱼脐,痒而无痛,全身症状轻,易于传染。常发生
在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工作者,如牧民、屠宰
场和制革工人,或兽医等。多在接触后1—3天发病。
    中医古籍对本病早有记载,隋《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鱼脐疔疮候》中说:“此

  疮头色黑,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疔疮.”此外,该书所载
  “马毒入疮候”,按其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亦属本病范畴。明《医学入门》则明确认识到
  本病由皮肤破损,感染疫畜之毒所发。《疡医大全.卷三十四.疔疮门主论》引胡公弼曰:
  “鱼脐疗如鱼之肚脐,多生纥膊肚,小腿肚上。”指出了疫疔的好发部位,并认为其是一
  种特殊的急性传染病,与一般疔疮不同,故名“疫疔”.    ’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皮肤损伤,感染疫畜之毒而成,或兼感湿邪所致。《诸病源候论.马毒入疮
候》认为:“凡人先有疮而乘马,汗为马毛垢及马屎尿,及坐马皮鞯,并能有毒,毒气入
疮,致锨肿,疼痛,烦热。”说明了皮肤破损,接触病疫死畜,或染污皮毛,毒气自疮口
入侵皮肉而导致“疫疔”发生。《证治准绳。疡医。疔疮》中说:“疔疮者,……或感疫死
牛、马、猪、羊之毒,……皆生疔疮。”并指出:“若因开割瘴死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
致发疔毒,或在手足,或在颈面,或在胸腹,或在胁肋,或在背脊,或在阴胯,或起紫
泡,或起堆核,肿痛创人,发热烦闷,颈痛、身痛、骨节痛。”更具体说明了本病的发病
原因与症状。总之,本病是由于感染疫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
成。少数患者,疫毒侵入营血,尚可发生“走黄”逆证。
    (辨病)    ,
    I  临床表现  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潜伏期为12小时一12天,一
般为1---3天。初起发痒,继则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红色丘疹,形如蚊迹蚤斑,旋即增大,
演为紫色水泡,周围肿胀,在短期内,即化腐破溃,结有干痂,形成暗红或黑色坏死,形
状如炭,故名炭疽;疮形凹陷,狭长如鱼脐.疮周皮肉扪之而坚,发红肿胀,泛起水泡,
其色淡黄,同时伴有局部麘核肿大,伴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骨楚等症。但大多数病人
全身症状较轻,经l一2周腐肉脱落,形成溃疡;再经1—2周,溃疡收口而愈,亦有几
月不愈者;少数可出现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等“走黄”之症。
    2  诊断要点
    2.工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皮毛制革工作者,有传染性。
    2.2  潜伏期1—3天,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
    2。3  初起皮损为红色斑丘疹,第2日变成水疱,3—4日水疱干涸,形成暗红色或黑
色坏死,并在坏死周围,有成群的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很象牛痘,同时局部肿势
散漫增剧,软绵无根,有淋巴结肿大.1-2周中央坏死与正常皮肤分离,流出少量脓液,
而后肿势消退,坏死脱离,3-4周愈合。
    2.4  自觉瘙痒不痛,初起有轻度发热,继则发热逐渐增高,可达39℃以上,伴有头
痛,骨楚,周身不适等。
    2.5  如肿势蔓延不止,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脉细身冷,是合并“走黄”之征。
    2。6  水疱内液涂片或培养,可发现革兰阳性炭疽杆菌。
    3  鉴别诊断
    3.1  颜面部疔疮  疮形如粟高突,坚硬根深,焮红、灼热、疼痛,全身症状重,易
于走黄。而本病则疮似鱼脐,色黑如炭,有接触疫毒史。
    3。2  丹毒  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焮热疼痛,反复发作。而本病则疮凹色黑,有接
触疫毒史。
    (辨证)
    1  初期  患部发痒,继起红色斑丘疹,形如蚊迹,伴有微热,全身违和,脉浮而数。
    2  中期  水疱色暗红或紫,破溃结痂,色黑如炭,疮形凹陷,形似鱼脐,疮周肿胀,
  四畔水疱,破流黄水,发热呕吐,头痛身痛,舌红,苔黄,脉数。
    3  后期  10--~14天,腐肉分离,渐至脱落,疮面色红,肿胀渐退,热退疮愈;或肿  。
  胀不减,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则为走黄之变证。
    [治疗]    、
    本病由疫死牛羊猪马之毒所患,兼感湿邪,其毒较一般火毒所致为甚,而具有传染
  性。故治疗上,内主清瘴解毒,外则祛其腐肉;禁用刀割,以防疫毒走黄内陷。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工  初期  治宜解毒消瘴,行气和营。方用仙方活命饮,佐服蟾酥丸或玉枢丹.
    1.1.2  中期  治宜解毒清热,利湿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萆薢、土茯苓、泽泻,
  佐服蟾酥丸或玉枢丹。热重者,合黄连解毒汤,呕吐口渴者,加竹茹、黄连、法半夏,大
  便泄泻者,加地榆、银花改银花炭、马齿苋;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卷柏、黄芩炭;咳吐
  痰血者,加藕节、白及、鱼腥草、桑白皮。
    1.1。3  后期  治宜清解余毒。方用四妙散加玄参、石斛、土茯苓.若走黄者,按
  “疔疮走黄”论治。
    1。2  成药、验方
    1.2.1  蟾酥丸,每次3粒,每日2次.服1日。
    1.2。2  玉枢丹,每次3g,捣碎急冲服。
    2  外治法
    2。工  初期  治宜消肿解毒.用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外敷。发于头面、颈部者,
  可用玉枢丹或六神丸研碎,醋调外敷;发于前臂等部位者,用天仙子如意散外敷。
    2.2  中期  治宜解毒祛腐。选用10%蟾酥合剂,用玉露散或银花露调敷患部;或用
  三棱针刺破疮面2—3处,外掺麝香少许或阴毒内消散。亦可用白降丹、蟾酥丸各等份,
  用器皿研极细末,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敷疔上薄薄一层,每隔工小时用少量水湿润,若
  凹陷外隆起为好转。24小时后,如仍未隆起,可再敷上药,周围红肿部位用梅花点舌丹
  研末水调外敷,隔日1次。若凹陷已隆起,周围红肿消退,局部可敷化毒散软膏,每日
  换药1次,换药前,用甘草水清洁创面。若腐脱,但未脱落尽者,则可用5%蟾酥合剂或
  七三丹外掺.
    2。3  后期  腐肉未脱,改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宜用生肌散,盖贴
  黄连膏。
    (预防与护理)
    工  隔离患者,病人所用敷料,应予焚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医护人员接触
  病人时,应遵循消毒隔离原则.
    2  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必须深埋;其作业人员必
须做好防护。
    3  加强畜产品管理,疫毒污染的皮毛、骨等,应先行消毒处理。制革、毛纺工人,

畜产品收购、搬运人员9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橡皮手套。
    4  发现疫疔患者接触过的牛、马、猪、羊的毛和猪鬃,应进行蒸气消毒,皮革可用
盐酸及食盐水浸泡消毒。    .
    5  在本病的流行病区,对牛、马、猪、羊等家畜进行预防注射。
    (古籍选粹}
    《外科枢要。论疔疮九》  《内经》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多由膏梁厚味之所致,
或因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之毒,或感死畜之秽,各宜审而治之.
其毒多生于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个疮,或如水疱,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热作痛,
或呕吐恶心,或肢体拘急,并用隔蒜灸,并服解毒之剂。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者,以
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之,若生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者,多有红丝至心;生
唇面口内者,多有红丝入喉。皆急用针挑破其,使出恶血,以泄其毒。若患于偏辟之处,
药所难导者,惟灸法大有回生之功.然疔之名状,虽有十三种之不同,而治法但审其元
气虚实,邪之表里,而庶无误人于夭札也。若专泥于疏利表散,非惟无道,而反害之。凡
人暴死,多是疔毒,急取灯遍照其身。若是小疱,即是其毒,宜急灸之,并服夺命丹等
药,亦有复苏者。
    《外科正宗.天蛇毒第六十五》  天蛇毒,一名蛇头疔也.乃心火旺动攻注而成。其
患指肿大若蛇头,赤肿焮痛,疼及连心,甚者寒热交作,肿痛延上。肿顶上小艾灸五壮,
以雄黄散深之,内服蟾酥丸发汗解毒,轻者渐消,肿者溃脓,甚则腐烂。破后肿仍不消
者,以蟾酥条插入孔内膏盖自效。腐烂者,玉红膏搽之,虚而不敛者,兼服补剂。
    《外科正宗.合谷毒第六十七>>  合谷疔,俗称虎口百丫也。此患者多有疙瘩泡起,亦
有红丝走上,故有疗名之称.此手阳明胃经湿注作痒,痒热焮痛,初起挑破,贴蟾酥饼
膏盖,金黄散敷之。三日后,肿聚必欲作脓,换膏贴之。软肿胀痛者,脓已成,针之即
愈。肿甚寒热者,必内外消托。
    《外科全生集。阳症门.红丝疔》  手小臂,足小腿,生如红线一条者是也.要在红
丝两头始末刺破,毒随血出而愈,迟则毒入肠胃不救。
  《外科证治全书。唇部证治.唇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坚硬肿盛,麻痒
木痛,憎寒发热,甚则令唇外翻,或口不能开,故有反唇、锁口之名.须按疔疮法速治
之,迟则走黄致命。
  《外科证治全书.膊臂手三部证治。蛇眼疔、蛇背疔、蛇节疔、蛇腹疔、泥鳅痈》  此
五证,名虽殊而治一也。蛇眼疗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似铁钉。
蛇背疔生于指甲根后,高肿色紫。蛇节疔生于中节绕指俱肿,其色或黄或紫。蛇腹疔生
于中节前面,肿如鱼肚,色赤疼痛。泥鳅痈一指通肿色紫,形如泥鳅,焮热痛连肘背,五
证俱敷雄黄散,内服仙方活命饮,溃贴洞天膏即愈。
    《外科真诠.足部.冷疔》  冷疔生于足根。由湿寒凝结而成。初起紫白泡,疼痛彻
骨,渐生黑气,腐烂孔深,时流血水气秽。经久不敛者,宜先用熏法,徐用铁粉散敷之,
内服托里散治之。
  (现代研究)    .
  1  发病学研究  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恶化的外科感染,它包括了多种不同性
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发病部位不同,细菌感染的种类也有所区别,颜面部疔疮多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相邻的毛囊及所属皮脂腺或汗腺
所致。其中以生于唇、鼻周围及耳部的危险性较大,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
随意挑刺或挤压可使脓栓或细菌进入血液,造成颅内感染,即中医所谓“走黄”。如唇和
鼻周围疗,感染可经跟内角的内眦静脉传入脑膜静脉引起脑膜炎。手足部疗疮以甲沟炎、
脓性指头炎多见,手掌深部间隙、腱鞘、骨与关节感染相对较少,感染多因外伤引起,如
木刺、针戳、擦伤、刀切和剥逆等,均可有细菌侵入,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严重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残,以致影响手部功能.红丝疔则多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破损
的皮肤和其他感染灶蔓延到邻近淋巴管引起。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管壁和周围组织充血、
水肿、增厚,管腔内充满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内皮细胞。烂疔多由厌氧菌梭状
芽胞杆菌感染所致,梭状杆菌在泥土、尘土、大多数动物肠道中大量存在,系腐生菌,产
生荚膜杆菌为引起本病的主要致病菌.溶组织梭菌、诺氏梭菌、败毒梭菌、索氏梭菌也
能引起本病,这些细菌的外毒素破坏正常肌肉和毛细血管,导致广泛坏死、出血、水肿,
感染组织内不见纤维蛋白形成和中性白细胞浸润。疫疔由炭疽杆菌引起,该杆菌是一种
粗大无鞭毛的革兰阳性需氧杆菌,角圆钝,常呈链状排列,细菌外层有一种薄膜,称荚
膜,人类的炭疽多由接触有病的家畜或感染皮毛而得的,其细菌和毒素可从局部病灶侵
入血液,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毒血症,毒素能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水肿、出血
和血栓形成,并能损伤血细胞。
    2  实验研究
    贺菊乔等用苍耳虫外敷对实验性家兔化脓性感染模型治疗。结果发现外敷48小时
后,局部出现大量粘橱脓,脓量比对照组(金黄散)高出2倍以上,镜下可见脓中中性
粒细胞及少数淋巴细胞大量吞噬细菌后,颗粒几乎全部消失,细胞膜仍完整。
    3  临床研究    、
    3。1  药物内治  洪泉等总结了近十年颜面部疔疮治疗近况,认为本病内治多以清热
解毒为主,并可针对兼症加减用药,归纳为疏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凉血
清热解毒,泻火清热解毒,清热解毒佐以透脓,清热解毒佐以托毒透脓,益气养阴,补
气健脾等八种方法。吴介诚提出疔疮初起,其形如粟,兼有表证者,用荆防败毒散与银
翘散化裁。方中重用银花、连翘,另加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凌云鹏对初、中期颜面疔
疮多以七味治疗汤(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银花、蒲公英、蚤休、生甘草)治疗。热
入营血者,则加金石斛、羚羊角.赵炳南对于颜面疔疮中期,脓成不溃者,用银花、天
花粉、陈皮、川贝母、生皂刺、蒲公英、制乳没、紫花地丁治疗,若正虚者则加黄芪、党
参补气透脓。王沛以苍耳草根、叶捣烂,入童便绞汁,冷服一盅,1 日 3次,对疔疮未成
脓者效果甚好。其还用白芷、贝母自拟名为二仙散水煎服,每日l剂。对疗疮未溃或成
脓已溃者亦有较好的疗效。
    3.2  药物外治  陈卓金用山慈姑调醋治疗化脓性指头炎,药用鲜山慈姑25g,洗净,
加米醋3ml,稍蒸温,用塑料薄膜包敷患指,每日换药1次,疗效甚佳。朱惠云等用四黄
煎剂浸泡治疗手足指(趾)甲沟炎75例,药用生大黄30g,川黄连8g,黄芩15g,川黄
柏20g,加水500ml浸泡20分钟后煎煮,煮开后再煎30分钟,过滤去渣,沉淀,取药液
浸泡30~-40分钟,每10分钟用消毒纱布包裹患指(趾)轻轻挤擦患处,挤后再浸泡,浸
毕用纱布包扎,每日3次,颇有效果。吴介诚提出治疗颜面疔疮初起用六合丹围敷红肿

部位,一二天内可望消散.若毒重热深,围药宜厚敷,随时用蜂蜜与水润之,以增加围
荮力量。当红肿渐减,疮顶未破或已破无脓时,可用白降丹半粒米大小放于疮顶上,另
用琥珀膏覆盖其周围,并用六合丹调蜂蜜合捣鲜地丁草绒围敷患处。如脓液初出,切忌
挤压,可于疮口上用盐水清洁后,掺以少许八宝丹以化腐引流,其周围盖以拔毒膏,外
围再以六合丹敷用。如腐脓已尽,则改用桃红生肌丹或生肌象皮油膏生肌敛口,自可告
愈.朱仁康以疮头掺拔毒散,外敷玉器膏治疗颜面部疔疮,脓头不破,外盖红千捶膏。王
沛以鲫鱼鳞片敷疗法治疗唇疔,效果较佳。程甘霖等将南瓜、地瓜藤两种鲜品共同捣烂
瓶装备用,用时取适量外敷,收效甚好。
    3.3  针刺疗法  张雨竹用锋针点刺治疗颜面疔疮,所选穴位采用循经取穴,配穴、
络穴、郄穴。如锁口疔:循经取地仓、颊车、足三里、内庭;配穴取承浆、灵台、膈俞、
公孙;络穴取丰隆;郄穴取梁丘。认为疔疮为急证、热证,故以点刺郄穴为主。方法:常
规消毒后,用锋针飞快点刺经络穴位,刺入深度为0.5一工分,以刺出血为度。点刺后10-
30分钟左右患者便觉心神安定,疼痛减轻,调理数日,即可痊愈。王翠兰用火针治疗颜
面疔疮,常规消毒后,先用火针排脓,然后将醋胆膏放入针孔中,用敷料包扎,2—3天
换药1次,直至痊愈,所治90例均治愈。
    [述评]    .
    疔疮是中医外科学中特有的病名,包括西医的疖、痈、瘰疽、甲沟炎、化脓性指头
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坏疽、炭疽病等,因其发病迅速,容易恶化而引起疮疡外科的
特别重视。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多种,但是病理机制均为火热之毒壅结,故针对其病
因病机而.临床一般以清热解毒为常法,并根据其发病的阶段性(初期、成脓期、溃后)施
以外治疗法,内外结合,疗效较佳。西医认为其发病的原因系细菌感染,抗菌消炎为其
主要治疗原则,临床常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内治法、分期辨证的外治法与西医的抗菌消炎
结合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疗疮,特别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注意加强防护,以
免“疔毒走黄”危候。出现“走黄”之症时,应积极治疗,可正确采用大剂量抗生素进
行静脉滴注,并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使逆证早日转为顺证。各种治疗疔疮的临床经验
各有特色,或内治,或外治,或内外配合,或针刺治疗,均可供临床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