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面疔疮

 负鹏载舟 2016-03-17
 
 

颜面疔疮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提供内容 。
颜面疔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疔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分别称为“眉心疔”、“跟胞疔”、“鼻疔”“迎香疔”、“中疔”、“虎须疔”、“锁口疔”、“唇疔”、“承浆疔”、“地角穴”。西医则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中医学名
颜面疔疮
发病部位
前额、颧、颊、鼻、口唇
主要病因
外感火热毒邪、脏腑蕴热
多发群体
所有人群
疾病分类
外科—疮疡疾病
传染性

目录

  1. 1名词解释
  2. 2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3. 3病因病机
  4. 4诊查要点
  1. 诊断依据
  2. 病证鉴别
  3. 相关检查
  4. 5辩证论治
  5. 治疔原则
  6. 证治分类
  1. 6其他疔法
  2. 7转归预后
  3. 8预防调护
  4. 9文献摘要

颜面疔疮名词解释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

颜面疔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疔的范围较广,包括了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与西医病名急性淋巴管炎、皮肤炭疽基本相同。

颜面疔疮病因病机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从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证。

颜面疔疮诊查要点

颜面疔疮诊断依据

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2.初起早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拴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3.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疔毒有越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颜面疔疮病证鉴别

疖 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颜面疔疮相关检查

本病的诊断可依据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则考虑为颜面疔疮。症状严重者应做血细菌培养。

颜面疔疮辩证论治

颜面疔疮治疔原则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

颜面疔疮证治分类

1.热毒蕴结证
主症:结疮形如粟粒,或痒或麻,可见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 火毒炽盛证
主证: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出现脓头;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颜面疔疮其他疔法

初起箍围消肿,用玉器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于疮顶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颜面疔疮转归预后

本病若及时诊断,早期治疔,病情较轻,正气较强,一般预后良好。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容易导致损筋伤骨,疔疮走黄而有生命危险。

颜面疔疮预防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忌房事和愤怒。

颜面疔疮文献摘要

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1]
2. 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2]
[3]
参考资料
  • 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2. 陈实功.《外科正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7月
  • 3.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




  • 颜面部疔疮

    1 拼音

    yán miàn bù dīng chuāng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疗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疗;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疗;生在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疗;生在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疗;生在颏部的,叫承浆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疗等。

    2 颜面部疔疮病因病机

    本病总以火热之毒为患,常见有下列两种原因。

    1.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2.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头面乃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有引起走黄的危险。

    3 颜面部疔疮诊断

    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初起在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此时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一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疗毒有越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严重者应做血细菌培养。

    4 颜面部疔疮鉴别诊断

    一、疖突起根浅,肿势限局,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脓头逐渐增多,溃后呈蜂窝状,红肿范围常超过9—12cm;多发生于项背部;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三、疫疔初起皮肤患处为一小片红斑丘疹,痒而不痛,其后周围迅速肿胀,中央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周围有成群灰绿色小水疱,形如脐凹,很像种的牛痘;并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具有传染性;从事畜牧业者发病为多。

    5 颜面部疔疮辨证论治

    5.1 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疮形如粟粒,或痒或麻,可见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火热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火为阳邪,性热而色赤,故皮色红而灼热;毒邪炽盛,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二)火毒炽盛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出现脓头;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邪热鸱张,故肿胀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5.2 外治法

    初起箍围消肿,用玉器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

    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于疮顶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6 颜面部疔疮预防与调摄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忌房事和愤怒。



  • 颜面疔疮
    是一种由于邪毒化热蕴蒸肌肤,气血凝滞,发生在颜面上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初起有疮头、麻木痒痛肿等症状。宜清热解毒凉血。
    处方1:金银花、黄连、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草河车、炒牛蒡子、归尾、黄芩各适量。水煎服,每日3-4次。发热恶寒明显者加服蟾酥丸。用于颜面疔疮初期。
    处方2: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地丁、黄芩、黄连、甘草、当归、赤芍、栀子各适量。壮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脓成迟缓加皂刺;便秘加大黄、玄明粉。用于颜面疔疮中期。
    处方3:颜面疔疮溃后,可用去腐生肌散或用九一丹药捻引流外治。
    处方4:雄黄6克,煅牡蛎12克,共研细末。蜂蜜调糊外敷患处。主治疔疮。
    处方5:金银花15-30克,天花粉、当归、赤芍各9克,贝母、皂刺、白芷各6克,乳香、没药、防风、穿山甲、陈皮各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主治疮疡初起。
    处方6:金银花30克,天花粉、皂刺各12克,白芨、贝母、知母、甲珠、半夏各6克,乳香3克。水煎服。主治痈肿疮疡。
    处方7:黄芩、黄柏、大黄各10克。共研细末。加面粉30克,炒黑,醋调为糊外敷患处。用于疖肿疼痛。
    处方8: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野菊花12克,天葵子9克。水煎加适量黄酒服。主治各种疔毒痈瘍。
    处方9: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黄芩12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同时,用50克捣烂的仙人掌泥外敷患处。3剂1疗程。治颜面疔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