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流注
瘀血流注是因瘀血阻滞所致的肌肉深部脓肿。可发生于任何季节,无固定发病部位。 本病初起局部肿硬结块,疼痛较剧,大多有跌扑损伤史,也可发生于产后的经产妇。明 《外科理例》云:“闪挫及产后瘀血而发,宜散之,大要以固元气为主,佐以见证之药。”指 出了本病的病因及扶正散瘀,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 (病因病机) 瘀血流注的病因,一为跌扑损伤而起,一为产后败瘀所致.由于劳动时不慎,皮肤 碰伤,湿热毒邪入于筋脉,窜流阻滞,结而为肿;或跌仆损伤,瘀血停留,流注于肌肉 之间,结聚壅滞而成.亦因产后血脉空虚,恶露不得畅行,败血乘虚下注入络,阻于经 脉,气血瘀凝,流注于经络而发本病.明《外科正宗>>说:“跌打损伤,瘀血瘀滞;或产 后恶露未尽,流宿经络,……皆成斯疾。”说明本病是由跌仆损伤,产后败瘀,血凝不散, 流于肌肉而成。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初起局部结肿疼痛,按之微热.皮色不变或微红或现有紫色,全身症状轻微。 如为筋脉损伤而发,则多发于四肢内侧,下肢多于上肢,肿块蔓延或自胫至股,或 自股至胫,或自前臂至上臂,有的一处未愈,他处又起,皮色暗红。若为产后瘀阻而发, 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隐隐作痛。 1.2 成脓期 lO天左右即可成脓,肿块焮红灼热,按之波动,见恶寒发热,头痛 纳呆。 1.3 溃后 溃后排出挟有瘀血块的暗红色或黄色粘脓,如流脓通畅,则收口尚易, 部分因败瘀所致,则有窜发现象。 2 诊断要点 2.1 有跌仆损伤或产褥史。 2。2 随处可生,好发于四肢或躯干部的肌肉深部,多为单发,局部肿胀明显,皮色 紫红,疼痛明显。 2。3 初起即有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3 鉴别诊断 孢子丝菌病 主要与劳伤筋脉的流注鉴别。该病亦发生在四肢,但在皮肤及皮下组 织有孤立不痛的硬结或溃疡,附近淋巴结不肿大,脓液培养可查到孢子丝菌。 (辨证工 1 跌扑成瘀证 局部结块疼痛,皮色微红,或现青紫,全身症状轻微。若肿痛渐增, 发热持续不解,肿块按之波动,即为成脓。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 2 产后败瘀证 局部色漫肿.隐隐作痛或觉深部作痛,发热恶寒,食欲减退,继则 局部形成肿块,舌边有瘀点,或色紫,脉濡数。 (治疗置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初期 因跌扑损伤所致者,治宜活血祛瘀,选用活血散瘀汤加减;产后败瘀 而气血两虚的,洽宜养血活血、理气通经,选用通经导滞汤加益母草。有表证者,加荆 芥、防风。 1.1.2 成脓期 治宜和营托毒。选用透脓散加当归、白芍、甘草。 l。1.3 溃后期 治宜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若气虚瘀凝不尽, 宜于补益之中加香附、木香以行气. 1.2成药、验方 、 1。2.1 丹七片,每次3片,每日2次。 1.2.2 牛黄解毒丸,每次2片,每日2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以消散为主.用冲和膏外敷;或用消散膏掺丁桂散敷贴局部。 2.2 成脓期 切开排脓,用二宝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 2.3 溃后 一般用生肌散换药至愈,也可用生肌玉红膏换药以生肌收口。 [预防与护理] l 卧床休息。 2 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鱼、虾、牛肉等发物。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