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类 丹 毒
本病常发生于手指或手部,与职业有关,常发生于宰猪业、渔业工人以及菜场的鱼、 肉售货员或家庭妇女。以初起患部呈紫红斑片,向四周缓慢扩散,中心渐退为其特征。 [病因病机] 由于猪骨、鱼刺等刺伤皮肤或接触猪肉、鱼肉,感染毒邪所致。 (辨病) 1 分型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可分3型。 1.1 局限型 多局限于单个手指受伤后1-3日,局部先起一个红点,疼痛、肿胀, 逐渐扩大成暗红紫色斑片,边缘高起,重者表面亦可发生水疱或大疱,灼热瘙痒。若手 指被累,指关节疼痛,活动困难,但不化脓、破溃,约经3—4周即可自愈。 1.2 弥漫型 在全身可见大小不等、形色各异的紫红色斑片,伴有微热及关节酸楚 不适。愈后可在原处或附近复发。 1.3 败血症型 病情严重,全身起泛发性紫红斑片。关节酸楚疼痛,伴有壮热、神 昏谵语、烦躁不安. 2 诊断要点 2。1 有猪骨或鱼刺划伤皮肤史。 2.2 初起时手指或手部发现红点,逐渐扩大成一片紫红,境界清楚,灼热痒痛相兼。 2.3 伴有恶寒发热,烦躁口渴等全身症状. 3 鉴别诊断 3.1 蛇头疗 指头肿痛剧烈,色赤掀热,约7天左右成脓,脓出即愈。 3。2 丹毒 发病突然,皮肤损害进展迅速,颜色鲜红,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辨证) 1 热毒蕴结证 局部有红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暗红紫色斑片,灼热瘙痒,伴口苦、 烦热不适、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 热毒内陷证 皮疹漫肿暗红,或紫瘀疼痛,伴全身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 斑疹隐隐,吐血、衄血,舌质红绛,少苔,脉数。 。 (治疗) 1 内治法 l。1 辨证论治 1。1。1 热毒蕴结证 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丹皮、赤芍。 1.1.2 热毒内陷证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高热神昏 者,并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2 西药治疗 选用青霉素、四环素及磺胺药等,均有一定疗效。 3 外治法 外敷玉露膏或金黄膏。 (预防与护理) l 对肉类、鱼虾蟹加工者及营业员、家庭妇女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以及加强对肉类 的管理及检疫工作。 2 患肢宜用三角巾悬吊,局部忌用水洗. (古籍选粹) 《诸病源候论.丹候>) 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 足,或发于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 《外科正宗。火丹》 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 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寒,作痒发热,此属心脾二经之火,治 以凉心泻肝,化斑解毒汤是也。 《外科正宗。小儿赤游丹》 赤游丹,受毒于来生前,发病于有生后。盖身在胞胎,皆 赖父精母血借以生养,父母不能节其欲,多致淫火猖炽、胎必侵受;又不能戒诸厚味,以 及炭火炽熏,重衾叠褥,往往受热,子无弗有及致生后,热汤洗浴,烘熏衣物,触动内 毒,而欲发之时,先发身热、啼叫、惊搐,次生红肿光亮、发热,瞬息游走,发无定处。 先从头额起者,名无奇丹,以升麻葛根汤母子同服。余皆起于腹背,流入四肢者轻,起 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重,有此总皆先砭恶血为要。砭血之后,先用精猪肉缝片贴之一时 许,换如意金黄散,用水芭蕉根捣汁调敷,甚者日换二次。内以大连翘饮、消毒犀角饮、 五福化毒丹。毒气入里,腹胀坚硬不乳者,紫雪散下之。三日后身渐彻凉,砭血之处肉 便软泥,声清腹软,乳哺如常者顺,反此为逆。 《外科证治全生.流火治法》 患生小腿红肿热痛,不溃不烂,世之医家,惟以刀镰 血出,或以鳝鱼血涂,总无痊愈之日。时常发作复镰复涂而已。须以矿灰化于缸水内,次 日水面上定结一层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对调腻厚,每日拂上二三次,三四日痊愈。后 不复发,医时忌食猪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亦干,发热作 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 《外科真诠》 腿游风,生于两腿里外,忽然赤肿,焮热疼痛,由营卫风热相搏结滞 而成,宜先砭去恶血,用牛肉片贴之,或调黄柏冰片末刷,先内服红花去瘀汤,次服当 归拈痛汤。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侵入而引起。细菌从皮肤和粘膜的微小 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从而引起急性弥漫性炎症。足癣所致的皮肤损伤是丹毒发 病的重要诱因。此外鼻部、外耳、牙齿的感染病灶也是本病发病的常见因素。皮肤表面 各种创伤、轻微的擦伤,抓伤均可成为致病菌侵入的缺口。丹毒是否发病以及症状的轻 重与患者的易感性和对疾病的免疫力大小也有很大关系。任何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如长期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等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因素。 另外,到过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的反复发作的慢性丹毒患者,应考虑到伴有血吸虫 病的可能。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施治 徐宜厚将丹毒分为3型论治:①风热型:主要发生在头面或上半身, 伴恶寒、发热。治宜清热解毒,散风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②肝火型:主要发生在腰、 肋部,自觉刺痒灼热。治宜清肝泻火,化湿解毒。方用柴胡清肝饮。⑧湿热型:以下肢 居多,呈水肿性红斑。治宜清热化湿,和血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郑则敏以普济消毒 饮加减治疗头面部丹毒(风热上扰),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腰肋部丹毒(火郁气滞),以 萆藓化毒汤合五神汤治疗下肢丹毒(火毒夹湿)。伴象皮腿者加赤小豆、丹参、苍术、 黄柏。 2.2 外治方法 郑则敏根据丹毒发生的不同部位而使用不同外治药物。如发于颜面 者用紫草油(紫草30g,黄连3g,冰片0.3g,茶油500m1)涂患处;发于下肢者用金花 散(煅石膏30g,广丹1.5g,冰片0.3g,共研细面),麻油调敷患处。象皮腿者用金黄散 调蜜水各半外敷。龚景林用马勃、朴硝各90g,冰片5g,共为细面,与捣烂的鲜马齿苋 90g,适量麻油调成糊状外敷。张容用生大黄20g,土茯苓lOg,穿心莲15g,金钱草15g, 贯仲15g。文火煎,水开后10-15分钟,取汁200ml,洗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日 2次。 3 单方验方 窦金华等用芒硝湿敷治疗丹毒。其方法是芒硝250g,溶于500ml开水 中,待凉,用其溶液浸湿毛巾敷患处,一日4—6次,24小时后更换新鲜药液。一般3—5 日即愈。也可用蚯蚓1条,洗净,加入白糖适量,外涂局部。 [述评]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 漫性炎症.其症皮色掀红如丹,界限分明,一般不化脓,但有复发倾向。丹毒根据其发 病部位分为抱头火丹、流火。其病机多为血热内蕴,郁于肌肤,复外感外湿毒热之邪,内 外之邪结于皮肤,客于络脉,使气血凝滞而发病。病发头面者,多为风热上扰,以散风 凉血为主;病发于腰肋,多为肝脾湿火,以清肝利湿为主;病发下肢者,多为湿热化火, 以利湿解毒为主。部分患者毒邪太盛,或正虚不能抗邪,以致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 壮热神昏等毒热入营证。临床上必须配合西医的抗生素治疗,方可转重为轻,提高疗效。 本病易复发。因此,应彻底治疗足癣、皮肤皲裂、鼻窦炎等原发感染病灶。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