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为西医学病名,是来源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是 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00,好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 为15"-'20岁和25"~30岁年龄组女性。30~35岁以后发病明显减少,50岁以后很少见。 乳腺纤维腺瘤发生肉瘤变及癌变的机率相当低,约为0。2%。其临床特点为多为一侧乳房 单发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活动度大,多无疼痛。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乳核”。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 范畴.隋《诸病源候论》谓:“癖者,癖侧在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明《医宗金鉴》 进一步解释为:“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清《医宗 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概括为“症由肝脾郁结成.”清《外证医案汇编.卷三。乳胁腋肋 部》亦说;“乳核乳癖等坚硬,屑气郁者多。”清《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记 载:“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 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其描述的乳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不红不痛,无恶寒 发热等症状,与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表现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痰浊积聚,导致气血,痰 浊凝聚于乳房而成。清《疡医大全。乳痞门主论》即云:“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 结而成也。” 西医学认为乳腺纤维腺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 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能是这些纤维细胞所含的雌激素受体的数量增多或者是质地 异常.其二是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所致。纤维腺瘤多发生在卵巢功能期,极少发生在 月经初潮前和绝经后,这一点足以证明雌激素刺激在其发病中的重要性。乳腺小叶内纤 维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结缔组织,在青春期乳腺小叶发育成熟时,作为支架的纤维组织也 迅速增长,如果有雌激素过度刺激,则对雌激素敏感的纤维细胞特别容易在此时过度增 生而形成肿瘤,故临床上20,---25岁年龄段纤维腺瘤发病率最高。在妊娠早期,乳腺小叶 内腺泡、间质再次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所以这时期原来微小的纤维腺瘤可能加快生长,或 者有新的纤维腺瘤形成。典型的纤维腺瘤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呈膨胀型生长,肿 瘤压迫周围组织使之发生纤维变性,可在肿瘤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有时其包膜在某 一部位与邻近组织无分界,有报道发现约10%纤维腺瘤来自小叶增生,认为部分纤维腺 瘤可能是小叶在激素刺激下先发生腺体增生,继而间质增生而形成的。纤维腺瘤的腺上 皮可以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其纤维成分也可有肉瘤变。但一般认为其恶变率很 低,约为0.2%。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与体征 一般无任何症状,少数(约15%)可有轻度疼痛。 患者多是在无意中触摸到,或普查时发现乳房有肿块的。肿块单发者居多,多发者 约占15%。肿块大多位于乳腺边缘及厚实区域,乳晕区少见。形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 结节形,直径大多在o.5~5cm之间,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 的弹性感,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在肿块的周围有时可存在乳腺增生区域。 1.2影像学检查 1.2.1 X线钼靶摄片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周围 可出现细窄的透明晕。有时可出现钙化,一般较为粗糙,形态可多种多样,如斑点状、环 状、块状、花边状、珊瑚状等或无一定形态。25岁以下女青年或致密型乳腺患者,纤维 腺瘤往往不能显示。 1.2.2 B超检查 可见边界清楚的实质性暗区,暗区内光点均匀,其后方回声增强。 l。2。3 病理学检查 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可见到密集的导管上皮细胞,并见到 散在的、为数众多的裸核细胞。细胞形态规则完整,细胞间聚合性好,染色质均匀。必 要时可作肿块切除活检。 2 诊断要点 2。l 好发于20~25岁女青年。 2.2 多生于一侧乳房,单个肿块多见,呈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 活动度大。 2.3 一般无疼痛,并与月经周期无关. 2.4 X线钼靶摄片、B超等有助诊断,必要时作肿块切除活检。 3 鉴别诊断 3.1 乳腺囊肿 积乳囊肿或乳腺增生病形成的囊肿,肿块与纤维腺瘤很难鉴别.须 借助超声波检查,囊肿大多可显示液性暗区。有时囊肿其内容物呈乳酪样物,则超声波 也无法区别,肿块穿刺可抽出乳酪样物质。 3.2 乳腺癌 早期肿块有时酷象纤维腺瘤,X线检查可见其肿块密度高于周围腺 体,边缘不清,可有毛刺,有钙化点细小如针尖样等,可资鉴别。必要时借助病理学 检查。 3.3 乳腺增生病 好发年龄为30~45岁,肿块多为扁平片块状或颗粒状,常见多 个肿块或双侧乳房发病,大多数患者伴乳房疼痛,而且肿块和疼痛随月经周期和情绪改 变而变化。有时在乳腺增生基础可有纤维腺瘤形成,常需借助X线摄片、B超等检查来 区分。 (辨证) 1 肝气郁结证 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 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2 血瘀痰凝证 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伴胸胁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 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疗] 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对于多发性或复发性纤维腺瘤,或婚前女 青年体积较小的纤维腺瘤,试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可起到控制肿瘤生长、缩小,甚至 消除肿块,减少肿瘤复发的作用。 1 内治法 1.工 辨证论治 工.1.工 肝气郁结证 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选用逍遥散加减。郁久化火者,加 夏枯草、山栀、橘叶等。 1.工.2 血瘀痰凝证 治宜理气活血,软坚散结。选用开郁散加减。月经不调者,加 苁蓉、仙灵脾;痛经者,加益母草、泽兰;肿块较硬者,加莪术、桃仁、石见穿;多发 肿块者,加生黄芪、党参。 1.2 成药、验方 1.2.1 内消瘰疬丸4。5g,每日2次。 1.2.2 小金片4片,每日2次;或小金丹0.6g,每日2次. 2 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换1次。 3 手术疗法 3.1 一般均应作手术切除,并做冰冻和石蜡切片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发现的纤维腺 瘤。 3.2 原有纤维腺瘤,由于妊娠易使静止的纤维腺瘤增大,故宜在妊娠前切除。 3。3 观察过程中,或服药期间肿块继续增大者,宜手术切除。 3.4 若患者年龄较大,同时肿块短期内增大较快,或病程较长者,应警惕发生肉瘤 变或癌变。 [预防与护理] l 调摄精神,劳逸结合. 2 定期自我检查,发现肿块及时诊治。 3 手术后应定期复查,也可配合中药作预防性治疗。 [述评] 在历代外科文献中,乳癖、乳痞、乳核、乳中结核等常常混称,统指乳房部有肿块 的疾病,有时也包括了乳岩、乳痨、乳疬等。至明清,乳痈等炎症性疾病、乳痨、乳疬、 乳岩均作分别论述。根据各家对乳癖的临床表现的描述,如《疡医大全》、《疡科心得 集》等,乳癖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和纤维腺瘤相似,但未能作出区别。在顾伯华主编 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即将这二种病统归于“乳癖”病名下,代表了学术界比较普 遍的观点。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第五版,则在“乳癖”病名下论述乳 腺纤维腺瘤,另列“乳腺增生病”病名。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 标准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明确中医病名“乳核”相当于“乳腺纤维腺瘤”,中 医病名“乳癖”相当于“乳腺增生病”,这样中西医病名一一相应,有助于澄清概念,区 别两种不同性质的乳房疾病。 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消块疗效尚很不满意,但部分病人手术切除后有局部 复发,或其他部位复发,少数患者两乳有多枚纤维腺瘤,这又迫切需要有效的药物治疗 方法.选择有效药物,采用内服配合外敷等方法有效的治疗本病,已成为目前乳房病研 究的课题之一。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