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 疽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脱    疽
    脱疽是指血脉周流受阻,络道瘀塞不通,肢端缺血供养,导致节节脱落的疾患,包
括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多种动脉栓塞性疾病。具有
病程长、疼痛剧、易致残的特点,是中、西医难治疾病之一。
    关于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
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指出了本病的症状,并提出
手术治疗原则。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始将“脱痈”改为“脱疽”。明代之后,对
本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描述的脱疽病,强
调厚味膏粱,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所致,类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
因。清代《马培之外科医案》论述脱疽,强调因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而
成,类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丹溪心法》所描述的脱疽,直指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书中载:“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枝干,未发疽之先
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黯,犹如煮熟红枣,黑
气漫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
    由此可见,脱疽从病因学方面分析,至少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
塞性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等疾病。虽然病因不同,但其最终导致动脉栓塞,肢
端缺血,甚至趾节脱落是一致的。总的治疗原则也是相同的.
    关于本病的治疗,最早见于汉代华佗的《神医秘传》,载:“此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
端,……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二两,当归
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清。邹五峰《外科真诠》提出内服顾步汤治疗;清.祈坤
《外科大成》记载了截趾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和方药,为近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脱疽病
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
    脱疽病的内因主要是劳伤心脾,肝肾不足,心、脾、肝、肾俱虚。血脉为心所主,若
情志太过,心气受损,则脉道滞涩而成瘀。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思虑过度或饮食不
节,则运化无力,“升清不利”,“清阳实四肢”失权,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而见肌肉酸痹,
倦怠乏力,甚至痿软不用.肝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若郁怒伤肝,肝郁气
滞则血行不利而致瘀,肝血不能养筋荣爪,故肢体麻木,爪甲不荣,甚则甲折筋断。房
劳过度则伤肾,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阳不足则四末失于温煦而苍白冰凉;肾主骨,肾
阴不足则骨松而易脱。总之,本病的内因,在于肝肾不足,心脾亏虚,御邪无力所致。正
如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所说:“火毒聚于一处者,亦乘气血之亏也,脱疽之生,此四
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
    本病的外因,主要为严寒涉水,寒湿下受。寒性收引,致气血凝滞而瘀阻不通,不
通则痛;湿性粘滞,引而下行,故下肢怕冷,皮肤苍白而冰凉。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若遇外来突然而强烈的刺激,心神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肢端血行障碍,这是

外伤致病的原因.此外,长期、大量抽烟,辛辣刺激,也是本病常见的原因。这些病因
与西医学认为寒冷、潮湿、外伤、吸烟是本病发病因素的论点是一致的。
    总之,本病的发生,由于内、外综合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瘀阻络脉,四
肢失养而成。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缺血,根据病情进展,肢体缺血程度一般分为
三期:    、
    初期(功能障碍期)  患肢麻木、沉重、怕冷、步履不便(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
小腿或足部抽掣疼痛,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足皮色苍白,皮温降低,趺阳脉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中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疼痛加重,入夜尤甚,日夜抱膝而坐。患肢畏寒,常需厚
盖抚摩。剧烈的静息痛往往是溃烂的先兆。患足肤色暗红,下垂位明显,抬高立即变苍
白,严重时可见瘀点及紫斑,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干燥无汗,毳毛脱落,趾甲增厚
变形。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后期(坏死溃疡期)  患部皮色由暗红变为青紫,肉枯筋萎,呈干性坏疽.若遇邪毒
入侵,则肿胀溃烂,流水污臭,并且向周围蔓延,五趾相传,或波及足背,痛若汤泼火
燃,药物难解。伴有全身发热,口干纳呆,尿黄便结等症。经治疗后,若肿消痛减,坏
死组织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流出薄脓,或腐肉死骨脱落,创面肉芽渐红,是为佳兆。反
之,患部肿痛不减,坏疽向近端及深部组织浸润蔓延,分界不清,伴有发热寒战,烦躁
不安,此为逆候。
    本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等血管疾患,临
证必须区分。一般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动脉栓塞部
位多在膝关节以下,疼痛程度剧烈。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动
脉栓塞部位较高而广泛,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合并症。糖尿病性
肢端坏疽患者有消渴病史及症状表现,坏疽多为湿性,发展迅速,但疼痛反不剧烈。
  2辅助检查
  2.1  指压试验  用手指压迫趾(指)端皮肤,局部呈苍白色,松压后,应迅速复原;
若恢复缓慢,表示肢端动脉供血不足。
    2。2  肢体位置试验  患者平卧,两下肢伸直抬高45。,病变肢体即迅速变苍白色伴
麻痹疼痛。让患者起坐,双足下垂,足部颜色恢复缓慢,或呈潮红色并有环形紫斑,表
示动脉供血不足,毛细血管弹性降低。
    2。3  皮温测定  在同等室温条件下测得两侧肢体中一侧对称部位皮温下降2~C以
上,表示该肢体血运障碍。
    2。4  甲皱微循环检查  随着循环障碍的程度不同,可见到毛细血管袢模糊、紊乱、
畸形以及血流减慢,血细胞聚集、渗出等改变。
    2。5  多普勒超声检查  从动脉波形异常及足背或胫后动脉的踝压指数的改变,可以
了解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2.6  血液流变学检查  本病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红细胞比积增高.

    2.7  动脉造影  可以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及范围。
    3  诊断要点
    3.1  间歇性跛行,甚或静息痛。
    3.2  患趾(指)发凉或烧灼感,皮肤苍白或青紫,伴酸、胀、麻感,或见肌肤甲错
(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趾甲增厚、汗毛脱落),甚则手足末端出现坏疽。
  3.3  可伴发小腿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3。4  患肢中、小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5  肢体阻抗性血流图、多普勒超声及动脉造影可进一步确诊。
  4  鉴别诊断
  4.1  无脉症(多发性大动脉炎)  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其特点是体
内各部位的大动脉均可发生狭窄,当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发生狭窄时,因头部缺血可引
起头目晕眩;当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时则引起上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酸麻、发
凉、肌肉萎缩、无脉等症状,但皮色改变及疼痛症状不明显,一般不发生坏疽。
  4.2  急性动脉栓塞  本病是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心脑病的并发症。发病急骤,栓
塞部位以下的肢体发生剧痛或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皮肤尸样苍白或瘀斑,坏疽范围广
泛并迅速向近端延伸。
    4。3  雷诺病  本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双手手指对称性发生阵发性苍白丫紫
绀一一潮红三色改变,与情绪波动及天气变化密切相关,且常为全身结缔组织性疾病的
症状表现。
  [辨证]    .
  1  寒湿阻络证  患肢喜暖怕冷,肤色苍白、麻木疼痛,遇冷加重,步履不利,多走
则小腿及足部胀痛,停步后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足背动
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  血脉瘀阻证  患肢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足暗红,下垂位明显,
抬高立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条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
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3  热毒伤阴证  肌肤枯槁萎缩,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肢端多为干性坏
死。伴口干纳呆,舌质红,舌苔黄或光红少苔,脉沉细数。
  4  湿热毒盛证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渐变紫黑,
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恶臭,创面肉芽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舌
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5  气血两虚证  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久不愈合,
肉芽淡红或暗红不鲜。舌质淡胖,舌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寒湿阻络证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病
在上肢,加桂枝;病在下肢,加牛膝;寒重,加附子;气虚,加北芪;挟湿,加苍术、茯
苓,痛甚,酌加田七、玄胡以活血止痛。

.    1.1。2  血脉瘀阻证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瘀重,加全蝎、水蛭;痛甚,加乳香、没药。
    1.1.3  热毒伤阴证  治宜清热养阴,活血散瘀。方用顾步汤加减。口干、便结,加
玄参、生地;肢体拘急抽掣疼痛,加白芍、木瓜、海桐皮。
    1.1.4  湿热毒盛证  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热毒盛,加
公英、地丁、毛冬青、虎杖;湿重,加车前子、泽泻、生薏仁。
    1。1。5  气血两虚证  治宜补益气血,化湿通络。方选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余
毒未清,加银花、蒲公英;寒湿重者,加桂枝、苍术、熟附子。
    1.2  成药、验方
    1.2。工  成药  毛冬青甲素片,为毛冬青根皮提炼的有效成分,有扩张血管,抗血小
板凝集,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
    1。2。2  验方  毛冬青30g,算盘子根30g,野牡丹30g,王不留行20g,益母草30g,
甘草6g,大枣30g。水煎服,每日1剂。
    2  西药治疗
    2.1  解除血管痉挛的药物  如妥拉苏林,是一种。一受体阻滞剂,其作用能减弱或消
除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改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血运。烟酸有
扩张血管和促进组织代谢的作用,罂粟碱有抑制、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2.2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脉栓通等。
    2.3  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作用,改善血循环的药物  如普鲁卡因、冬眠灵、东莨菪
碱等。
    3  针灸治疗
    3.1  体针  上肢选曲池、内关、合谷,配后溪、曲泽、少海;下肢选足三里、三阴
交、阳陵泉、复溜,配太溪、血海、委中、承山。每次取2—4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
钟,每天1次,工5天为1疗程。休息1周后可作第2疗程。
    3.2  耳针  选取心、交感、肾上腺,有调节和增强神经血管机能的作用。热穴(位
于对耳轮上端上、下脚交叉处稍下方),配内分泌,相应部位穴(足、膝、肘、腕等).进
针得气后用强刺激手法,留针1—2小时,每间隔半小时捻针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
工周后可作第2疗程。
    4  外治法    .
    4。1  穴位注射疗法  有增强体质,缓解症状,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常用当归注射
液2~4m1分足三里、承山穴位注射,每天工次,双侧交替,2周为工疗程。
    4.2  股动脉注射疗法  654—2 lOmg,地塞米松5mg,患肢股动脉注射,每日1次,
2周为l疗程。
    4。3  熏洗疗法  毛冬青lOOg,半枝莲30g,虎杖30g。水煎温洗患肢,每日l一2次.
适于无坏疽溃疡者。
    4.4  外敷法  干性坏疽,可用入地金牛酒湿敷,使之由湿转干;湿性坏疽渗出多者,
可选用双黄连溶液湿敷。坏死组织逐渐脱落,肉芽淡红者,可选用生肌膏外敷以祛腐生
肌.不论溃疡是否形成,可用氧化锌油外涂以保护患部皮肤,防治感染。
    5  手术治疗  治疗脉管炎的手术有交感神经节切除、肾上腺切除、动脉血栓内膜剥

离、血管旁路移植、大网膜移植术等。因本病有四肢节段性发病的特点,故手术效果不
能令人满意。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局部清创术和截趾(肢)术。溃疡面过大,可选择行点
状植皮术.
  [预防与护理]
  1  寒冷季节宜保暖,避免冻伤。
  2  穿着宽大松软鞋袜,避免局部因磨擦、挤压致伤。
  3  常用肥皂水清洁患肢。有足癣者应积极防治,避免合并感染。常修指(趾)甲,
谨防外伤。
  4  鼓励患者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
  (古籍选粹)
  《外科正宗》  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子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
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
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传遍五指,上至脚面,其
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缩,其秽异香难解,……内服滋肾水,养气血,健脾安神
之剂。
    《外科真诠.脱疽》  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非虚而何。大补气血,
益之泻毒之品,自可奏功如响。但宜治之早耳。初起内服顾步汤,外用大粟米饭拌芙蓉
叶、菊花叶各五钱贴之。不痛者,宜先用阳燧锭灸之。日后调理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
汤宜酌用。
  《外科大成。脱疽>>  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
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指尽黑,方用
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
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
照常法生肌收口。
  《洞天奥旨》  人身气血周流于上下,则毒气断不聚结一处。火毒聚结于一处者,亦
乘气血之亏也,脱疽之生,止于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
  《马培之外科医案》  古书谓丹石温补膏粱厚味太过,脏腑燥热,毒积骨髓,则生脱
疽,盖富贵之疾也。然农夫童穉,间或有之,岂亦得于丹石温补膏粱厚味乎,……又感
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则红紫之色,足跗肿热,足趾
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腐而脱,……有数趾而败者,有
落至踝骨不败者,视其禀赋之强弱,要皆积热所致,以养阴清火为主。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裴琨认为心、脾、肾三脏虚亏和冲脉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因.心阴
虚则元气无以充养血脉,推动无力而成脱疽;或脾、肾阳虚,寒邪乘隙入侵,滞于下肢,
病发脱疽。肝主筋,肾主骨,若肝肾不足,则筋枯骨朽,肢端破溃脱落.外因方面,马
同长统计分析,寒冷、潮湿、外伤是本病三大病因。有人统计,发现本病患者有吸烟习
惯者达97%。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液学、微循环、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等方面有关。郑
萍从血管壁、血小板功能、抗凝、纤溶等方面研究脉管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证实肝

素沉淀的纤维蛋白元(HPF)等8因子相关抗原a2-巨球蛋白均显著升高,而抗凝血酶姜
则下降。
    郑申的研究表明:脉管炎患者内皮细胞受损,致PGI。合成下降,VwF释放升高,同
时T,AZ\Fn升高,AT一礓下降,血小板功能亢进,聚集性升高,体内血凝亢进,是造成
或加剧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
    不少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陈自权认为肾上腺机能亢进、血
液中肾上腺含量增加,引起经常性血管痉挛,血管壁营养障碍,导致血栓形成。有人认
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髓质功能亢进或紊乱;或性生活频繁,前列
腺液大量消耗前列腺素减少对肾素的分泌及血管调节作用。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展脉管炎病人的免疫研究,指出本病与免疫有关。有人通过免疫
病理学研究发现,活动期脉管炎患者病变血管壁,特别是游离缘上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
(如IgG、IgM、IgA)和补体(C,),说明局部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指出局部病变与体液
免疫的关系。此外,中医不同证型其免疫状况有差异.在体液免疫方面,寒湿型紊乱轻,
血瘀型较重,热毒型最显著。在细胞免疫方面,寒湿型基本正常,血瘀型渐趋紊乱,热
毒型最低下。    ’
    一些学者还对分子量在300~5000道尔顿之间的中分子量物质(MMS)的含量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二、三期脉管炎患者血浆M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坏疽期患者明显高
于营养障碍期患者。说明(MMS)的含量与脉管炎患者病情轻重直接相关。
    2  临床研究    .
    2.1  内治法  马同长等辨证分寒型、热型、虚型。寒型用溶栓丸一号(川乌、草乌、
乌蛇、水蛭、壁虎)、二号(附子、乳香、没药、玄胡、壁虎、地龙),热型用溶栓丸三
号(金银花、黄连、乳香、水蛭、山甲、地龙),虚型用溶栓丸四号(人参、黄芪、当归、
水蛭、蜈蚣)。
    凌兆熙将本病分为五型,中药辨证治疗。虚寒型,用阳和汤(熟地、干姜、肉桂、白
芥子、熟附子、鹿角霜(冲)、麻黄)、补气养血汤(北芪、熟地、当归、党参、白芍、菟
丝子、茯苓、川芎);血瘀型,用脉一方(北芪、当归、银花、玄参、穿山甲、延胡、乳
香、没药、地龙、王不留行、甘草)、脉三方(鸡血藤、当归、岗稔根,熟地、入地金牛、
两头尖、白花蛇舌草、牛大力、蒲公英);热毒型,用脉二方(当归、玄参、北芪、黄芩、
蒲公英、穿山甲、金银花、黄柏、王不留行、党参)、脉四方(毛冬青、算盘子、野牡丹、
两头尖、入地金牛、甘草、大枣);气血两虚型,用人参养荣汤;肾虚型,用益肾方(肉
苁蓉、熟地、当归、白芍、肉桂、甘草、破故纸、熟附子、菟丝子)。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各家虽有不同,但“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的观点
为大家所共识。
    2。2  血管途径用药  多数学者主张血管途径给药治疗脱疽病,有直达病所,起效快
的效果。血管途径有动脉注射及静脉注射,注射药物如:毛冬青甲素、川I芎嗪、复方丹
参,脉络宁、东莨菪碱、蝮蛇抗栓酶、脉栓通等。
    2.3  外治法  脱疽病局部坏疽的特点是缺血,处于邪正斗争的矛盾斗争过程,必须
动态观察局部血供情况,以蚕食方法清除坏死组织,急性期不清除或少清除坏死组织,局
部分界清楚时可较大量地清除坏死组织。清创时必须遵循从远端到近端,从易到难,从

软组织到硬韧组织的原则。
    至于坏死组织清除后的溃疡面,宜用刺激小,有保护创面,促进肉芽、上皮生长的
生肌膏外敷。
    2.4  介入治疗  近年开展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
特点。李荫芳等用尿激酶介入疗法治疗脉管炎取得疗效。
    2.5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及体表穴位注射治疗,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降低IgG、IgA、IgM和C,,有增强免疫作用。吴晓明等报道用He—Ne激光治疗脉管炎
83例,治愈率66。2%,有效率100%。
    2。6  手术治疗  时德等用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患者43例,近期效果明显9
随访35例远期疗效亦好。
    [述评]
    脱疽病指肢端因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缺血坏疽的一种周围血管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神经并发症等。因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
性,疼痛剧烈,残肢率高,危害性大,故常以脉管炎代表脱疽病。但随着饮食状况的改
变,社会人群年龄老化,脉管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肢端坏疽
发病率逐年上升,故脱疽病的辨证,除掌握缺血分期及中医分型辨证外,还须结合西医
辨病,同中求异,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只有掌握西医辨病,才能总体上把握脱疽病演
变规律。
    脱疽病的治疗,目前主张中西医结合、内外并举。中医内治法强调心、脾、肝、肾
亏虚,血脉不得周流,因虚致瘀,以益气托毒,活血祛瘀为治则。外用法强调局部正气
不充,血供不足的特点,制订了针对局部血运情况的蚕食清创法。
    脱疽病位在血管,重视血管途径给药。动静脉注射的药物很多,如川芎嗪、毛冬青
甲素脉络宁等。以外尚有He—Ne激光血管内注射。介入治疗是近年开展较多的方法,有
疗效确切见效快的优点,有发展前景。至于手术治疗,近年开展较多的有大网膜移植、静
脉动脉化、血管旁道移植等,均有一定局限性,其远期疗效也不够理想。总之,脱疽仍
然是一种难治的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