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疹
风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发疹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先有发热,随即耳后、枕 骨下淋巴结肿痛而全身发疹。因其皮疹细小如沙,故又名“风痧”或“隐疹”。初起类似 感冒,以后皮肤出现淡红色粟疹,出没较快,不留痕迹。好发于婴儿及儿童,以6个月一 5岁为多见。流行于冬、春之季,相互传染而得,潜伏期为1—3周。一次罹患,可以终 生免疫不再患。妊娠初期妇女患风疹后,可影响胎儿发育,易发生流产、死产、早产和 胎儿畸形。 中医学对该病早有记载,如清《医门补要。风疹》:“小儿乃脆嫩弱质,淫风厉气,每 能侵犯而发风疹,壮热咳嗽,鼻塞作呕,眼如含泪,烦躁易啼,身现以针尖红点,此名 风疹。”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邪毒郁于肌肤而发;或邪毒阻遏肺卫,蕴壅肌表, 与卫气互结而发疹。多由口鼻、眼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或大小便传染而发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系因感染风疹病毒所引起。 (辨病) 1 临床表现 皮损为淡红色圆形斑丘疹,稍微隆起。3—4天皮损逐渐消退,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往往在耳后及颈部摸到肿大的淋巴结.以面颊部为多,也可散发布满躯干、 四肢以至全身,但不累及手掌及足底。自觉有瘙痒感。发病前有轻微发热,偶有高热,但 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可有流涕,喷嚏,咳嗽,咽喉疼痛,可持续数日,且有胃纳不香、 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热后l一2天,突然发生皮疹。此病可并发气管炎、肺炎、中耳炎、 扁桃体炎。少数在皮疹消失后可并发肾炎或脑炎。 2 诊断要点 2.1 潜伏期为15~20天。以儿童为多发。发病前有轻微发热、头痛、倦怠乏力等 症状。 2.2 皮疹先见于面部,第2天见于躯干及四肢,为淡红或红色斑丘疹。皮疹仅2— 3日很快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2.3 耳后、颈后及枕骨后淋巴结肿大,稍有压痛。 3 鉴别诊断 3.1 麻疹 发疹前发热、喷嚏、流涕、咳嗽等全身症状更加明显,目赤畏光,口腔 粘膜有灰白色麻疹斑点(科氏斑)。出疹时壮热,疹出齐后,发热渐退,痧疹先见于耳后、 面部,逐渐分布全身,约3天左右出齐,手掌足底都有.皮疹呈玫瑰色,可互相融合,皮 疹消退后,有糠秕状脱屑. 3.2 婴儿玫瑰疹 多发于婴儿,突然发高热39~40~C,3—4日后,体温突然降至 正常。皮疹为细小而密集的玫瑰色斑丘疹,1一2天内皮疹全部消失。 3.3 烂喉痧 发疹前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咽痛及草莓样舌是其特征。出疹时壮热不 退,疹退热降。皮疹先于胸、颈、腋下, 3山4天遍及全身,呈红色点状,密集成片,颜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唇周围苍白圈,皮肤皱褶处呈线状疹。 3。4 中药毒 发病前有服药史,皮疹突然发生:颜面及手臂暴露部位较多见,一般 无发热及流涕、咳嗽、咽痛、喉痛等症状。 (辨证) 1 风热郁肺证 恶风发热,咳嗽,流涕,目赤嚏涕,神疲乏力,胃纳欠佳,疹色浅 红,先起于头面,随后延及躯干、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轻度瘙 痒,耳后及枕骨后淋巴结肿大,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见风关。 2 热毒炽盛证 壮热口渴,心神不宁,神倦懒动,小便短赤,疹色鲜明或紫暗,成 片融合,扪之碍手,瘙痒,消退缓慢,纳呆食少,或伴胸腹闷胀,大便于结,口唇发干, 舌质红,苔黄糙或黄厚,脉洪数或指纹紫在风关或上通气关。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风热郁肺证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透疹。方用银翘散加减。 1.1.2 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透疹凉解汤加减。 1.2成药、验方 1—2。1 大青叶、紫草各.12g。水煎服。 1。2。2 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2 外治法 一般无需外治。瘙痒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 、{预防与护理} 1 隔离患儿勿与其他幼儿接触,出疹后应隔离5天。 、 . . 2 被患儿呼吸:咳嗽:吐沫等污染的衣被应消毒,事后房间应采取通风、日晒等措 施进行消毒。 3 发热期间,患儿多卧床休息,吃易消化食物。 (古籍选粹) 《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 小儿风瘾疹者,由汗出解脱衣裳,风入腠理浮浅,其 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或瘾疹瘙痒也。 . 《麻科活人全书.正麻奶麻风瘾不同》 风瘾者,亦有似麻疹,¨¨时值天气炎热,感 风热而作,此不同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肺脾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 [现代研究] 杨少珍等报道本病分期论治,认为疹前期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用蝉蜕饮(蝉蜕、 银花、连翘、、竹叶、灯心草、芦根、薄荷、甘草)、,出疹期,若疹未出齐宜透表解毒、辛 凉透疹,用透疹汤(荆芥、升麻、黄芩、木通、葛根、蝉蜕、垂丝柳;牛蒡子、紫草、银 花、连翘);热重邪实者,宜清热解毒,用大青汤<大青叶、黄芩、牛蒡于、连翘、生石 膏、炙麻黄、杏仁、甘草)。疹退期表现为热毒伤阴,宜养阴清肺,用养阴清肺汤。黄小 兵等自拟基本方(银花、连翘各‘8g荆芥.、牛蒡子、桔梗各’5g、薄荷、竹叶各4g、葛根、 升麻各6g,甘草3g),高热口渴加石膏t5g,柴胡6gl晒红肿加板蓝根10g、蝉蜕3g,玄 参6g.射干6g,瘙痒加蝉蜕3g,钩藤6g,地肤子6g;疹稀色淡加防风、西河柳各6g; 目赤加黄芩6g,菊花6g;疹点融合成片加赤芍、丹皮、生地、紫草各6g;淋巴结肿大加 夏枯草lOg,浙贝母6g。共治疗401例风疹患者,、除1例并发脑炎转院治疗外,其余400 例均治愈。 . 、 [述评]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中医治疗总的原则是祛风清热、凉 血解毒。因本病具有传染性,病人宜隔离治疗。饮食护理上宜清淡,忌辛热燥食物。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