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咬皮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指被某些恶虫叮咬,或接触毒虫的毒汁所致的一类皮肤病。多发于夏、秋
季节,男女老少皆可患病。其临床特点是被毒虫叮咬后,局部皮肤即发生丘疱疹及红肿
等皮损。轻者瘙痒,重者灼痛。中医称为“恶虫叮咬伤”、“虫毒病”等。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载较详尽。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
六》说。“山间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浴后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
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著人。”隋《诸病源候论.杂毒诸侯》中记述了“蜂螫”、“蝎螫”、
“蜈蚣螫”、“蚝虫螫”等疾病,如在描述蝎伤时说:“此虫五六月毒最盛,云女八节九者弥
甚。螫人毒势流行,多至牵引四肢皆痛,过一周时始定。”介绍蜈蚣之毒伤,更为确切,
“此则百足虫也,虽复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误解之者,故时有中其毒。”明《外科正宗.恶
虫叮咬》对恶虫的叮咬方式,也有详尽的阐述,曰:“恶虫乃各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
触其恶,且如蜈蚣用钳,蝎蜂用尾,恶蛇用舌螫人,自出有意附毒害人,必自知其恶也.
凡有所伤,各导达而推治。”明《外科启玄》记载螫虫伤图文并茂,并分别“蜈蚣叮疮”、
“蜂叮疮”、“蝎子叮疮”、“蜊虫伤疮”和“蠼螋疮”等。清《续名医类案。虫兽伤》中记
载,“忽衣蜘蛛咬头上,一宿咬处有二度赤色,细如筋绕颈,从上毒前,下至心经。两宿
头肿淤如外捥,肚渐肿,几至不救。”由上可见,祖国医学对虫咬伤这类疾病认识较早,
且内容丰富。
    [病因病机]
    多因夏、秋之季,诸虫繁生,虫喜叮咬人皮肤或以毒刺刺入,虫毒乘隙而入,人中
其毒,郁而化热、生湿,湿热与虫毒郁阻于肌肤而发病。甚者入于营血,侵及脏腑而病
情危重。
    西医学认为,伤害人体的昆虫,引起皮肤病的机制有:①叮咬的机械损伤,如蠓、蚊、
臭虫等。②毒性刺激,如桑毛虫等虫类的分泌物、排泄物、鳞片、刺毛等刺激皮肤,蜈
蚣、蝎等刺螫人时排泄的毒液,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③变态反应,有些昆虫的毒腺浸
出液和唾液内含有多种抗原,可引起即刻型变态反应,如血吸虫尾蚴钻入皮肤后死于皮
内,可引起变态反应。④异物反应,昆虫的口器或肢体留在组织内,可引起肉芽肿性丘
疹或结节性反应。
    (辨病)
    1  临床表现  皮疹多见于头面、颈项、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常
见有丘疹、风团、红斑、瘀斑,间或有水疱、血疱、肿块等.重者全身出现畏寒发热,头
晕耳鸣,心烦身麻,头痛头胀,坐立不安,恶心欲呕,食呆腹满等中毒症状,并有不同
程度瘙痒感或灼热刺痛,但因恶虫种类不同。所致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1  蜈蚣咬伤  毒爪刺螫处先出现两个瘀点,四周红肿,其痛彻骨,并常引起红丝
出现。严重的则有浑身麻木、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脉细等症。
    1。2  蝎咬伤  蝎咬伤后顿时大片红肿,剧烈疼痛,并可伴发红线及誉核。严重者出
现流涎、恶心呕吐、嗜睡、寒战、高热等症状。
    1.3  蜂咬伤  伤处有瘀点,周围起红斑样丘疹或风团,重者则一片潮红肿胀,往往
有水疱形成。自觉瘙痒,亦可发生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
    1.4  蚂蝗咬伤  吸附处往往发生丘疹或风团,中心有一瘀点,’若用力把蚂蝗撕下,
则吸附处流血不止。
    1.5  蚊虫、臭虫、蚤咬伤  蚊叮咬后引起皮肤红斑或风团样丘疹,疹中心为一小瘀
点,疹边缘有一苍白圈,并伴有轻度的瘙痒或微痛。臭虫叮咬后,引起红斑和丘疹,可
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不痛。跳蚤叮咬后引起紫红色斑点,局部红肿剧痒。
    1.6  蠓虫咬伤  咬伤处有瘀点,水肿性红斑、风团及水疱、奇痒难忍.    .
    1.7  隐翅虫咬伤  咬后可引起条状鲜红色水肿性斑块,尤如竹签刮伤一样,重者有
水疱及灼痛。
    l。8  螨虫咬伤  皮疹大都为丘疹,或风团,中央有小水疱或虫咬点,剧烈瘙痒,继
发感染后可引起脓疱、发热等。
    2  诊断要点
    2。1  蜈蚣咬伤    、
    2.1.1  有蜈蚣咬伤史,好发于暴露部位。
    2.1。2  皮损出现两个瘀点,四周红肿,疼痛彻骨,并常引起红丝。
    2.2  蝎咬伤
    2.2.1  有接触蝎的环境,好发于人体暴露部位。
    2.2。2  患处顿时大片红肿,剧烈疼痛,并可伴发红丝疔。
    2。2.3  严重者出现流涎、恶心呕吐、嗜睡、高热等症状。
    2.3  蜂咬伤
    2.3。1  蜂咬伤后,局部立即有明显的灼痛和瘙痒,迅速红肿.刺螫处有小出血点,
或有水疱,甚则出现大面积肿胀,甚则坏死。
  2.3.2  重者有发热、恶心等全身症状。
  2。4  蚂蝗咬伤
  2。4。l  多见于野外工作者,有接触蚂蝗的环境,好发于暴露部位。
  2。4.2  吸附处往往发生丘疹、风团,中心有一瘀点。用力把蚂蝗撕下,吸附处易流
血不止。
  2.5  蚊虫、臭虫、跳蚤咬伤
  2.5.1  蚊虫一般在夏季和初秋晚间叮咬人的皮肤,以锐利的喙刺入皮肤吸血,并放
出唾液,刺激皮肤引起红斑、丘疹、风团。
    2.5。2  每一个损害处中央有一针头大小红暗瘀点,手压时不完全消退,在瘀点周围
出现苍白圈是其特征.皮疹2—4天可自行消退。    .
    2.5.3  有的人被叮咬后皮肤可无症状,有的感觉瘙痒或微痛。过敏者可出现红肿,
甚至瘀斑。

  2。6蠓虫咬伤
  2。6。1  好发于面、颊、上肢等暴露部位。
  2.6.2  皮损为豆大风团样皮疹或水肿性丘疹,中央有虫咬点或水疱,呈不规则疏散
分布,奇痒难忍。
  2。7  隐翅虫咬伤
  2.7。1  皮肤损害以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多发于夏秋季节。
  2.7。2  皮疹为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水疱、丘疹或脓疱,灼热、疼痛.
  2.7.3  重者愈后遗留色素沉着。
  2。8螨虫咬伤
  2。8..1  好发于面颊、上肢等暴露部位。
  2.8。2  皮损大部为丘疹或风团,中央有小水疱或虫咬点.局部剧烈瘙痒。
  3  鉴别诊断
  3.1  水疥(丘疹性荨麻疹)  z]~JL多见,皮疹为纺锤形风团,上有水疱,主要分布
于腰骶或四肢等处。
    3。2  蛇串疮(带状疱疹)  面颈部蛇串疮与隐翅虫皮炎相鉴别,发疹前有轻度全身
症状,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呈簇状、带状排列,刺痛。
    [治疗]
    1  内治法
    1。l  若皮损以小出血点、丘疹、疱疹、风团及肿胀为主,伴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
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1.2  如出现头晕眼花,四肢乏力,或颈项发硬,牙关紧闭等症,则宜清热解毒,祛
风镇痉,方用葛根汤加减;伴有烦闷呕吐者,加玉枢丹;如神志昏迷不醒者,治宜清热
解毒清窍,可服犀角地黄汤或麇香0.15g冲服.
    2  外治法
    2.1  蜈蚣咬伤
    2。1。1  五灵脂适量,研末,水调敷。
    2.1。2  苋菜、夏枯草、鲜桑叶、南瓜叶、红薯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2.1。3  旱烟袋的筒内烟油外涂。
    2.1.4  甘草、雄黄各等分,.研末,菜油调敷。
    2。1。5  南通蛇药片,研末,水调敷。
    2.1。6  取蟾酥饼,醋磨浓汁外涂患处。
    2.2  蝎咬伤
    2。2。1  先用拔火罐的办法吸出毒汁,再用雄黄、枯矾等分,研末,茶水调涂。
    2.2.2  大蜗牛1只,捣烂外敷。
    2。2.3  鲜大青叶、鲜马齿苋、鲜荷花叶,捣烂外敷.
    2。2。4  生半夏,以水磨汁,外涂患处。
    2.2.5  明矾研末,食醋调糊状外敷患处。
    2.3  蜂螫伤
    2。3。l  米醋擦洗伤口。

    2.3。2  鲜佛耳草、鲜马齿苋、鲜野菊花叶、鲜夏枯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2.3.3  人乳外搽。
    2.3.4  南通蛇药片,温水调化外搽。    +    .
    2。3.5  鲜韭菜洗净,捣烂如泥,外敷.    .
    2.3.6  蜂房适量,焙干研细末,猪油调成软膏,外敷患处.
    2。4  蚂蝗咬伤
    2。4.1  米醋、白酒、盐水任选一种外搽。
    2.4。2  破溃时可掺九一丹,外盖黄连膏.
    2。5  蚊虫、臭虫、跳蚤咬伤
    2.5.1  风油精、清凉油、玉树油任选一种外搽。
    2.5.2  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浸泡24小时过滤即成。外搽患处。
    2.5.3  雄黄、细辛等量研末,冷开水调搽。
    2.6  蠓虫咬伤
    2.6。l  野菊花、蒲公英、薄草各log,煎水外洗患处。
    2。6.2生姜汁外搽.
    2。6.3冬瓜汁外搽。
    2.6.4  薄荷、冰片各9g,白酒lOOml,浸泡后外搽。
    2.7  隐翅虫咬伤
    2。7。1  1 oA薄荷三黄洗剂外涂。
    2。7.2  黄柏12g,葎草30g,野菊花12g,苦参15g,煎水外洗。
    2.7.3  继发感染时,用三黄洗剂lOOml掺入九一丹2g外搽。
    2.8  螨虫咬伤
    2。8.1  季德胜蛇药片,冷开水调搽。
    2。8。2  青黛、冰片各等分,研末醋调搽。
    2.8.3  大黄、硫磺各等分,研末水调搽。
    2.8.4  鲜马齿苋捣烂如泥,外敷患处。
    2.8。5  l%薄荷三黄洗剂外涂。
    [预防与护理]
    1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平时可用烟草、除虫菊、青蒿、野艾、
百部、菖蒲晒干,用烟熏法消灭害虫。
    2  加强个人防护,夏日应挂蚊帐、点蚊香。野外作业,应穿防护服,必要时外涂烟
油、防虫油等.
  [古籍选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蜈蚣咬伤》  此伤取雄鸡倒控少时,以手蘸鸡口内涎沫
搽伤处,其痛立止;甚者,生鸡血乘热饮之,立效.
    《本草纲目》  壁虱即臭虫也,状如酸枣仁,咂人血食,与蚤皆为床榻之害。
    《洞天奥旨》  蜂之叮人,有毒刺入肉内,即须挑去,以尿泥涂之,即止痛。
    《外科证治全书》  治蜂螫伤方,才伤即用小便浸洗,拭之以香油涂之愈.又方,米
醋磨雄黄涂之。又方,用井水调蚯蚓粪涂立止痛。

    《外科证治全书净  治蝎伤方,用大蜗牛一个捣烂涂之,其痛立止。如一时不得蜗牛,
则用胆矾末,醋和调伤处。
    [现代研究]
    陈启文自拟地龙外敷(地龙3条,白糖少许,溶化成水)治疗蜈蚣咬伤,疗效较好。
刘益群以黄柏水湿敷.(黄柏3—5g,玄明粉3g,煎水,待冷,湿敷患处),治疗隐翅中皮
炎,疗效较好。张有义以菊叶、三七叶适量,揉出汁拭患处,治疗蜂螫伤,疗效满意。
    [述评]
    虫咬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尤以夏、秋季节多见。本病诊断的关键在于详尽
了解病史。
    蜂螫伤所致损害可轻可重,轻者仅皮肤轻微损害,局部对症治疗,即可迅速治愈;严
重者除皮肤损害外,还可伴有发热、头痛、腹痛等全身症状,除局部处理外,还宜配合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若某些对蜂毒特别敏感者,出现荨麻疹,颜面肿胀,喉头水肿,
甚至过敏性休克等情况时,应积极抢救治疗。
    蜈蚣咬伤,蜈蚣毒液可浸入肌肤体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止痛为主。对疼痛剧烈者,
可进行伤口周围局部封闭治疗。
    蚂蝗咬伤,一般仅伤及皮肤,及时正确处理,一般很快痊愈。但若蚂蝗侵及呼吸道、
食道、阴道等处时,必须要尽快采用相应的内窥镜用麻醉剂将其麻醉,及早取出。
    全蝎螫伤,毒腺中酸性液体可迅速侵入人体,因此要尽快在蝎螫伤部位近心端扎以
橡皮带,防止毒液吸收并扩散。对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积极抢救治疗。
    隐翅虫、蠓虫、螨虫、蚊虫、臭虫、跳蚤等咬伤,一般仅出现轻微皮肤症状,外治
即可迅速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