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皮炎
松毛虫皮炎是一种接触松毛虫幼虫尸体或虫体污染的柴草或接触松毛虫的毒毛所致 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其特点是轻者仅有皮肤掀红与刺痒;重者则有关节红肿与疼痛。俗 称“松毛虫病”、“松虫咬”、“松树痒”。 本病好发于参加农林劳动的青壮年,一般多见于南方.祖国医学文献中有虫毒毒毛 引起疾病的记载不少,但无明确指明系松毛虫引起.如《证治准绳.诸虫兽螫伤》中记 载:“春夏月树下墙堑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放毛人人手足上,自皮至内,自 内至骨,其初皮肉微痒渐至痛,经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痒或痛,必至骨 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工毒.”《诸病源候论.蚝虫螫候》亦云:“毛虫,此毒盖 轻,不至深毙,然亦甚痛,螫处作疹起者是也。”《外科真诠》谓:“树间毛虫放毛射入所 致,初痒次痛,势如火燎。”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射工,即树间杂毛虫也, 又名瓦刺虫,人触着,则能放毛射入,初痒刺痛,势如火燎,久久则外痒内痛,骨肉皆 烂,诸药罔效。”上述描写均与松毛虫皮炎相近似。 (病因病机) 多因劳役汗出,皮肤腠理不密,为风邪湿热所侵,虫毒所伤,邪毒客于皮肤则发疹 作痛。风邪湿热与虫毒走窜于经络、关节骨骼,则关节肿痛,甚如锥刀所刺,日夜彻痛, 辗转呻吟。湿盛则关节肿胀坚实,按之内有波动感,甚则肤红,按之煆红疼痛;日久热 毒蕴蒸经络,隔阻气血,血凝毒聚,热胜肉腐,关节溃脓,经久不愈,经络关节强直 畸形. 西医学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参照“虫咬皮炎”。 [辨病] 1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如下几型: 1.1 皮炎型 病情较轻,接触部位出现风团,其次为丘疹、斑丘疹、水疱、脓疱、 皮下结节,伴有瘙痒,全身症状轻微或无. 1.2 骨关节炎型 主要侵犯四肢关节,但多呈单发性,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 功能障碍,皮肤发亮,有时有波动感,可抽出浆液性分泌物,化验培养无细菌生长,少 数患者可抽出脓液,自觉疼痛剧烈,呈撕烈性发作,患者辗转呻吟,日夜均痛,以夜间 更甚,疼痛难忍.X线表示早期病变从软组织开始,以后向内侵犯骨关节,关节囊肿胀, 骨端骨质疏松或骨膜反应,继而关节面或骨端边缘骨质破坏,最后关节缩窄脱位或强直。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胃纳差等症。如及早治疗,一般 2—3天全身症状消失。 1。3 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种表现,一般在皮疹出现后2—3天即出现骨关节炎症状。 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加快。 X线片检查约40%左右有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无菌性骨膜炎。 2 诊断要点 . . 2。l 好发于参加农林业劳动的青壮年,南方多见,有接触松毛虫尸体或虫体污染 物史. 2.2 皮损为风团、丘疹、斑丘疹、皮下结节、刺痒,或伴关节红肿热痛。 2。3 全身症状轻微,或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胃纳差等。 2。4 关节炎型,X线检查可有无菌性骨膜炎表现。 3 鉴别诊断 3.1 桑毛虫皮炎 多见于蚕桑地区,皮疹轻,以刺痒为主,无关节红肿热痛,病程 较短。 3.2 风湿热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急骤,关节红肿,酸痛不已,无皮疹. 3。3 虫咬伤(虫咬皮炎) 常为蜈蚣、黄蜂,蝎子、蚊虫等叮咬肌肤所致,疹有伤 痕,伤处红肿,痒痛相兼。 [辨证] 1 皮炎型(风湿热蕴阻肌肤证) 皮损出现风团、丘疹或斑丘疹,色红,自觉瘙痒, 苔薄黄,脉浮数。 2 骨关节炎型(风湿热蕴阻经络证) 初起即关节红肿或积液,呈撕裂性疼痛,日 夜不宁,辗转呻吟,痛苦不堪,伴发热头痛、口渴、纳呆、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3 混合型(邪恋正衰、气血不和证) 虽关节肿痛,但热象不著,而体质较弱者兼 有功能障碍,关节近端肌肉萎缩或伴有皮炎症状,舌质紫暗,苔腻,脉细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皮炎型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方用消风散合银翘散加减。 1。2 骨关节炎型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1.3 混合型 治宜祛风通络,益肝肾,补气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2 外治法 2.1 皮炎型 三黄洗剂外搽,每日 2—3次;或葎草酊外搽,每日2—3次;或黄柏 霜外涂,每日2次。 2。2 骨关节炎型 金黄膏外敷红肿处。已化脓者,可用红油膏合九一丹或二宝丹加 药线引流。 (预防与护理) l 消灭松毛虫,掌握虫情,采取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性治虫措施。 2 避免接触被污染柴草,劳动中有接触史者,用肥皂水或淡石灰水洗浸接触部位, 可减少本病发生。 3 预防残疾,关节肌肉有萎缩者,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古籍选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射工伤》 射工,即树间杂毛虫也,又名瓦刺虫.人触 着,则能放毛射人,初痒次痛,势如火燎,久则外痒内痛,骨肉皆烂,诸药罔效。用豆 豉清油捣敷痛痒之处,少时则毛出可见,去豆豉,用白芷煎汤洗之。如肉已烂,用海螵 蛸末掺之,即愈。 (现代研究) 吴小波以土茯苓汤(土茯苓30g,忍冬藤、山楂、防己、桑枝各15g,蜂房6g,浙贝 母、赤芍、五灵脂、白芥子、郁金、丹皮、地骨皮、路路通各lOg,生甘草5g)水煎服, 治疗松毛虫皮炎,疗效较好。杨家堂等以马樱丹花、叶,用手搓烂或捣烂,挤出汁轻轻 涂于患处(切不可擦破患处皮肤),每隔l小时涂药1次,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述评] 松毛虫皮炎是南方多见的一种皮肤病。随着城乡绿化的加强,旅游事业兴旺,该病 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对该病的防治除积极采取灭虫措施外,在有松毛虫的环境活动时应 注意防护。若已经发病,需及时处理,积极治疗。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