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缺乏症
本病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核黄素含量不足或缺乏所致的口腔和阴囊综合征,表现为阴 囊炎、舌炎、唇炎和口角炎。多见于集体生活中的青壮年男性,常有调换地区、突然改 变饮食习惯的病史。 (病因病机) 多食辛辣、酒类,或劳累过度,或调换地区,饮食突然改变,均可致脾胃失健,湿 热内生,外泛肌肤,下注阴部而成;或日久生风生燥,津液暗耗,阴虚内热所致。 核黄素即维生素B2,它参与构成各种黄酶的辅酶,发挥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递氢作用, 与糖、脂肪类和蛋白质的生物氧化有密切关系,对神经细胞和视网膜代谢、脑垂体促 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和胎儿生长发育亦有影响。核黄素不足,上述代谢紊乱,进而出现 一系列皮肤和粘膜症状。本病患者常成批出现,与伙食烹调不当或劳动强度大消耗增多 有关。 [辨病] 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最突出的是阴囊炎,并多表现为本病的唯一早期症状,其次 为舌炎、唇炎和口角炎不具特异性。 1.1 阴囊炎 1.1。1 皮炎型 最常见,在阴囊中线的两侧对称分布,为境界清楚的淡红色斑,初 期发亮,继而覆盖灰白色或褐色鳞屑或痂片,可蔓延至阴茎、包皮大部。 l。1。2 湿疹型 阴囊皮肤弥漫性干燥或皲裂、脱屑,有时可有糜烂渗出结痂,皮损 可蔓延至阴茎、包皮和会阴。 1。1。3 丘疹型 较少见。单侧发生,为少数散在针头至黄豆大小丘疹,可密集融合 成片,上覆灰白或褐色鳞屑或痂皮。 . 1.2 舌炎 舌面红肿有裂隙,表面平滑,舌乳头肥厚或变平。轻者仅在舌中部,自 轮廓乳头到舌尖,呈深浅不等的红色斑,分布对称、整齐,境界清楚。重者全舌均呈青 红色,肿胀显著。患者自觉疼痛,常影响进食。 1.3 口角炎与唇炎 常见口角发白、浸渍、糜烂、线状皲裂和角化。下唇干燥,小 片脱屑,微红肿,色素沉着,皲裂或糜烂. 1.4 其他 面中部、鼻、鼻唇沟、口周、耳周、内外眦和会阴部可有淡红色斑和糠 状脱屑,类似脂溢性皮炎。此外尚可有鼻前庭结痂和皱裂、睑缘炎、结膜炎、巩膜充血、 角膜血管增生、浑浊、溃疡、畏光流泪、视物不清、烧灼感或痒感、眼球有灼痛等。 2 诊断要点 2。1 病史 如饮食营养缺乏史,家庭或集体中有同样患者史。 2.2 多见于春冬季. 2.3 突出的阴囊炎、舌炎、唇炎和口角炎表现,并伴有头面脂溢性皮炎外观和眼部 异常。 2。4 实验室血维生素B2水平测定和核黄素耐量试验有助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阴囊湿疹 不并发舌炎和口角损害,核黄素试验性治疗无效。 3.2 传染性口角炎 无阴囊炎表现。 3.3 脂溢性皮炎 无阴囊炎、舌炎、口角炎等表现,用核黄素治疗不易收效。 [辨证] 本病辨证可分虚实两大类。实则脾胃、肝胆湿热下注外阴,外泛肌肤,虚则阴虚血 亏,虚火上炎. 1 湿热证 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唇炎,尤以阴囊炎为重。兼见身热,口干口苦, 脘闷,纳呆,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 阴虚内热证 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唇炎。兼见口干咽燥,心烦不寐,五心烦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湿热证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选龙胆泻肝汤或萆藓渗湿汤加减。 1.1.2 阴虚内热证 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选玉女煎或知柏地黄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g,1日3次;清解片,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1.2.2 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g,1日3次。 1.2.3 蘑姑100g,常法烹饪食用。 1.2.4 鲜竹笋150g,常法烹饪食用。 2 西药治疗 维生素B,,口服,每次5—10mg,1日3次;酵母片,口服,每次3g, 1日3次.或长效维生素B,125mg肌注1次。 3 外治法 用黄柏霜外搽或按“肾囊风”处理。 (预防与护理} . 1 日常生活中注意补充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糙米、酵母、肝、蛋黄、豆类、 绿叶蔬菜等。 2 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年、强体力劳动者、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应增加维生 素B。的摄入量。 3 按照营养学要求改善对食品、蔬菜的贮存和烹调方法,减少食品中核黄素的 丢失。 4 对患有胃肠吸收障碍的各种慢性患者可定期肌注长效维生素B2。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