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螺 泡
田螺泡是一种因汗出不畅导致手掌、足跖部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疾患,又称“蚂蚁 窝”。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汗疱疹”、“汗疱症”。常见于中青年男女。其特征为春末夏初 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发于手掌、足跖的表皮深处的小水疱,干后脱皮,每 年反复发作,皮损形似蚁窝、田螺泡. [病因病机] 本病由脾经湿热内蕴,风邪聚结,交阻皮内而成。如明《外科正宗.田螺泡第一百 二十二》说:“田螺泡,……此脾经风湿攻注……”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田螺 疱》说:“……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既往认为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 引起;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此病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此外,又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此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辨病] 1 临床表现 皮疹为深在的米粒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可融合成较大的水疱,内容物 证清或混浊,周围无红晕。疱壁较厚,一般不自行破裂,干燥后脱皮。水疱群集或分散, 多对称分布于手掌或手指两侧面,少数手背、足底亦可累及。自觉瘙痒,抓破则疼痛结 痂,或有烧灼感。水疱一般经2个月可吸收,如穿破则呈点状糜烂面,容易继发细菌或 真菌感染。患者并有手足多汗,入冬病愈,翌春又生。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部位 手指、掌跖,有时亦发生在腕前或趾缝。 2。2 皮疹为深在性,周围皮肤无红晕的水疱,多呈半球形。稍隆起子皮肤表面,粟 粒至米粒大小,一般不融合,偶尔也可融合成较大水疱。壁厚而不易破裂,疱液澄清,晚 期可稍混浊.水疱常不自行破溃,愈后不遗留色素沉着及疤痕。 2.3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烧灼感。 2。4 夏季加重,入冬自愈。患者常伴有掌跖多汗,易于复发。 3 鉴别诊断 3.1 水疱型手癣和足癣 多为一侧性,不对称,皮疹边缘清楚,周边的丘疹、脱屑 明显,真菌检查阳性。 3.2 汗疱型癣菌疹 水疱较浅,疱壁较薄,有活动性真菌感染病灶,癣菌素试验阳 性。当真菌感染被控制后,癣菌疹自愈。 3.3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多在春秋季节发病,掌部可见小红斑,继而在红斑上或在 正常皮肤上出现干性白疱,以干疱为中心脱屑,渐渐向周围扩大,往往累及整个手掌,无 水疱损害(只是看起来象水疱),无自觉症状。 [辨证] 发生于手足部、指(趾)间,为多数深在性小水疱,自觉灼痒,局部脱屑。同时兼 有心烦脘闷,便溏,尿短而赤,苔黄腻,脉濡数.辨证属脾经湿热内蕴,风邪聚结,交 阻皮内。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本病属脾经湿热内蕴,风邪结聚,交阻皮内。治宜利湿清热,散风解毒。选用解毒 泻脾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石膏、牛子、防风、黄芩、苍术、栀子、生薏仁、浮小麦、土 茯苓、甘草、绵茵陈、蛇舌草、鱼腥草。 1.2 成药、验方 1。2.1 金菊五花茶冲剂,每日2—3次,每次1包。 1。2。2 甘露消毒片,每El 2次,每次4—6片。 2 外治法 . 2。1 苦参、石菖蒲、艾叶各lOg。水煎外洗患处,每日工次,每次15分钟。 2.2 三黄洗剂外搽,每日3次。 2。3 5%硫磺霜外搽,每日2次。 . 3 针灸治疗 手部皮疹取内关、曲池、合谷;足部皮疹取三阴交、足三里、涌泉. 得气后留针15分钟。 [预防与护理] 1 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过度紧张或情志抑郁。 2 手足少接触肥皂、洗衣粉等有刺激性的化学物品。 (古籍选粹) 《外科正宗。田螺泡一百二十二》 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此 脾经风湿攻注,不久渐大,胀痛不安。线针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盖。挑破又生者,内 服解毒泻脾汤可愈。 《疡医大全》 蚂蚁窝乃无意脚踹蚂蚁而成,或风湿结成,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 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滋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田螺疱》 此症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由脾经湿热下 注,外寒闭塞,或因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疼不 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法 宜苦参、菖蒲、野艾熬汤热洗;次用线针将疱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贴之。又将 疱皮剪去,宜用石膏、轻粉等份研末撒之,仍以加味太乙膏盖贴,内服解毒泻脾汤. [现代研究] 张世洲以青黛软膏(青黛3g,煅石膏6g,滑石粉6g,大黄3g,凡士林82g)外涂治 疗本病20例,全部治愈。 [述评] 田螺泡是由脾经湿热内蕴、风邪聚结、交阻于皮内所致。西医目前对本病病因未明, 尽管连续组织切片已证明本病水疱并非汗液潴留,且与普通皮炎的水疱无异,故可视本 病为掌跖部湿疹样皮炎予以论治。 临床本病并非少见,孙连吉曾对1112名汽车驾驶员进行了调查。双手多汗及汗疱患 病率达10.45%,值得注意。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一般疗程较长,但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内治外治配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