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痔疮(痱子)
痤痹疮是主要发生于夏天炎热之时的一种常见的物理性皮肤病,又称痹癌、热痱、痱 等。儿童发病为多,肥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者也易患本病。多发于头面、颈、胸、背 及皱襞等部位,明《外科正宗》曰:“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浑身草 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 黄散软绢蘸药扑之。”记载了本病的临床特点、病机及内外治法。痤疠疮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痱子。 [病因病机] 痱疠疮为夏日炎热之时,热体蕴湿,复感暑邪,暑湿交阻,汗泄不畅,熏蒸肌肤,闭 阻毛窍而成。故《医学入门》曰:“痱痹疮,因汗出多湿而成。”《石室秘录>>称:“徘痤,以 暑气伤热而生也。” [辨病] 直 临床表现 本病以儿童发病为多,在临床上有白痱、红痱、黄痱三种. 1.1 白痱又名晶状粟丘疹,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颈、躯干等部位出现 多数的非炎症性针头大半透明的壁薄、浅在性水疱,内容清透,周围无红晕,疱壁易破, 或自行吸收而出现轻度脱屑,一般无自觉症状。 1.2 红痱又称红色粟丘疹,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小儿或体胖者的胸、背、 颈、腋窝、胭窝、臀部、头面及妇女乳房下皱褶处等,表现为如针头大的丘疹或丘疱疹, 周围绕有红晕,密集分布,自觉轻度灼热或刺痒。皮疹因天气转凉可自行消退,退后有 轻度脱屑. 1.3 黄痱又称脓痱,多见于小儿皮肤皱褶处和头部,于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 脓疱。 小儿患者因瘙痒抓破皮肤后,常可继发暑疖和脓窝疮。肥胖的患者,往往同时发生 湿疮及擦烂. 2 诊断要点 2。l 多见于夏天炎热之时,常见于小儿. 2。2 好发于前额、颈部、胸、背、及皮肤皱襞等处。 2。3 皮损发生迅速,在皮肤见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很快变成小水疱或脓疱,其周 常有红晕。疹退后常有轻度脱屑。 2.4 自觉灼热或轻度瘙痒刺痛。 3 鉴别诊断 3.1 夏季皮炎 以成人多见,常自觉瘙痒剧烈,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常伴 有抓痕、血痂。 3.2 湿疹 皮疹多形性,易渗出,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无明显季节性。 (辨证) 根据本病临床特点结合其症状可分为暑湿证和热毒证。 1 暑湿证 额、颈、胸、背及四弯等处出现较密集的丘疹、丘疱疹,如针头或粟粒 大小,周围绕有红晕,自觉刺痒或灼热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2 热毒证 多见于黄痱,除可有白痱或红痱的表现外,同时伴有脓疱或疖肿,疼痛, 附近核肿大,口苦咽干,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 l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I 暑湿证 治宜清暑利湿。选用荷叶青蒿汤(荷叶9g,青蒿9g,生薏苡仁30g, 桑叶9g,滑石15g,木棉花15g,淡竹叶9g,灯心花4扎,杭菊花12g,扁豆花6g,蝉 衣6g,佩兰6g,甘草3g)或清暑汤加减。 1.1.2 热毒证 治宜清热解毒、祛暑除湿。选用五味消毒饮酌加滑石、淡竹叶、生 地、生大黄、丹皮等。 1。2 成药、验方 I。2.1 绿豆汤 绿豆50g,薄荷lOg。煎汤加糖适量,代茶喝。 l。2。2 金银花或地骨皮适量煎汤加糖适量,代茶喝。 1。2.3 取马齿苋60g,煎水外洗。 1.2.4 取明矾15g加入温水中溶化,洗澡,每日2--.3次. 2 外治法 2.1 外洗 2.1.1 消炎止痒洗剂(苦参、地榆、大黄、大飞杨、地肤子、蛇床子、荆芥、枯矾、 甘草等组成,制成颗粒冲剂备用),每次工一2包,用开水融化,再加冷水适量调至水温 适度外洗,每日1—2次。 2。1.2 金银花30g,野菊花20g,鲜马齿苋200g。煎水外洗,每日l一2次。 2。1。3 鲜马齿苋lOOg,苦参30g,枯矾15g。煎水外洗,每Et 1—2次。 2。2 外涂 2.2.1 鲜黄瓜切片外涂,每Et数次。 2。2。2 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涂,每Et 3次。 2.2。3 1%薄荷三黄洗剂外涂。有脓疱或疖肿者,可用10%氯霉素、三黄洗剂外涂, 每日数次. 2.3 外扑 2.3。1 用止痒粉(滑石粉、炉甘石粉各45g,冰片lg,混匀备用)外扑,每日数次。 2.3.2 用六一散加20%枯矾和匀外扑,每Et数次. [预防与护理] 1 在夏季之时,居室应保持通风,睡眠应在阴凉处。 2 衣着宜宽大透气,要勤洗澡和更衣,洗澡后可扑上一些爽身粉或六一散,尤其注 意额、颈、胸、背、腋窝等皮肤皱襞部位。 3 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应及时抹干,并经常给小儿翻身,盛夏闷热之时,不要经 常把小儿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 4 适时进服清凉饮料以解暑温、利湿热。 [古籍选粹] 《黄帝内经》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诸病源候论》 夏日沸烂疮,盛夏之月,人肤腠开,易伤风热,风热毒气搏于皮肤, 则生痱疮,其状如汤之沸,轻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热汗浸渍成疮。 《外科正宗》 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 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蘸药扑之。 《外科大成》 痱者先如水疱作痒,次变脓疱作疼。由肺热、脾湿所致,宜凉血消风散。 《外科证治全书》 痱癌,俗称痱子,夏月汗湿,怫郁毛窍,发痱如疹。用绿豆一两, 滑石五钱,轻粉二钱,研和匀,以软绢沾扑患处。或以东壁土研细搽之。 《疡医大全》 痱子乃暑气伤热而生也。 痱疮痛痒,绿豆粉微炒,滑石研匀扑之。又方雪水洗之,随洗随灭。又方黄瓜切片, 擦之即愈。又方石粉扑之良。痱子磨破成疮,生肌止痛,赤石脂、黄柏、腊茶、白面、冰 片共研细,棉沾扑之. [现代研究] 发病学研究 痱子是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汗腺分泌过多或汗液蒸发不畅致汗 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病。紫外线照射、汗管远端的电荷 变化、汗液的浸渍、角化层过度脱脂及表皮较多的细菌繁殖产生毒素,损伤汗管腔的细 胞有关。 [述评] 痱于是夏季常见的皮肤病,婴儿的汗腺发育不成熟,汗孔更容易闭锁,更易造成汗 液潴留,故婴儿发病尤多,一般轻微者数日可自愈。但有些d,JL,因护理不当或体质较差, 可引发毛囊炎、疖、脓肿及脓疱疮等,需引起注意。痱子应重视预防,民间一些方法确 实有其廉、便、验的特点,应予挖掘和推广。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3.肛肠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