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痔疮(痱子)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痤痔疮(痱子)
    痤痹疮是主要发生于夏天炎热之时的一种常见的物理性皮肤病,又称痹癌、热痱、痱
等。儿童发病为多,肥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者也易患本病。多发于头面、颈、胸、背
及皱襞等部位,明《外科正宗》曰:“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浑身草
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
黄散软绢蘸药扑之。”记载了本病的临床特点、病机及内外治法。痤疠疮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痱子。
    [病因病机]
    痱疠疮为夏日炎热之时,热体蕴湿,复感暑邪,暑湿交阻,汗泄不畅,熏蒸肌肤,闭
阻毛窍而成。故《医学入门》曰:“痱痹疮,因汗出多湿而成。”《石室秘录>>称:“徘痤,以
暑气伤热而生也。”

    [辨病]
    直  临床表现  本病以儿童发病为多,在临床上有白痱、红痱、黄痱三种.
    1.1  白痱又名晶状粟丘疹,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颈、躯干等部位出现
多数的非炎症性针头大半透明的壁薄、浅在性水疱,内容清透,周围无红晕,疱壁易破,
或自行吸收而出现轻度脱屑,一般无自觉症状。
    1.2  红痱又称红色粟丘疹,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小儿或体胖者的胸、背、
颈、腋窝、胭窝、臀部、头面及妇女乳房下皱褶处等,表现为如针头大的丘疹或丘疱疹,
周围绕有红晕,密集分布,自觉轻度灼热或刺痒。皮疹因天气转凉可自行消退,退后有
轻度脱屑.
    1.3  黄痱又称脓痱,多见于小儿皮肤皱褶处和头部,于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
脓疱。
    小儿患者因瘙痒抓破皮肤后,常可继发暑疖和脓窝疮。肥胖的患者,往往同时发生
湿疮及擦烂.
    2  诊断要点
    2。l  多见于夏天炎热之时,常见于小儿.
    2。2  好发于前额、颈部、胸、背、及皮肤皱襞等处。
    2。3  皮损发生迅速,在皮肤见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很快变成小水疱或脓疱,其周
常有红晕。疹退后常有轻度脱屑。
    2.4  自觉灼热或轻度瘙痒刺痛。
    3  鉴别诊断
    3.1  夏季皮炎  以成人多见,常自觉瘙痒剧烈,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常伴
有抓痕、血痂。
    3.2  湿疹  皮疹多形性,易渗出,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无明显季节性。
    (辨证)
    根据本病临床特点结合其症状可分为暑湿证和热毒证。
    1  暑湿证  额、颈、胸、背及四弯等处出现较密集的丘疹、丘疱疹,如针头或粟粒
大小,周围绕有红晕,自觉刺痒或灼热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2  热毒证  多见于黄痱,除可有白痱或红痱的表现外,同时伴有脓疱或疖肿,疼痛,
附近核肿大,口苦咽干,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
    l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I  暑湿证  治宜清暑利湿。选用荷叶青蒿汤(荷叶9g,青蒿9g,生薏苡仁30g,
桑叶9g,滑石15g,木棉花15g,淡竹叶9g,灯心花4扎,杭菊花12g,扁豆花6g,蝉
衣6g,佩兰6g,甘草3g)或清暑汤加减。
    1.1.2  热毒证  治宜清热解毒、祛暑除湿。选用五味消毒饮酌加滑石、淡竹叶、生
地、生大黄、丹皮等。
    1。2  成药、验方
    I。2.1  绿豆汤  绿豆50g,薄荷lOg。煎汤加糖适量,代茶喝。

    l。2。2  金银花或地骨皮适量煎汤加糖适量,代茶喝。
    1。2.3  取马齿苋60g,煎水外洗。
    1.2.4  取明矾15g加入温水中溶化,洗澡,每日2--.3次.
    2  外治法
    2.1  外洗
    2.1.1  消炎止痒洗剂(苦参、地榆、大黄、大飞杨、地肤子、蛇床子、荆芥、枯矾、
甘草等组成,制成颗粒冲剂备用),每次工一2包,用开水融化,再加冷水适量调至水温
适度外洗,每日1—2次。
    2。1.2  金银花30g,野菊花20g,鲜马齿苋200g。煎水外洗,每日l一2次。
    2。1。3  鲜马齿苋lOOg,苦参30g,枯矾15g。煎水外洗,每Et 1—2次。
    2。2  外涂
    2.2.1  鲜黄瓜切片外涂,每Et数次。
    2。2。2  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涂,每Et 3次。
    2.2。3  1%薄荷三黄洗剂外涂。有脓疱或疖肿者,可用10%氯霉素、三黄洗剂外涂,
每日数次.
    2.3  外扑
    2.3。1  用止痒粉(滑石粉、炉甘石粉各45g,冰片lg,混匀备用)外扑,每日数次。
    2.3.2  用六一散加20%枯矾和匀外扑,每Et数次.
    [预防与护理]
    1  在夏季之时,居室应保持通风,睡眠应在阴凉处。
    2  衣着宜宽大透气,要勤洗澡和更衣,洗澡后可扑上一些爽身粉或六一散,尤其注
意额、颈、胸、背、腋窝等皮肤皱襞部位。
    3  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应及时抹干,并经常给小儿翻身,盛夏闷热之时,不要经
常把小儿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
    4  适时进服清凉饮料以解暑温、利湿热。
    [古籍选粹]
    《黄帝内经》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诸病源候论》  夏日沸烂疮,盛夏之月,人肤腠开,易伤风热,风热毒气搏于皮肤,
则生痱疮,其状如汤之沸,轻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热汗浸渍成疮。
    《外科正宗》  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
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蘸药扑之。
    《外科大成》  痱者先如水疱作痒,次变脓疱作疼。由肺热、脾湿所致,宜凉血消风散。
    《外科证治全书》  痱癌,俗称痱子,夏月汗湿,怫郁毛窍,发痱如疹。用绿豆一两,
滑石五钱,轻粉二钱,研和匀,以软绢沾扑患处。或以东壁土研细搽之。
    《疡医大全》  痱子乃暑气伤热而生也。
    痱疮痛痒,绿豆粉微炒,滑石研匀扑之。又方雪水洗之,随洗随灭。又方黄瓜切片,
擦之即愈。又方石粉扑之良。痱子磨破成疮,生肌止痛,赤石脂、黄柏、腊茶、白面、冰
片共研细,棉沾扑之.
    [现代研究]

    发病学研究  痱子是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汗腺分泌过多或汗液蒸发不畅致汗
    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病。紫外线照射、汗管远端的电荷
    变化、汗液的浸渍、角化层过度脱脂及表皮较多的细菌繁殖产生毒素,损伤汗管腔的细
    胞有关。
    [述评]
    痱于是夏季常见的皮肤病,婴儿的汗腺发育不成熟,汗孔更容易闭锁,更易造成汗
    液潴留,故婴儿发病尤多,一般轻微者数日可自愈。但有些d,JL,因护理不当或体质较差,
    可引发毛囊炎、疖、脓肿及脓疱疮等,需引起注意。痱子应重视预防,民间一些方法确
    实有其廉、便、验的特点,应予挖掘和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