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主要损害在男女生 殖器的皮肤粘膜处,其损害几乎可以涉及机体的任何组织与器官,特别是皮肤粘膜、生 殖系统及神经系统。 中医学早在南北朝即对本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已有治疗热疮 的专方记载.同时亦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正虚邪盛、火热内炽、湿热下注有关,其发病 上达口腔、颜面,下及阴部、肛周。并且将它们和带状疱疹既联系又区别的特征也作出 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实际上中医所述的热疱包括由单纯疱疹T型病毒感染为主引起的口 腔、颜面部的单纯疱疹和由单纯疱疹.型病毒感染为主引起的生殖器疱疹两方面。 (病因病机) 生殖器疱疹主要由于感受热邪秽浊之气,郁邪外发肌肤;或湿热下注阴部,热炽湿 盛,湿热郁蒸而发病.邪既入侵,正邪相争,久病热盛伤阴,正气不足,邪气缠绵,经 久难愈,正胜热去则病消,正虚热盛则病复发。热盛、湿滞、正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正 如《圣济总录》所说:“热疱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疱。”病势潜伏之时, 肝郁化热生火、脾虚气血不足、冒雨涉水、久病正虚都可成为再发之诱因。 单纯疱疹病毒(HSC)属DNA病毒,有I型和Ⅱ型两个亚型,其中I型70%以上引 起口唇及颜面腰部以上的感染,20%一30%左右引起生殖系统感染;Ⅱ型80%以上引起 生殖系统感染,偶可发生口腔及其周围的感染,而且Ⅱ型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疱疹复发率 远比I型高,它们与生殖器系统某些恶性肿瘤相关。人类是其天然宿主,两种病毒有相 同抗原决定簇,机体能产生中和抗体,清除部分病毒,但无法彻底清除且无终生免疫力。 病毒通过皮肤粘膜侵入机体,主要在原发部位细胞内复制并向周围播散,并侵入相关的 神经干、神经节, Ⅱ型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后多数会在原发部位 再次出现。该病毒对脂溶剂特别敏感,1%的石炭酸、0.5%甲醛能很快使之灭活;在湿 热环境中52℃或干燥环境90~C 30分钟可杀灭,但在潮湿低温环境中可存活几个月。 本病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尤以英国、美国和非洲为甚,在我国性病中发病率逐年 上升,居第5位。生殖器疱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其I型引起生殖系感染与口交 有关;另外母婴可以通过胎盘及产道传染,尤其是初发者,传染比率可达50%以上;复 发者由于母体中抗体传给胎儿或婴儿,这种比率约在10%左右;日常生活中间接感染亦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它又与许多恶性肿瘤有关,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辨病] 1临床表现 l。1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感染后约经4—45天的潜伏期而发病,实际上初次感染者 80%一90%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者只占少数.初次感染恢复后多数转为潜伏感染。原 发感染者既往无感染史,此时血清中无HSV抗体产生。出现症状者在生殖器可见散在瘤 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溃疡,皮损有疼痛及痒感,持续1-2周,经过一段 时间后结痂、愈合,整个过程约3—4周。常常是旧的皮损消退,新的皮损又接着出现。 原发性全身症状明显,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肌痛及腹股沟淋巴结炎。若出现在尿 道可致排尿困难;发生于肛门直肠可出现腹痛、便秘、里急后重、肛门瘙痒等。首次感 染的妇女80%可累及子宫颈和尿道,偶尔累及子宫内膜、输卵管及前列腺。 1.2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较原发性者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症状都 轻。50%的患者在复发部位出现局部瘙痒、烧灼感及刺痛感等前驱症状,一般7一10日 皮损可消退愈合。 1.3 孕妇单纯疱疹感染 因可累及胎儿故非常棘手,新生儿通过产道亦可感染,严 重时形成播散性感染,死亡率达50%,即使存活也会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 1.4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脑炎、骶神经根炎及脊髓脊膜炎、疱疹性指 头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广泛感染等。 2实验室检查 2.1 细胞学检查 取新鲜水疱液做Giemsa染色,可见许多棘刺松解,一个或多个 核的气状细胞及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 2.2 电镜检查 可见病毒颗粒。 2。3 接种 将疱液接种在家兔角膜上,可引起树枝状角膜炎。 2.4 抗原检测 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测定法,核酸杂交 技术检测法等检测病毒抗原。 2.5 抗体检测 用间接荧光抗体检查及血清抗体测定法检测病毒抗体。 2。6 聚合酶链反应(PCR) 该法快捷准确。特异性及敏感性都非常高。若条件许可, 值得大力推广。 3 诊断 生殖器疱疹临床特征显著,有不洁性交史,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皮肤红斑和 原发性水疱时,临床即可做出诊断。但确诊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际上.临床诊断只 能发现约20%的患者,所以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 4 鉴别诊断 临床应与硬下疳、软下疳及接触性皮炎、固定药疹、带状疱疹、白塞 综合征、脓疱疮、散在阴部疥疮、包皮龟头溃疡性炎症等相鉴别。 [辨证] 1 肝经炽热证 外生殖器灼热疼痛潮红,隐现小水疱,口干口苦,心烦,常在忧怒 烦扰后出现,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 湿热下注证 外生殖器潮红,成簇水疱,溃破糜烂有渗液,尿频急,或排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 阴虚湿著证 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潮红水疱,很少形成溃疡,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腰酸腿软,或周身困重,脘痞纳差,舌质红绛,少苔或苔腻,脉细或濡。 4 肝肾瘀滞证 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潮红,久不消退,腰骶及胁肋时有疼痛,每遇气 候变化时出现或加重,舌质暗,苔薄白或黄,脉沉涩。 5 正虚邪恋证 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潮红,水疱、溃疡,日久不愈,遇劳复发或加重, 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 1 辨证论治 1.1 肝经炽热证 治宜清肝泻火,通经利湿。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夏枯草、龙胆草、 虎杖、紫花地丁、郁金。 l。2 湿热下注证 治宜清热利湿,化浊解毒。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夏枯草、菖蒲、虎 杖、苡仁。 1.3 阴虚湿着证 治宜滋阴降火,利湿化浊。方选知柏地黄丸加萆藓、苡仁、虎杖、 板蓝根、蒲公英。 l。4 肝肾瘀滞证 治宜活血通经,调理肝肾。方选少腹逐瘀汤去干姜、肉桂、小茴 香,加郁金、三七、鸡血藤、桑寄生、虎杖。 1.5 正虚邪恋证 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选归脾丸加苡仁、虎杖、紫花地丁、 炙黄芪、山药。 2 成药、验方 2。l 成药 根据辨证情况,内服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逍遥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知柏地黄丸等。 2.2 验方 生芪50g,大青叶、紫花地丁、虎杖、丹参、龙胆草、蒲公英、野菊花、 丹皮各20g。水煎,每日1剂. 3 外治法 . 3.1 外洗方 马齿苋、土茯苓、蒲公英、大青叶、明矾等量,煎水外洗患处,1日 2—3次。 3.2 外敷方 外敷玉露膏或金黄膏,1日2次;或用青吹口散外敷。 3。3 红外光谱 用红外光谱仪调至中等亮度,在患处间断照射,以干燥为度。 4 西药治疗 4.1 内服药 首选阿昔络韦,肌注或口服,连用2周,若反复发作可用至1年以上。 另外酌情选用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左旋眯唑及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 4.2 外用药 酌情选用阿昔洛韦软膏、酞丁胺软膏等。 [预防与护理] 1 洁身自好,防止性传播疾病感染。 2 感染静止期性交时使用避孕套,感染活动期禁止性交。 3 便前便后洗手,防止间接感染。 4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起居规律,慎寒凉,节烟酒。 5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古籍选粹置 《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热疮候》 诸阳气在表,阳气盛则表热,因运动劳役,腠 理则虚而升,为风邪所客,风热相搏,留于肌肤,则生疮。初作瘭浆黄汁出,风多则痒, 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故名热疮也. 《圣济总录.一百三十三卷.热疮》 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 盖阳盛者表热,形劳则腠疏,表热则腠疏,风邪得入,相搏于皮肤之间,血脉之内,聚 而不散,故蕴结为疱,赤根白头,轻者瘭浆汁出,甚者腐为脓血,热少于风则痒,热盛 于风则痛而肿。 《刘涓子鬼遗方。卷第五》 治热疮,蛇床子膏方:蛇床子二两,干地黄二两,苦参 一两,大黄二两,通草二分,白芷、黄连各一两,狼牙二分。……治热疮,黄连膏方:黄 连、生胡粉各三两,白蔹二两,大黄二两,黄柏二两。上五味为末,用猪脂以意调和涂 之。……。 [现代研究] 疱疹病毒感染的单纯疱疹(热疮)及带状疱疹(蛇串疮)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在过去 研究及报道较多,而生殖器疱疹(热疮在下部、阴部者)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已逐渐 增多,现代中医临床多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进行内治、外治相结合。由于阿昔洛韦等对疱 疹病毒较为有效。所以临床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如汪卫平等治疗生殖器疱疹68例。 治疗组38例,口服龙胆草、炒山栀、黄芩、板蓝根、柴胡、黄柏各10g,牛膝12g,泽 泻15g,土茯苓20g,薏苡仁30g,水煎,每日1剂;外用木贼草、板蓝根、苦参、枯矾 各30g,山豆根、细辛、土茯苓各20g,煎水浸洗患处,每日3次。对照组30例,用吗 啉胍、维生素C,均300mg/日3次口服;并用5%硼酸液外洗后,涂阿昔洛韦软膏,日 3次。两组均用三氮唑核苷针800mg,静滴,日1次,结果两组疼痛消失,丘疹、糜烂、 浅溃疡愈合,时间分别为2.2—8日、6—12日(P<0.01)。李代全等用自拟清热解毒汤 (龙胆草、柴胡、泽泻、当归、苦参、蚤休各12g,生栀子、黄芩、车前草、木通、生草、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15g,甘草5g,连用10~20剂,并加服病毒灵、复方 板蓝根片,肌注干扰素及病毒唑,收到较好效果。 [述评] 生殖器疱疹由于机体对其的免疫力绝大多数不足以彻底清除,也不能防止其复发和 再感染,加之静止期潜伏位置又深在神经干等部位,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当机体抵 抗力降低时易于感染及复发,所以它也常是艾滋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疾病。治疗扶正祛邪, 既提高机体抵抗力,调动免疫系统以清除之;又可直接灭活和清除病毒,是中医治疗本 病的基本原则。运用益气滋阴为主的药物以扶正,选择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药物以驱 邪。如果中西医结合,对防止复发、清除病原体有肯定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4.男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