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 [其他疗法] .
一、针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虚者用补法.或加艾灸。 二、食盐炒热,敷烫腹部(因热者忌用)。 三、单方验方: . 1.山楂肉30克、红糖15克(冲),水煎服。 2.益母草30克、生姜三片、红糖15克(冲),水煎服。 3。祈艾30克、益母草30克,红糖15克(冲).煎水热服。 以上三方适用于血瘀型。 4.红糖煮鸡蛋1~2个(血虚者宜)。 5.益母膏、益母丸等.可随服。 四、止痛药物: 延胡索乙素片60~100毫克必要时用。 如经上治疗.疼痛不止,且子宫复原不佳,恶露少,应考虑子宫积有血块或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应配合西医检查处理。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取穴: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 刺灸法:针、灸同施,针刺行补法。 方义:取任脉关元、气海配血会膈俞,补气养血,调补冲任;三阴交配足三里,补其气血生化之源而调补三阴。诸穴共用,使气血充盈,冲任得养,胞脉得荣,腹痛自愈。适用于血虚证者。 若形寒肢冷,手足欠温者,重灸气海、关元温阳散寒。 2.取穴:中极、归来、地机、膈俞、太冲。 刺灸法:针刺行泻法。可灸。 方义:取任脉中极以调冲任,行瘀滞;归来配脾经郄穴地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俞乃血之会,具有养血活血、化瘀行滞之功;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增强其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诸穴同用,气机调,瘀滞化,血行畅,恶露下,腹痛自消。适用于血瘀证。 (二)灸法 取穴:关元。
操作:按照艾卷温和灸法操法。每次灸5—10分钟。 (三)温针灸法 取穴:关元、足三里。 操作:先用毫针针刺关元、足三里找到感传,用中等度刺激,疼痛缓解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套一长2em的艾卷(距皮肤约1.5 2cm),从下方将艾卷点燃。多数患者给1—2次温针灸。腹痛可除。 (四)皮内针 取穴:三阴交、阳关、阿是穴、肾俞。 操作:以皮内针或l寸毫针,平刺人穴位皮内2~5cm。可根据病情与效果留针30分钟至数小时,也可埋针1—2日。 (五)耳针 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脾、神门。 操作:每次选2—3个穴,毫针中强度刺激,每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20一30分钟。也可耳穴压丸或埋针。 二、拔罐 取穴:关元、腰骶部两侧压点、足三里、归来。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若小腹冷痛拒按者,宜用艾灸或艾灸罐法。留罐10一15分钟,每日1次。一般施术当日即效,2—3日而愈。 三、推拿疗法 1.血虚 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按脾俞、膈俞、肓俞。再嘱患者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 2.血瘀 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肝俞,再嘱患者俯卧位,施以搓点强手法,双点章门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施用提拿足三阴法,点按太溪。 四、外治法 (一)热熨法 药物:陈艾叶24g。 制用法:上药焙干捣末,敷脐中,以绢盖之,再用热物往来熨之,待患者感口中有艾气出,寒气即除,腹痛即止。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血寒证。 (二)迫火法 药物:元胡、附子、炮姜、肉桂各log。 制用法:将上药共为末,铺于小腹,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75%的乙醇和醋,点燃,药布周围垫以空气橡皮圈。点燃火后,如患者感到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经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在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乙醇少许,重新点火,如此反复5—6次,每日治疗1次,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血寒证。 (三)药带法 药物:元胡30g,炮姜、附子各15g,肉桂12g,艾叶lOg。 制用法:共研细末,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小腹痛处。适用于血寒证。 (四)敷贴法
1.蒲黄、炒五灵脂各60g。 制用法:上二味共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2.香白芷、小茴香、红花、细辛、肉桂、红花、元胡、益母草等药水煎两次,取汤液浓成稠糊状。再将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然后取药糊混合于适量上述乙醇药液中,焙干后研为细末,加入樟脑末调匀即成。每次取药末9g,用黄酒数滴调成糊状,将药糊敷于脐中穴(神阙)上,外用伤湿膏固定,干后再换一次,一般3—6次,即可病愈。适用于血瘀气滞证。 3.牙皂2.5g,细辛1.5g,葱白3根,生姜3片。前二药研为细末,葱白、生姜捣烂调匀,用酒精调成糊状,敷于印堂穴或患处。可加温灸。适用于血寒证。 4.吴茱萸15g,栀子、桃仁、沉香各lOg。上药共为细末,用酒调匀,加热后敷于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5.当归20g,生姜、川芎各12g,桃仁8g,乳香12g,桂枝20g。将上药研末,或煎后取汁,调拌凡士林,或熬炼成膏剂,外敷小腹部。若气血虚弱者加敷腰眼、命门;瘀血内阻者加敷中脘。 (五)灌肠法 药物:莱菔子、大黄、厚朴、枳壳、大枣、黄芪、元胡、五灵脂、干姜各lOg,番泻叶、杏仁、桔梗各6g,夜交藤、马齿苋各30g。 制用法:上述药煎3次,煎液500ml装入盐水瓶,存放冰箱备用。术后6小时,用 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6—20cm左右,取上述煎液500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50%的葡萄糖注射液lOOml、维生素C 1g,加温至38℃左右。取120—160ml缓慢灌人肠中,保留其尿管,每隔2小时灌肠一次,直至排气或排便为止。多数病人排气排便同时出现。适用于气滞证。 五、饮食疗法 1.归芪饴糖鸡 当归、麦冬各15g,熟地黄20g,饴糖150g,雌乌鸡1只。雌乌鸡去毛及内脏,与当归、麦冬、熟地黄加水共炖,至鸡肉熟透时,再人饴糖略煮。分2—3次吃适用于血虚证。 2.参芪鸡 人参6g,黄芪30g,子母鸡1只。常规整理母鸡,与参芪同炖至鸡熟烂。食时人姜末、葱花、食盐等调味,食鸡饮汤。适用于血虚证。 3.芍药饮 桂枝6g,白芍12g,生姜9g,大枣25g,甘草3g,饴糖30g。前5种煎水取汁,人饴糖煎溶。分3次饮。适用于血寒证。 4.姜楂糖茶饮 焦山楂30g,生姜3片,红糖30g。泡水代茶饮。适用于寒瘀证。 5.三七鸡 生三七末6g,仔鸡1只。仔鸡去毛及内脏,加水炖煮至鸡肉熟透,人生姜、葱、食盐调味。分2—3次吃。每次用鸡汤冲服三七末2g。适用于血瘀兼虚证。 6.山楂粥 炒山楂20g,粳米50g,红糖30g。山楂温水浸泡后煎煮取浓汁,人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吃。适用于血瘀证。 7.红蓝花酒 红花30g,白酒200ml。二物同煎至白酒一半,去渣候温。每次饮30m1。适用于血瘀证。 8.元胡酒 元胡lOg,白酒300ml。元胡人酒中,泡浸3天。视酒量大小,每次15—30g,石肝炳史看忌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多种疗法) 1.针灸治疗 足三里、关元、三阴交,针灸同施,平补平泻。足三里配三阴交,可调补足三阴经而促气血生化,关元为强壮穴,可调理冲任而补元气. 2.单方验方 (1)生山楂30g、红糖30g、生姜3片,泡水饮服。有化瘀之功,可用于感寒致瘀之轻证。 (2)艾叶lOg、益母草30g、红糖30g,水煎服。有化瘀散寒之效,可用于因寒致瘀之轻证。 (3)益母草膏15ml,冲服香附末lOg,有行气化瘀之功,可用于气滞血瘀,恶露排泄不畅之腹痛。 (中西医应急处理} 西医学认为产后腹痛剧烈,恶露有块状物排出,多为胎盘剥离不全,宫内出血及残留物潴存于宫内,或因子宫复旧不全所致。 1.部分胎盘、胎膜残留 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或大量流血,恶露量少时腹痛剧烈。可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子宫复旧乏力 除恶露异常外,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较同期正常产褥期子宫大而且软,宫颈口软且多未关闭.可用子宫收缩剂,肌注麦角新碱0.2一O.4mg,或缩宫素20U,或口服益母草膏15ml,日2~--3次,促进子宫收缩。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原著选读: 1 2 3 返回《产后腹痛》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