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阴白色病变证 . [其他疗法] 本病证常采取综合性治疗以提高疗效,故除用以上分型辨证论治外.可配合以下治疗。 1.针灸治疗: (1)曲骨,横骨直刺、深2~2.5寸,针感放射至会阴部,并加针上灸(将艾条切肮!寸左右长一段,插在针柄上燃烧,燃毕即起针,并注意不要烫伤),一般留针20~30分钟。阴阜穴(新穴)位于阴蒂上方旁开一横指左右,沿皮顺大阴唇向下刺达阴道口水平.针感两侧大阴唇有鼓胀感。坐骨结节穴(新穴)位于坐骨棘处,注入维生素B,。100微克,左右交替注射,针向阴道口成45度角刺入,深约1.5~2寸,针感向阴道口上下放 射。 以上四穴每次均针,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奇痒者加刺耳穴神门、外生殖器区、皮质下区(北京铁路总医院针灸科)。 (2)主穴:中极、会阴;配穴:气冲、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针具经高压消毒,以759b酒精消毒皮肤,快速进针.继以小幅度提插捻转相结合(会阴部不提插)+待得气后留针30分针。每周针刺二次,以10k为一疗程。腹部穴针感一般是向外阴部放射,会阴部在留针期间以阵阵温热感为宜(《上海中医药杂志》4:19, 1985)。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应用GZ一2型激光仪,波长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径2毫米左右.照射距离2~5厘米,取穴横骨、会阴,神门,血海。瘙痒难忍加足三里;燥躁不安加行间或太冲,每次选用穴位不超过8个,每穴照射5分钟,每曰或.隔日照射一次, 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中医杂志》8:35, 1982)。 3。局部涂膏: (1)马紫膏:生马前子120克、紫草皮10克, 白芷IO克、蚤休lo克、当归10克、蜈蚣10条、麻油250毫升(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制法:将麻油及药物放在锅内文火煎,煎枯去渣,滤净后加凡士林90克.稍冷后另加雄黄60克,冰片3克、麝香I.5克(三药共研细末),随加随搅匀即成。用法:外涂患,处, 1曰2次,逢涂I~3月。功用:清热.活血,凉血,润燥,除湿,杀虫,止痒。 (2)鸡蛋黄油外涂。 .
[辨病论治] 当辨证依据不明显时,可根据本病本虚标实特点及外阴局部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辨病论治。 一、增生型营养不良 1.加减清肝引经汤(经验方) 组成:生地、当归、丹皮、黄芩各lOg,白芍、川牛膝、鸡血藤、威灵仙各15g,玄参17g,栀子、甘草各6g。 清肝引经汤原治经行吐衄属于肝经郁火者。以此方加减,不仅可清利肝经实热,且可活血通络散瘀。宜于肝经湿热下注,外阴局部脉络瘀阻所致者。 2.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藓、薏苡仁、黄柏、丹皮、赤芍、木通、泽泻、滑石。 原方为疡科常用方,治湿热下注所致臁疮等症。用于本型湿热下注较甚,局部红肿、溃烂者,以清利湿热,凉血散瘀。 3.外治法 (1)外洗方: ①地肤子30g,苦参、蛇床子、蒲公英、紫草、黄柏各15g。(经验方) 痒甚者加川椒、枯矾、鹤虱。溃疡者加五倍子、狼毒。干涩者加仙灵脾、地骨皮。 ②马齿苋、生蒲黄、当归、川椒、硼砂、白矾、蛇床子。(经验方) 局部红肿破溃后去川椒,加黄柏、冰片。 (2)外涂药: ①增生型白斑膏:生马钱子60g,紫草、白芷、蚤休、当归各lOg,蜈蚣10条,共研细末,用麻油和凡士林制成膏,再加入研细的雄黄6g,麝香1.5 g,硇砂、硼砂各0。3g,生蒲黄lOg,冰片3g,搅匀即可。 ②治白膏1号:血竭40%,马齿苋20%,生蒲黄20%,章丹10%,元胡5%,枯矾5%,共研细末,制成软膏。 二、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 1。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血衰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痿等证。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患者阴部干萎枯燥,多系精血亏虚,阴部失养所为。用归肾丸补肾气、益精血、养肝阴,使外阴得荣,切中病机。 2。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黄芪、煨白术、茯苓、远志、陈皮、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桂心、炙甘草。 原方治积劳虚损。用于此功能补气养血,可濡养外阴,故选用。 3.经验方 组成:黄芪、丹参、鸡血藤、白鲜皮、赤芍、桃仁、刺蒺藜、僵蚕、木香等。 方中黄芪补气生血,丹参、鸡血藤、赤芍、桃仁活血通络,木香理气行滞,白鲜皮、刺蒺藜、僵蚕祛风止痒。作者通过治疗前后电镜观察,认为该方能使破坏了的微循环再生,改善纤维母细胞的营养状态,并有促进其合成胶原的功能。 4.外治法 (1)外洗方(经验方): 组成:淫羊藿、蛇床子、苦参、野菊花、川椒、白芷、补骨脂等,水煎熏洗坐浴。 (2)外涂药: 萎缩型白斑膏:主药、治法同增生型白班膏。去硇砂、硼砂、冰片,加鹿衔草30g,仙灵脾、仙茅各15g。 三、混合型营养不良 视其外阴局部特征,以肥厚为主者按增生型论治;以萎缩为主者,按硬化苔藓型论治。亦可选用如下方法。
1.清斑汤工号方(经验方) 组成:何首乌15g,旱莲草15g,益母草15g,夏枯草9g,女贞子9g,覆盆子9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山豆根24g,白术12g。 本方既可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又能利湿清热,解毒散结,故可用治外阴混合型营养不良。 2。外治法 (1)外洗方: 组成:三棱12g,莪术12g,山慈菇12g,土茯苓30g,仙灵脾15g,川椒12g,蛇床子15g,苦参15g,野菊花15g,白芷12g。 (2)外涂药: 混合型白斑膏(经验方) 组成:马钱子60g,蜈蚣10条,另加赤芍10g、血竭3g等。制法同增生型白斑膏。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1.外洗方(经验方) 仙灵脾、白花蛇舌草各50g,蒺藜、当归、川断、白鲜皮各25g,硼砂15g。水煎外洗。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外洗方(经验方) 茵陈25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地肤子25g,何首乌25g,冰片2.5g(后下)。水煎外洗。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3.外洗方(经验方) 当归15g,赤芍15g,何首乌15g,水煎外洗。适用于心脾两虚证。 4.外洗方(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验方) 马齿苋30g,艾叶、川椒、硼砂各10g。痒甚者,加生蒲黄、当归各15g。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5。治白膏(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验方) 血竭20%,生蒲黄50%,章丹10%,蛤粉10%,白芷5%,铜绿5%,制成软膏。外涂药。(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6.白斑外洗方(经验方) 鹤虱30g,苦参、蛇床子、野菊花各15g。用水10碗煎煮,滤汁人盆内坐浴,先熏后洗。严重者洗时加鲜猪胆汁1枚与药汁搅匀。每日2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7.外洗方(经验方) 茵陈、蒲公英各50g,地肤子、蛇床子各25g,黄连、黄柏、紫花地丁各15g。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8.外涂油 黄芪、仙灵脾、何首乌、甘草各30g。共研细末,香油浸泡,去渣,消毒备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9.白斑外敷方(经验方) 炉甘石30g,密陀僧12g,飞滑石15g,煅龙骨、煅石膏、制南星、肥皂荚(去子筋)各9g,枯矾、炮山甲各6g。上药共为细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调匀,于每次坐浴后涂患处,开始每日2—3次,症状好转后每日擦1—2次。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二、针灸疗法 1.取穴:曲骨、横骨、阴阜、坐骨结节穴。 曲骨、横骨直刺,深2—2.5寸,并加上灸(将艾条切成1寸左右长一段,插在针柄上燃烧,燃毕即起针),一般留针20一30分钟。阴阜穴位于阴蒂上方旁开一横指左右,沿皮顺大阴唇向下刺达阴道口水平,针感两侧大阴唇有鼓胀感。坐骨结节穴位于坐骨棘处,注入维生素Blzl00p.g,左右交替注射,针感向阴道口上下放射。各型均适用。以上四穴每次都针,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奇痒甚者,加刺耳穴神门、外生殖区、皮质下区,根据病情或配三阴交、太冲等穴。 2.取穴:肾俞、横骨、止痒、三阴交或蠡沟。 萎缩加脾俞、血海。瘙痒加阴廉、坐骨点。适用于本病各型。 肾俞、脾俞、血海为补法;横骨、三阴交、蠡沟为平补平泻手法;阴廉、坐骨点为泻法。 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1疗程后休息7—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3.电热针 针具:DRI一工型电热针机。 取穴:会阴、曲骨、外阴病变区域阿是穴1—2对。 采用平刺或斜刺法,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进针深度达1.5—2.0cm,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经期暂停。 三、穴位注射 1.取穴:肾俞、阴廉;脾俞、坐骨点。 丹参注射液每组两穴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参注射液1—2ml,每日或隔日一次。l0一15次为一疗程。 2.40%何首乌针剂,在外阴病变与正常皮肤交界处0.2一o.5cm处及上穋穴处交替注射。病变部位每次2ml,上穋穴每次lml,每日1次,10 日为一疗程。 四、激光穴位照射 1.仪器:GI一Ⅱ型氦一氖激光治疗机。取穴:横骨、会阴、神门、血海。痒甚难忍者,加三阴交;周身酸困加足三里;烦躁不安加行间或太冲。 灯头距离2~3cm,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2。仪器:JGZ一工型氦一氖激光治疗机。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病变部位局部多点照射。投照距离10cm,每次照射1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五、竹红菌 用竹红菌提取物配制成软膏,涂于患处,用可见光(波长400 650~m)照射,光源可用400W高压汞灯或特制的IG220--55型竹红菌光疗灯泡,每日照射1次,每次30~40分钟,30天为一疗程。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中药外洗一方(《中医妇科治疗大成》):地肤子15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苦参15g,鹿衔草15g,仙灵脾15g,月石15g。上药水煎去渣,熏洗坐浴,每日2次。 功用;清热利湿止痒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 (2)中药外洗二方(《中医妇科治疗大成》):当归20g,川I芎lOg,生地20g,白芍20g,首乌20g,防风20g,补骨脂20g。上药水煎去渣,熏洗坐浴,每日2次。 功用:养血祛风止痒。 适应证:肝肾亏损证. 2.中成药 (1)左归丸: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功用,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适应证。用于肝肾亏损证。 , (2)四妙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功用;清热祛湿 适应证:用于湿热蕴热证. 3.食疗方 苍耳猪肚:猪肚1个,苍耳子30g,补骨脂lOg.将猪肚洗净,加水1000ml与后2味药同煎,弃药食肚。日1次。 功用:补肾祛风止痒。 适应证:用于肝肾亏损证及脾肾阳虚证。 4.针 灸 (1)毫针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曲骨、会阴。 手法:中度刺激,施补法。 功用:补益肝肾。 适应证:肝肾亏损证。 (2)体针 取穴:中极,下骰、三阴交、横骨、血海、会阴。 手法:平补平泻或泻法。 功用:清热利湿,调理气血。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
原著选读: 1 2 3 返回《外阴白色病变》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