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考孤儿”事件的核心是什么?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07

光明时评

“兰考孤儿”事件的核心是什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7日   02 版)

    近日,兰考弃婴妈妈袁厉害又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媒体报道称,袁厉害曾将收养的孩子划分等级区别对待,和当地相关部门存在不言而明的互助默契,以及为自己和家人自建或购买超过20套房产等。对此,袁厉害的亲属在网上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和澄清。

    袁厉害并非无可挑剔,或许袁厉害真的有不太正大的生存之道,但对袁厉害来说,她能具备这些光环,与当地政府在孤儿救助问题上失职、推卸责任、不作为不无关系,试想,如果一个人承担了本属于几个政府部门的职责,那她不想成为高大全的“爱心妈妈”都难。

    来自民政部的消息显示,我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即“孤儿”)约有61.5万名,收养主体有政府、个人、社会组织三类,其中由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仅有10.9万名,其余大部分是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和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而袁厉害24年间共抚养近百名弃婴,这些努力构成了她形象的底色。

    从1989年袁厉害因为一句“娃要死了你还能不管”从医院抱回第一个弃婴起,到“家里谁也管不了我”,一个人24年“执拗”地坚守在收养弃婴的道路上,袁厉害依靠的恐怕不单是热情,更是良心。

    有人曾经说过,人做事的动机无非三个,一是信仰,二是感情,三是利益。想必袁厉害当初收养第一个弃婴,或许真的出于同情,发自良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24年中,她肯定也曾经动摇过,产生过其他动机,抑或几种动机互相交织、相互碰撞、彼此斗争过。

    舆论是社会的公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展示多面的人性,反映真实的世界,这是媒体的天职。笔者认为,“兰考孤儿”事件的核心,是如何让孤儿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旁观者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爱心妈妈”。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孤儿救助体系漏洞,加强对民间孤儿收养救助引导、监管做起,这是社会需要做的,更是媒体应该倡导的。(赵 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