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重构自我价值 作者:小娴闲话 提交日期:2013-2-5 14:02:00 | 分类: | 访问量:2831 文 / 潘小娴
郭军的书房,散发着“书香、酒香、茶香”的闲淡气息:书架前有一个透明的小圆桌,桌上摆有精致的茶具;书架里则摆放着很多小玩意,有巴黎的小水杯、景德镇的陶瓷、弥勒佛酒瓶、陶瓷烧制的小窗户、各种小巧玲珑的茶壶,等等;而书架的顶端,则摆有层层叠叠的普洱茶饼。郭军说:“小玩意大体都是外出旅游时买回来的纪念品。我看书写作时都喜欢喝喝茶,也喜欢喝点小酒,助助兴,这样看起书来,写起文字来,更能思绪飞扬。” 办公室也是一个好书房 虽然郭军家里的书房,融“书香、酒香、茶香”于一体,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郭军却很少在家里书房读书,尤其还从不在家里的书房写作。“家是休息的地方,我在家写东西没有什么灵感,在家里我也基本不看书,但喜欢上上网,看看电视剧。我现在写过不少关于诗歌、散文、书画家等评论文章,但唯独没有写过电视剧的评论,我想以后做做电视剧这方面的评论创作。”郭军说:“我要写作就到办公室。我在单位的办公室也比较宽敞,有三个大书柜,全部装满了书籍。可以说,办公室就是我的写作书房。” 每天一大早,郭军就开车出门,一则怕堵车,二则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在早上拥有一段完整的阅读时间。“我7点过就到单位了,我往往是第一个到单位的人。这时间很安静,干扰少,电话少,能自由自在地看书写文章。等到10点一过,就很多电话找,很多事情要处理了。这时候我早已经读书写作两三个小时了。这是一段非常饱满的读书写作的好光阴。” 郭军写作,喜欢用手写,不习惯用电脑敲。郭军解释说:“面对电脑,我总是思维短路。而且不停敲打电脑的声音,经常还会阻碍我思考的连贯性。所以,我就选择每天用手写,我的手写速度也蛮快的,最快的时候,一天也可写近万字。” 虽然,郭军不喜欢用电脑写文章,但他并不排斥电脑对现代阅读带来的便利,他说:“我们还应该以更开放的心理去面对电脑、手机、PDA对读书的改变,怎么样善用这个网络时代的新媒介。” 不离不弃的诗歌情怀 在郭军出版的作品中,不少都与诗歌有关。比如,《文心与诗魂——郭军评论文集》、《断裂与融合——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出路》,而《青春探戈》、《青春梦》则是他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诗集。 “诗心是我心中的‘北斗’,只要仰望心中的‘北斗’便可随时判定自己的方位,随时出发。”郭军如此评价诗歌在自己心中的地位。郭军说,他自己喜欢文学,是从读诗歌开始的,在读书时参加诗社,工作后也不间断地去各地参加各种诗歌会。尽管他后来的阅读变得广泛,涉及历史、社会科学、书画艺术也比较很多,但诗歌在他心目中依然有着炙热的温度,他说,他自己对诗歌永远都有一种不离不弃的情怀。 郭军说,虽然这些年他很少写诗,但却经常关注诗坛的各种交流和动向,并不间断地积极评论诗歌,去年8月出版的《断裂与融合——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出路》一书,便是郭军近年来关注与研究诗歌现状的新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关于中国当代新诗的洞见和观点。比如,他谈到为什么当代诗歌会与读者日渐疏远,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口语化写作为当代诗歌文本带来了反讽、戏谑、独白、隐喻、引文嵌入等戏剧化手法,这固然使诗歌变得更有活力,被视作近现代诗实验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有代价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诗歌,因为如果新诗的发展与语言建设就只是将汉语变成一个语言工地,“自由”过头,必将使当代诗歌创作陷入窘境。 不妨读一些“无用之书” “现在的文化生态,相对比较浮躁。”郭军说,比如,读书喜欢一窝蜂,有什么书获奖了就赶忙去看,当然也并不是说,获奖的书不值得读,而是因为读的人很多时候没有一种正确的心态,往往只是为了在人人谈论这个热门话题的时候,自己也可以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已,至于书中的内涵,根本就没有真正深入读懂过。“我觉得读书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功利这么世俗,不能只是为了一时的面子工程去读,而应该读些能让自己身心得到启发的书才好,甚至应该常读一些‘无用之书’。” 对于无用之书,郭军如此解释说:“我读书比较广泛,各种书都爱读,但总体是偏向于文化类的书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上所说的无用之书。既然无用,为什么要读呢?我赞同莫言的观点。无用方为大用,并不是教科书、成功学读本、官场厚黑学的书才值得读,因为看似无用的或许是最有用的。我也不赞成什么不读书就成为行尸走肉之类的老话,没有书人也可以活,但你的生命是有缺憾的,因为书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构筑一个人的灵魂,铸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一个人的心灵。读书也许不能帮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它可以帮助人们建构或者重构自尊与自我价值,为生命找到另外一片天空。” 【阅读私生活】 潘小娴:作为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请谈谈,你觉得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怎样?有什么亟待解决的的问题? 郭军: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有关部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而且在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创新上还要花大气力。 潘小娴:你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什么类型的书? 郭军:对于文化类的书籍关注较多,因为文化艺术是我的研究方向。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我们对当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多一些关注和研究。 潘小娴:你现在似乎比较喜欢写人物传记,你平常也经常阅读人物传记么? 郭军:对一些公认的历史人物,我会找到国内外专家写的各种传记版本来细细阅读。虽然我写了好些企业家传记,但从不看别人写的企业家传记,因为这类传记,一则是经典不多,二则我也不想思维受别人的限制,影响我自己的创作。 潘小娴:你现在准备创作的是哪方面的作品? 郭军:手头刚刚完成以中国红木艺术家具行业的领军人物伍炳亮为主人公的长篇传记《大道健行》一书的初稿,并着手写作《中国当代艺术何处去》一书,拟于今年下半年出版——写这部书,是有感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处在十字路口,我在《中国当代艺术何处去》中主要涉及和研究中国艺术面临和碰到的困境,比如,在艺术市场充满迷茫、混乱、浮夸,唯利主义取代艺术判断本身的当下,中国本土艺术和艺术家如何保持自我的品格,坦然走向明天?当代中国艺术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找回中国艺术的主体与自信,逐渐从对传统的割裂、对立逐渐走向认同和沟通?在海纳百川中实现自我探索、重建与完善,在行进中解决当代艺术的结构性问题,中国艺术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价值等等话题。 潘小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人认为,想读书根本没什么时间,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对这种现状,你是怎么看的? 郭军:虽然现在许多读书人也失去了平静看待当下读书环境和种种乱象的平常心,但是阅读所代表的那种中国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其实并未泯灭,它依然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就像欧美社会中社交网络和卡通动漫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待圣诞老人或童话的态度是一样的,它依然深埋在文化传统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人们选择延续这种文化思想方式,那么它就不会轻易消逝。 【书房主人】 郭军,作家,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文心与诗魂——郭军评论文集》、《泉之空间——陈之泉传》、《屈玲妮的周庄世界》、《断裂与融合——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出路》、《郭军文集》二卷、《人生风景线》、、《青春探戈》、《青春梦》、《春来花满枝》、《艰难的起飞》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