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称承议公的由来 秦书耿

 千年不老松 2013-02-08
            尊称承议公的由来  秦书耿 2013.2.8.
现在我们一般称少游公的祖父为承议公,少游公是这样敬称先祖父的.皇祐四(1052)大父承议府君官满受代.然而承议公是职位,还是名讳呢?
古人习惯在人的籍贯,职位,名讳之后加个公字,以示尊敬.对自己的先人,当然不会用籍贯.
少游公在送弟少章公觏登进士第调仁和主簿时赠诗,开头就概述了家世,尤其是对家族弃武就文的过程作了交代.

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逢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藉”.

我只有小学学历,虽好读书,但一直是不求甚解的.望文生义往往要出错.譬如,一开头就因为不了解列戟的典故,望文生义地把为将门列戟,读了破句,错误地理解成,为将门效力了.借助于工具书才使我大体了解这几句的大意是:我们的家族原本定居江南,先世是为将的,门前陈列着剑戟等仪仗.中期的前辈迁居到了淮海,没有做官只是在培植着德行.弃武就文是从先祖父开始的,先父穿起了读书人的衣衫.(<辞海>解释逢掖是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祖父议郎成为名士,我也忝为词客.从熙宁三(1070)年叔父定登叶祖洽榜进士授会稽尉,到元丰八(1085)年少游公本人登焦蹈榜进士第,再到元祐1091)年弟少章先生登马涓榜进士第调仁和主簿,获一门三人蟾宫折桂的殊荣.

于此我隐约觉得承议公的敬称自议郎这个职位而来.会不会是承议郎,有没有承议郎这个职位呢?还是依靠工具书,查得宋朝确有承议郎这个职位.条目的解释是"宋初为正六品下阶文散官,太平兴国初改为承直郎.元丰三年后以承议郎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承议公在淮海先生年谱里的记述有:

皇祐元(1049)年先大父赴官南康

皇祐四(1052)年大父承议府君官满受代.

元丰二(1079)年将如越省大父承议公(当时叔父定为会稽尉,想必祖父年迈,居叔父定任所
)

元丰四(1081)年叔父定自会稽得替入京。先生侍大父承议公还高邮。

元丰五(1082)年大父承议公卒。

承议公的敬称来自其承议郎的职位,由此得到确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