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老都记得《小雪花》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08

到老都记得《小雪花》


  ■曹雷
  谁知道《小雪花》是什么吗?谁记得《小雪花》吗?
  《小雪花》是一部话剧的名字。那是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儿童剧,讲述一个小黑人的故事。60年前看的戏,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想起《小雪花》,是因为在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上海正在新建一座儿童剧场,场址选在世博园区,剧场将有很好的设施,可容一千多孩子看戏等等。
  --终于想到要为孩子们建个像样的剧场啦,真是件让人高兴的好事!
  上海延安路高架建起有多少年了?在高架建起以前,坐落在市中心延安路陕西路口就有一座儿童艺术剧场,那里上演过一部又一部的中外儿童剧:《小白兔》《马兰花》《十二个月》《刘胡兰》《地下少先队》《小足球队》《童心》……那个剧场留着我许多珍贵的回忆,那些戏伴随我成长,以后,又走进我儿子的童年。那些将终身献给孩子们的儿童剧演员,小时候,我是他们的忠实"粉丝",后来成了他们的同行,他们中很多人至今都是我的好朋友。
  有一次,我陪着一位从事木偶戏表演的日本女士去儿童艺术剧场看《刘胡兰》。场子里坐得满满的,都是小学生。当舞台上一个鬼鬼祟祟的家伙悄悄走近刘胡兰家窗外,而屋里的刘胡兰还没发觉时,台下的孩子们都急得叫唤起来:"坏人来啦!坏人来啦!"那位女士开心地看着周围那些纯真的小观众,兴奋不已,一个劲地用相机把孩子们的反应拍下来。
  为什么那时的孩子都熟悉儿童艺术剧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建在市中心,交通方便。从周边的学校到那里看戏,不用坐多远的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买张车票自己都能去。还有一个木偶剧场,在南京西路,也是坐落在市区当中,那里也是孩子们的天堂。
  后来(忘了是哪一年),儿童艺术剧场遭一把火烧光了,儿童剧就此没了自己的专用场地,以后的孩子们也少了这一块属于他们的宝地。再后来,修延安路高架,剧场的影子干脆一点都没有了。差不多是同一时期,木偶剧场也成了商铺,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只有作业、作业或者游戏机。
  从那时到现在,二十来年过去了,上海不止一代的孩子生活中缺失了儿童剧这一内容。多少新建筑竖起来了,但人们已经把这个剧场忘记了。只有儿童艺术剧院的人想方设法在自己的院子里盖起了一座小剧场让孩子们来看戏,起名"马兰花剧场"。虽然面积很小,比较逼仄,但他们尽了力。
  我想起曾于上世纪末去过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不大的城市,两百六十多万人口,可是他们除了专门的儿童剧团、剧院外,所有的演出团体,不论成人剧院、歌舞剧院,每个周末必须有一场给孩子们演出的节目,这是法定的!市内不止一个博物馆、美术馆,常有老师带着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孩子们坐在名画前的地上,听老师讲画的历史和画家的故事……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各种途径在孩子们心中被接受、被吸收,让他们懂得什么叫"美"。让他们长大了,不会去欣赏拙劣的作品,不会去追求低级趣味的生活。
  好了,新的儿童剧场总算要建起来了。但高兴之余,还不免有些担忧:交通会方便吗?有专线公交直达么?还是只能用校车接送?也许只能有私家车的家长才能带孩子去那里看戏?除了这座剧场,市中心或各区还会再建几座供孩子们看戏或看电影的场所吗?毕竟我们是一个人口两千多万、十四岁以下儿童人口两百来万的超级大城市啊!这两百多万孩子每人一年看一次戏,也得一千座位的剧场演两千五百场才行,一个剧场怎么够呢?
  但愿现在的孩子长大了,也能回忆起他们的《小雪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