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阳简介

 百宝书屋2011 2013-02-08

读城记之-----信阳简介

  

  城里

  信阳是一个不大的城市,没有古都名邑般风流沧桑,也缺乏通商开埠后的繁华,信阳城更是一个不大的地方,但这座山水相依,豫风楚韵的小城逐渐值得让人重新欣赏与品味,正如信阳毛尖一样使人回味甘甜,历久弥新。西周时期,信阳为申伯的封邑之地,秦时属南阳郡义阳乡,汉为江夏郡,曹魏置义阳郡,设在安昌城,在今平桥区平昌关镇附近,因位于淮南北岸天目山,凤凰山南部,按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原则所以称为义阳。北宋时期因避太宗赵光义之讳改称信阳,到如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读懂一个城市的关键就是读懂他的地名,随着信阳市城区规模的扩大,新的规划的调整,原有的老地名老街道依然保存下来,虽然有些已经成为人们模糊地记忆,但是那些颇有风韵的名称依然记忆在人们的脑海中。像澄清坊,段家井,十字口,樱桃园,五举牌坊等早已因为战乱年久的创伤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黉学街,福寿街,庆丰街等或更名,或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义阳山,虎头山等虽然在城内因某种原因消失,但是地名却已然保留下来,今东方红大道和中山北路的邮局还分别以这两个地名作为支局名称,至今可以看出古代曾为高台土丘的痕迹,睡仙桥为张果老养鸭变鹅的神话传说,袁家楼见证了袁家王朝的兴衰,毛铺老街诉说了豫南古民居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罗山的婆娘,信阳的城墙,息县的牌坊”,在这个顺口溜中的信阳三宝,罗山的婆娘现在自然还是那么美丽,唯有牌坊和城墙成为了湮灭的记忆。近现代著名作家白桦先生在他的儿时回忆录中写到:“古代信阳城墙坚固高大,在我始终以为地处中原的故乡小城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城。城墙很高。还有五座威武的城门,东南西北门之外,再加一座小南门,每一座城门我都攀登过,我经常在城门上看城外的山峦、城外的田垄。”( 《平桥经典?序》 )。

  一座城市一道街,有时候地名和街道也是互相依存的,旧时人们的模糊地理观念和封闭的生存环境最能体现出这一点,往往拥有本土特色的就是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充满着韵味的古地名。方言能反应地域文化的特色,而地名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的成因不外乎地形地貌、居住环境和身份标志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地名的考察就可以大体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性。

  信阳市区的南关、西关等古代则是城墙的四围,至今西关还有老城墙的遗迹,建设路与胜利南路人们俗称的小南门其实则是古代城墙的南门,真正的小南门在今申桥附近。据民国?陈善同的《重修信阳县志卷五 ? 建设志一 ? 城池》记载:“南门名镇远,后易曰郢门,西门曰望坚,后易为浉门....。.”浉门去郢门稍远增一小南门,向封以土。万历二十二年,副使王任,知州朱家法询谋于众而启之,以便樵汲,颜门楼曰“群山拱秀”,据老人们回忆这四个字在五十年代未拆城墙的时候还能看见。这样看来当时增开小南门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到河对岸砍柴,以及渡河的人出行,也说明当时河对岸三里店的繁华。

  特别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字地名更是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如二道牌,三里店,四里棚,五里店,六里棚,七里棚,九店,八里岔,十三里桥,十八里庙,二十里河等都代表当时距离当时州府或县城中心的距离标注。有些地名是本地人长期磨合约定俗成而定,外地人往往是一头雾水,如楚王城(今南京路大转盘附近)、金三角等。前者是原县级信阳市所搞的一个开发区,为了彰显文化故而命名楚王城。其实真正的楚王城在今平桥区长台关乡的城阳城文物管理区境内,是中国现存的6坐楚王城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战国末年城阳城曾经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故为楚王城。

  信阳有些地区不少地方有叫“××营”、“××楼”的,多是古兵营的沿袭称谓,如马营、杨楼等,清代时候今天小南门附近有个闽营村据说旧时当年明代末年投降清廷的闽籍官兵的后代。“自成陷北京,淮西将军潘宝,潘天策均系福建漳州马蓬口人,率师北上行至信阳,明社遂墟...... 清遂招抚其重,授予该处田土,征收赋税,因为福建人,别其名为闽营村,偕来之官军尚有吴曾林徐四姓。” ( 民国?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六建设?建设志二》)。

  带有铺字的古代则多为驿站,《辞源》中对于“铺”的第七个解释是:“宋代称邮迅驿站为铺。元代其制更加严密,“州县凡十里一铺, 大事遣使驰驿,小事文书由铺吏传送,明清因之。”如今天的中山铺等地即其遗迹。地名还是不同文化时代的叠加,翻开地图,从明清时期的宣化街,到民国初期的大同路,民权路、民主路再到解放后的解放路,东方红大道,人民路,团结路,合群路和改革开放后的迎宾大道,新科大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延续。

  城外

  信阳左扼两淮,右控江汉,南襟楚越,北屏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江淮河汉的重要战略要地,境内水域众多,河岔纵横,山野密布,资源丰富,人口流动大,所以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南北文化过渡的痕迹。总体说信阳地名的命名方式整体更接近南方。带塆、港、冲、围孜(圩子)、口、关、咀、并等的比较多。 

  河湖周围一般叫做堰、凼、凹、桥等。山区带有寨、营的较多。岭、冲、顶、尖、沟、石、洞、河、潭、坳、窝等大多分布于信阳市东南的商城县、新县,所有这些都是豫南特殊的丘陵山地地形环境和人文因素所決定的。信阳淮河以北因为地跨平原则称呼岗、店、庄、集的比较多,从地名命名的不同这点就足以反映了南北过渡线上的重要差别。信阳的长台关、平昌关古代均为军事重要堡垒,翻开历史那触目惊心的争斗,血流成河的残喘之声时时回响在这片古战场上,历史虽然早已泯灭,但却在地名中留下永久的烙印。

  至于那些反映民间逸事、风物传说、历史典故的带有物名特性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了,如子路镇、司马井、六尺巷则分别反映了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胡煦宽让仁厚给邻里让地等历史典故。

  申伯台则揭示了周宣王之王舅申伯“揉此万邦,闻于四国”(《诗经·大雅·崧高》)的雄才大略和“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同上诗)教化蛮夷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信阳人怀念申伯治民和信阳简称申的来源。太子城则反映了周幽王“嬖褒姒,废申后,逐太子宜臼。宜臼奔申。申侯与犬戎既杀幽王”(《尚书正义》卷二十)这段残酷的西周末年争权夺利史实。

  信阳历史悠久,西周至春秋时期,信阳境内分封有申、息、弦、黄、江、蒋、蓼等侯国,虽大多已经灰飞烟灭,但却能从今天的地名中或许能寻找些蛛丝马迹。如申国就是在今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附近,因此信阳简称申城。大到申伯台村小到一条申碑路都是信阳古为申国的重要体现。这正和《汉书·地理志》“申之疆域,在冥厄之北,淮水之南东接弦、黄、江,西连蓼、吕。”的说法惊人吻合。息国就在今息县,弦国在今光山县,现在光山还有弦山街道,光山也被称为弦城。与《通典》:”光州今理定城县。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的记载大致相同。

  后续

  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不管是小小的街道抑或是幽曲的胡同都是一道魅力的光环。京汉街伴随着信阳百年铁路历史的光耀,四一路记录了信阳60年前4·1解放的历程,随着信阳城市建设的扩张和城市文化的提升,一些本有含义的地名、街名将逐渐消失。大别长淮,豫风楚韵是这个魅力申城的真实写照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去挖掘,去探讨。

                                                      新浪小编:仝艳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