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罪犯

 Triumph 2013-02-08

2012年新奥尔良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弗里克发表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名叫杰弗瑞·贝雷的9岁男孩把一个学步年龄的小孩推进了游泳池的深水区。当那个小男孩在水中挣扎逐渐沉入水底的时候,贝雷拉过一把椅子在一边观看。之后接受警察询问时,贝雷解释说,他好奇想看看人是怎么淹死的。被拘捕之后,他似乎没为要进监狱而感到烦恼,而是很高兴自己成了注意的焦点。”

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分会Kathleen Merikangas博士的估计,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青少年至少患有一种精神疾病,而这其中就包括相当数量的人格障碍。而伦敦大学的研究显示在英国具有极端冷酷无情人格的问题儿童比例可能达到1%。全球范围看,这个比例也不会有太大出入。而具有这样人格的儿童,有很高的风险作出伤害性的暴力行为。

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遗传因素和某些脑部病变会令儿童产生“暴力倾向”

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延伸出了不少相关文艺作品。

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延伸出了不少相关文艺作品。

2005年的权威期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上刊登了一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七岁儿童的重要基因风险的证据》。文章就明确了某些心理特点会遗传,而这些特点会在儿童阶段就产生影响。德国不莱梅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杰哈德·罗斯也发现了大脑额叶的病变和犯罪相关,这部分出现病变的人66%会犯重罪。而这种病变,甚至可以在5岁左右儿童身上就可体现。

还有研究指出,一个名为“MAOA-L”的基因和犯罪行为有关,它会在大脑中分泌中一种促使暴力行为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基因在遗传给下一代的时候,其影响可能会更强。参与研究的犯罪学家凯文·比尔沃(Kevin Beaver)说:“如果亲生父母有过犯罪经历,他们的孩子即便在被领养后,也很有可能也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这种基因和暴力的相关性如此之强,根据《自然》杂志的消息,在2009年的一个杀人案件中意大利法庭第一次接受基因测序证据,犯人因具有“MAOA-L”基因而被减刑。2011年8月,意大利法庭再次接受了大脑扫描和基因测序的证据,减低了对杀人犯的刑罚。

可以这样总结,在学术领域,遗传和某些脑部病变会造成某些孩子有更高的“犯罪风险”和更具“暴力倾向”已经成共识。现阶段分歧仅集中在这些遗传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和程度究竟有多大。

德国科学家发现人脑“罪恶斑” 天生犯罪说添新证据

通过对罪犯的大脑进行X光扫描,德国不莱梅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杰哈德·罗斯发现,罪犯大脑的前方均有一块黑色的斑块。他称之为“罪恶斑”。

本报讯 犯罪是一种病吗?至少德国神经病学家杰哈德·罗斯认为是的。

手术摘除可恢复正常

“当你对惯犯的大脑进行扫描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们大脑的前下方总是有严重的缺陷。”罗斯告诉《每日邮报》,“由此证明,一个人犯罪,往往是因为他大脑的那块区域出现了肿瘤或者受到了损伤。只要通过外科手术摘除肿瘤,他又完全可以恢复正常……那块地方正是罪恶的渊薮。”

单胺氧化酶基因起作用

持此观点的绝不止罗斯教授一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肯特·基尔曾对威斯康星州和新墨西哥州监狱的约2000名罪犯做过大脑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他们的大脑扫描图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如果你举止怪异,你肯定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脑。”2012年基尔参加杜克大学的一个学术会议时说。

基尔发现,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对人的暴力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他说,如果一个人具有单胺氧化酶基因,同时又来自压抑的环境,他采取暴力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单胺氧化酶基因对人类大脑某些部分灰白质密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大脑灰白质又是导致人类精神变态的决定因素。

出现病变者66%犯重罪

罗斯对基尔的观点深表赞同:“当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发现他的大脑前下方开始出现病变,那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有66%的可能成为重罪犯。”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精神变态,比如孤独症,是典型的神经病前兆——一个人5岁的时候就可以检查出来。”《纽约时报》2012年5月曾报道说,“因为诊断结果很客观,不会随人的情感改变而改变,所以被绝大多数研究者用作鉴别'初期精神病患者’的主要手段。”

不过,罗斯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罗斯告诉《每日邮报》,“大脑有时可以抵消暴力倾向,只不过现在还不清楚该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把抑郁症理解为“心理问题”。

科学研究早已证实这种理解的误区。国外一本医学杂志曾刊登抑郁症患者脑脊液标本分析,研究者对几十位抑郁症患者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来测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结果发现,患者组发病期间,这三种神经递质均低于常人。现代抗抑郁药(SSRI类和SNRI类)便是以刺激患者脑部生产这三种物质为方向研制出来的。从科学角度看,心理治疗可应用于轻度患者和康复期患者;但急性期患者和中重度患者,必须依靠药物治疗。

并非所有被正确诊断的患者,都会坚持专业治疗。由于抗抑郁药起效慢,平均起效期二至四周,且副作用大,在起效前甚至会加重自杀倾向——这是患者抗拒服用抗抑郁药的一大因素。

一些难治型抑郁症患者,很难一开始就能找到对症的药物。在足量足疗程试用某类药无效后,还得再换另一类药。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他们才能试出可起效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