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解码》读书笔记

 以字为马 2019-10-02

本书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描述人格差异中,先介绍了大五人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通过大五人格的极端表现「问题型人格」来加深对大五人格理论的理解。最后,学以致用,提出基本的应用模型,既可以用于了解自身人格,也可以用于推测他人人格。

1、大五人格的产生过程

  1. 寻找人格词汇, 总共收集到 17953 个。

  2. 剔除带有评价性的、暂时性的、模糊性的的词汇,经过这一步,剩下4500个。

  3. 进一步精简到 1000 个,为了对这 1000 个词汇进行归类,利用了人类大脑的「归类」倾向。基本方法是这样的:让人们对词汇进行评分 1-7分,选择什么数字并不关键,但是某些词的评分可能存在关联:例如,对外向评分为5的人,对大胆、精力充沛等也会作出类似的评分,说明这两个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在我们的头脑中被归为一类的。

  4. 借助电脑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每个词与其他词的关联程度,最终,分为五大维度,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大五人格(Big Five)。

2、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特质:

  • 外向性(E - extraversion)

  • 宜人性(A - agreeableness)

  • 责任心(C - conscientiousness)

  • 神经质(N - neuroticism)

  • 开放性(O - openness)

大五人格及代表性词汇


高分低分
外向性 vs 内向性外向、大胆、善谈、精力充沛、自信退缩、胆小、沉默、保守、害羞
宜人性 vs 敌对性热情、和气、合作精神、信任、大方冷淡、不和善、不合作、猜忌、吝啬
责任心 vs 随意性可靠、实际、勤奋、井井有条、细心不可靠、不切实际、懒惰、缺乏条理、粗心大意
神经质 vs 情绪稳定性紧张、不稳定、不满足、易怒、不安放松的、稳定的、满足的、镇静的、安全
开放性 vs 封闭性富有想象力的、好奇心的、爱思考考的、有创造力的、事故老练的缺乏想象力的、缺乏好奇心的、不善思考的、缺乏创造力的、不懂世故的

3、大五人格的简单应用

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三个维度主要和人和人的互动的方式有关,而责任心与开放性则更为一般。

  • 外向性是主动与他人交往一种倾向。

  • 宜人性是一种利他、合作、善良的倾向。

  • 责任心是控制冲动、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的一种倾向。

  • 神经质是一种具有负面情感的倾向,尤其是应对知觉到的社会危险方面。

  • 开放性是具有想象力、喜欢新奇和变化的一种倾向。

通过大五人格来认识他人,有助于将自己对他人的直觉性评价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能更为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不同,且方便做全面的比较。

4、大五人格 2.0

进一步采用短句「我喜欢和很多人在一起聚会」来取代单个词汇「爱交际」,这样可以消除词汇的歧义,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问卷,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个人的「大五人格」的不同层面。

eg.

  • 热心/友谊 - 容易交朋友

  • 外交际 - 喜欢与其他人为伴

  • 脆弱 - 因压力而失去平衡

在任何特质上,都要特别关注那些明显高于或者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层面,也就是特别关注差异部分。

5、有问题的人格类型

十大问题型人格:并非清晰的界定,而具有程度上的差别

人格类型描述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反社会型不尊重他人且侵犯他人权益
低-诡计多端、利用他人


回避型社交回避、自卑、对负面评价高度敏感


高-不安、易受影响
边缘型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及情绪都不稳定,非常易冲动
低-不信赖、不遵守承诺低-不深思熟虑高-所有层面
强迫型过分追求条理、完美主义、控制感,最为普遍

高-焦虑、脆弱
依赖型过度需要被照顾,顺从和依附
高-取悦、依赖
高-不安、脆弱
表演型过分寻求情感和关注高(性)高(信任)低(不擅自我约束以及深思熟虑)高(冲动性)高(浪漫的幻想与情感)
自恋型夸夸其谈,需要他人赞赏,缺乏同理心
低-自负


妄想型不信任、怀疑,恶意曲解他人目的
低-多疑


分裂样型远离任何社交关系,情绪表达受限



分裂型对亲密关系感到非常不舒服,认知或观念扭曲,行为乖张低 - 讨厌他人
高 - 人前焦虑高 - 对外界世界独特看法

eg. 强迫型人格

  • 过分关注细节、规则、条理、秩序、组织或计划,以至于忽视了活动最主要的部分

  • 过分有责任感,过于挑剔,在涉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问题上不够灵活变通

  • 不愿分配任务给他人,或与他人合作,除非他人与自己的做事风格一模一样

  • 适应不良的责任心 - 似乎于高神经质有关,尤其是高焦虑和脆弱。很少能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乐趣。相反,他们的动机是竭力避免失误。

6、对自我、他人的看法

人们对自我的看法,以及对他人的看法,都可以对应到「问题型人格」上面:


类型自我他人
我是独特的自恋型有特权的低等的

表演型有魅力的可引诱的

反社会型不受约束的容易手臂的
我是正确的强迫型有能力胜任的懒惰的

妄想型正义的心怀恶意的
我是脆弱的回避型不受欢迎的侮辱的

依赖型需要人帮助的支持的

边缘型不稳定的不一致的
我是孤独的分裂样型自立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代价的

分裂型神奇的不值得信赖的

7、大五人格模型应用

  1. 某某可能属于十大类型的自恋型

  2. 他是否低宜人性?

  3. 他是否高责任心?

  4. 模型得到验证

  5. 对其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

第二部分的结构很清晰,从两方面来对人格差异进行探讨:

  • 基因层面

  • 个性化层面 - 大脑的自我构建

1、基因层面

1.1 生物学层面的自然选择

实例一:

人类不断从狗的诸多变异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变异,不断累加,产生了不同品种,例如大型赛犬和西班牙猎狗的祖先是一样的;

实例二:

SLC24A5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沉淀,通俗的说就是控制人肤色的变化:

  • 非洲本土人产生很多此类基因,黑皮肤能够阻挡有害紫外线。

  • 而阳光缺少的地区,白色皮肤才能让更多阳光穿透,从而制造出维他命D,所以不能激活这种基因的变异产生了。

这一变异经由偶然的 DNA 变异和基于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而发生的自然选择。

1.2 自然选择能否从生物学扩充到心理学?

自然选择能否从生物学扩充到心理学?

虽然达尔文认同该观点,不过出于某些宗教性的原因,没有进行研究。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来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

与 20 对基因相似度为 50% 的异乱双生子相比,30 对同卵双生子在行为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相似性。

高尔顿缺少测量相似性的模型,研究者们在高尔顿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五人格模型测量人格差异:对数百双生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异乱双生子在外向性的得分为 0.23,而同卵双生子则为 0.48。两倍的差距与基因的差距完全吻合。

这种相似度是否因为双生子的抚养方式一致导致?托马斯布沙尔追踪了 100多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得出了一样的结论,从而排除了该项原因。也就是说,相似度与基因有关,与抚养方式没有多大关系。

1.3 从基因层面进行解释

基因解释差异

  • 基因的组合 - 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 基因的变异 - 解释生物的差异性(只能部分解释)

当然,基因的影响不是单一的,例如对身高产生影响的基因就有几百个,这些基因大概有 80% 能够得到良好的遗传。

基因变异的逐代累加:

经过30代的繁殖,无畏组老鼠的开放程度一年比一年递增,焦虑组的成员依旧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进行探索,控制组则保持了中等程度的探索水平。

也就是说,随着每一代选择的相关基因的变异程度增加,其引起的行为效应也在持续递增。

如何证明基因能够影响性格?

  • 方法一:对基因进行解码(难度太大,进展缓慢)

  • 方法二:倒过来,先找出对人类性格影响的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等),然后对控制和产生这些神经递质的基因进行重点研究

找出两个变异的 SERT 基因,一个具有很长的启动因子,另一个启动因子则短。SERT 基因能够制造某种运输 5-羟色胺 的蛋白质,而 5-羟色胺 则与神经质关联密切。结果发现长启动因子人群在神经质上的平均得分要低些。同样,拥有不同 DRD4 变异的各组人在容易受到多巴胺影响的特质,例如追求新奇性和冲动型的平均得分也不一样。

1.4 多样性的深层根源

环境的交替变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eg.

  1. 高宜人性人群

  2. 少数的反社会人会因为偷窃资源和具有适应性,产生更多后代 ,后代也继承了低宜人性

  3. 反社会人群增多,高宜人性人群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联合起来,使得形势逆转

  4. 多次博弈,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可能出现大部分的高宜人性人群以及小部分的很有技巧的反社会的人。

2、个人化的大脑

2.1 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看法

  • 人格差异由养育和经历导致。

  • 该理论忽视了基因大脑

大脑的自我构建

基因与环境不断进行互动, 这是建立在一定图式基础上的持续性重塑,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真正个性化的大脑,指引我们的余生。

胎儿发育前期,下丘脑中的一组神经元很快就会死亡,而男性的睾酮会拯救这些即将凋零的神经元。有的人睾酮作用的时候胎儿已经发育到了晚期,大脑就会朝女性化发展。

2.2 大脑的重塑过程

基本过程

  1. 1000 亿个神经细胞在出生前已经形成

  2. 选择性的对化学信号做出反应

  3. 游移到指定地方

  4. 到达目的地,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连接,形成神经回路

  5. 有用的突触不断加强,无用的突触被抛弃,有用的神经元不断成长分支,无用的不断凋零

  6. 髓鞘包裹轴突,调节回路,加快传导。

这个过程说明了:重塑是非常困难的。

关键期的存在

关键期内,大脑对环境信息保持开放,持续性的塑造回路,回路形成,大脑对信息封闭。

雄性鸣鸟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与雄性成年鸟进行互动,得到教导,形成自己的歌声。错过这个时期,小鸟永远不会向成年鸟那样唱歌。

同理,人类在持续十多年的的关键期发展出了自己的口音,后来即使移民也很难消除自己的口音。

2.3 连续性与变化性

儿童早期的行为模式与成熟后的人格之间的关系如何?

只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一致性:有的个体保持了连续性,有的个体则表现出了变化性。

1、基因的差异会受到儿童期环境的影响

研究儿童受虐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MAOA 基因:

  • 产生单胺氧化酶-A

  • 可降低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 MAOA 基因刚好位于X染色体上,男孩只有一条X染色体,方便研究。

结论:没有受过虐待的男孩,不管其 MAOA 变异的高低,他们的反社会行为都少。但是那些受虐过的儿童中,MONA 基因变异程度低的就更有可能反社会。 后来,对女性的 MAOA 基因进行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环境对影响人行为的特定基因表达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研究方法:交换抚养

为了弄清是『抚养方式』起作用还是『基因』在起作用,将老鼠进行交换抚养:

  • 舔式教育的鼠妈妈 与 不经常舔孩子的鼠妈妈 分别抚养对方的孩子

  • 结果指向了抚养在起作用:舔式教育依旧培养出了抗压力的鼠宝宝。

基因层面的研究:舔式教育影响了基因的表达(epi-genetic change),而且能够对其产生持久影响

3. 总结:

  1. 大脑发育关键期:孕期和儿童期

  2. 青春期:再塑造,为基因变异展现提供了机会 → 遗传力不断增加

  3. 25岁左右:大脑结构基本稳定,尽管有些髓鞘在随后十年还有可能继续发育

  4. 40岁之后大脑通常只发现了磨损的迹象,而不再是发展性的重塑。

  5. 不过,这也许是因为成年人的社交环境逐渐变得一致所致。但是这时候大脑还可以对突触结构和功能进行微观调整从而不断学习和储存新信息。

1、好的品格

从大五人格角度看待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的道德养成:Never but Better

  • 自己的缺点比想象的多得多

  • 很满意看到缺点消失

  • 虽然我从未达到我所期望的完美,且离标准还很远,但是我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个更优秀更幸福的人。如果我不努力去做,就不会到达如此境界

区分品格与人格:

  • 人格 = 品格的去价值化

大五人格所采用的描述性词汇并不评价人的好坏,而是从适应性的角度去考虑。如果要从道德(功能性)的角度去考虑,一切适应性不良的人格就可能被当作是道德缺陷。

人类非常看重『道德』,涉及到对他人的直觉性评价,都往往与注重品格有关,且与情绪反应相关。

道德对人为何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如何形成的

  • 道德本能 - 道德基因的变异推动自然选择,这是道德形成的原材料。如达尔文的观点所说,人类已经进化出了一套固有的心里机制,它为我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

  • 文化 - 为道德提供了关键的细节。群体的愿望和判断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各种文化所推崇的特定美德是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的。例如,美国人推崇「自主道德」,而印度的一些传统家庭则推崇「神性道德」。

对富兰克林的再评价

富兰克林的道德养成,似乎都是与「自主道德」有关,有的人认为他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 节制:高分

  • 勇气:高分

  • 正义:超高分

  • 人道:中等分数,「他和别人的友情,更多的是和气,而不是亲密」,「他和妻子的关系,是一种实用的关系」,也就是说,富兰克林不擅长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

  • 智慧:顶级

实际上,富兰克林的「高超越性」不为人所知,大家关注的只是他的「实用主义」,却忽略了他对高尚事业的贡献,比如宗教宽容,以及促进帮助我们找到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物理科学的发展。

他致力于自我提升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发展,而是表达了一种崇高理想,即所有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他选择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这种超越的情感,而非用华丽的辞藻。

2、同一性

我们通过特质、类型以及美德来对一个人进行「拼凑」,但是这样还不是完整的,还需要关注这个人的「故事」。

「编故事」是大脑的一个基本功能。通过编故事这一能力,我们不断进行「同一性」的构建,所谓的同一性,指的是「你构建的关于你是谁的个人神话」:

  1. 青春期所面临的将目标兴趣与社会机遇和期望协调起来的挑战,引导着我们构建最初的同一性;

  2. 仍然有些人在这一过程中无法知道自己是谁,不断进行内心的挣扎,这种现象称之为「同一性危机」。

两个例子:

  • 奥普拉

  • 乔布斯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与生俱来的、反映一组特质和才能的基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可能发挥影响力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偶然事件、机遇以及各种遭遇。这些因素被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我们应对世界的典型方式。

但是,这些故事有哪些是真实的?随着我们形成同一性,一些重要的记忆被无以至地修改,以便与我们的内在自我形象保持一致。过去被重新塑造,以便形成一个更为一致的故事。

当人到中年时,这些人生准则会变得趋于一致。个人神话甚至可以被精炼成几个简单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还有他人: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3、一副整合的画面

1、记住我们共同的人性和人格发展的共同方式

2、形成一个大五人格的轮廓,并注意那些明显的特点

  1. 对一个人形成初步印象,这个印象是粗略的,是基于观察的平均数,而不是考虑不同情景

  2. 特别要关注这个人的典型行为。

  3. 从外向性开始,然后一次考量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

  4. 关注这个人的突出特质。例如外向性非常高。

3、寻找潜在的问题类型

利用四种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特点与『十大』问题人格类型相比较。

4、运用普世标准和文化标准进行道德评价

  • 克制自己的本能反映,对个人品格的长处和不足进行系统评价。

  • 先考虑这个人在自我指向性、合作性和自我超越性三方面的情况,再考虑这个人在节制、勇气、人到、正义、智慧和超越性六个核心价值方面的表现,以此形成对他的全面了解。

5、聆听一个人的故事,并将此与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 思考一个人的故事,就好像打开了细节的闸门一样,这些细节在特质、类型和美德等相对抽象的调查中会被忽略掉。

  • 尝试去理解所有其他因素对一个人同一性的影响

6、整合你发现的所有信息

7、这个人会改变吗?

  • 大五人格特质在成年早起稳定下来,到中年时会更为稳定。

  • 在开放的文化情境中,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

  • 重大的生活境遇会影响到个人故事以及同一性,例如婚姻、孩子出生、获得重要的工作灯

作者 Zen, 程序员,来自作者公众号  每周一本书 week4bo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