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价值投资不易为多数人接受

 江苏常熟老李 2013-02-09

为什么价值投资不易为多数人接受

 (2008-09-01 04:39:27)

   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34年发表划时代的巨著《证券分析》,奠定了价值投资科学地位以来,经他的最出色的学生沃伦·巴菲特发扬光大,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价值投资这个词语在投资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如此,但是当我们观察周围许多人的交易时,却鲜见他们运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和策略。对此巴菲特也深感不解,只是把这种现象归之于“人性”使然。本文试图从以下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首先,价值投资理论是一种极具革命性的理论,它直接反对几乎所有技术分析的传统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彻底反动。许多人从股票交易的第一天时起就被灌输技术理论思想的教育,一打开交易软件便看到K线图及各种指标, 因此他们认定技术分析中的各种指标及图形可以解决交易中的所有难题,一旦交易失败就马上归咎于市场,从不深思技术理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格雷厄姆-多德学派理论则认为,由于价值投资买入的是企业,并非仅仅股票,所以他们就势必寻找最优秀的企业,以最大的折扣买入,然后长期持有。这对于技术分析认为要赚钱必须靠交易,交易必须看指标是不可理喻的,如同伽利略时代的哥白尼学说一样,在世人眼中是荒谬的“异端”。

    其次,由于价值投资在实践中不追求短期效益,专注于长期表现,也由此带来了新的问题,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长期”?“长期”我们都死了。因为“长期”我们都会死,所以必须赶在在短期内追求最大效益,而要在短期内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依赖于技术指标。这些人短期内如果获得巨大成功,价值投资将立即成为被否定的对象。而一旦他们投机失败,价值投资则将被彻底扬弃。因此真正的价值投资需要巨大的、超乎想像的忍受力,它远远超过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的吸引力和想象力,这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做到的。

    再次,券商、机构及有关媒体需要技术分析,因为他们需要所有买卖股票的人频繁交易,从中赚取高额的费用。因此当我们打开电视、电脑、报刊杂志,铺天盖地都是技术分析的宣传,这种舆论导向使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只有技术分析才是最正确的、最有效的。而价值投资由于自身的理论使然,专注于企业的深入研究,他们决不会参与这种“热火朝天”的生活,所以他们往往是最寂寞的、最孤独的一群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多数人往往不喜欢这种“死水一潭”的寂寞孤独,那么“热火朝天”便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从这一点上看,价值投资也不易为他们所接受。

    第四,不少人肤浅地理解价值投资,致使伪价值投资充斥市场,把价值投资解读为买了就不卖,以为长期持有股票赚了钱就是巴菲特的信徒,而且用股票投资获得暴利的故事来证明自己是“巴菲特”,从而招致谢国忠、金岩石等人的猛烈轰击。不幸的是他们又把这些伪价值投资当成“真”价值投资,认为价值投资不过尔尔,以此证明中国没有“巴菲特”。既然没有“巴菲特”,那来的“价值投资”?于是价值投资被彻底庸俗化,从而沦为笑柄,于是只要一谈论价值投资就让人汗颜。

    最后,许多大学商学院不愿讲授价值投资理论,一方面可能是价值投资理论太“简单”、太“明了”,以至于教授们不愿意讲,另一方面,如果讲授价值投资理论可能就意味着要重修全部的教科书,不仅是经济学的,而且还包括投资学、证券学教科书;如果接受了价值投资理论,就可能意味必须忘掉过去七十年中的全部知识并且一切从头开始。这些商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了有效市场理论、技术分析理论毕业之后,往往占据了券商、机构、基金的重要位置,他们主导股票市场,使得技术分析始终如日中天。

    在科学史上,对新理论的提出者往往怀有偏见的指责或冷落,试图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幸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幸运的是,巴菲特以其自身的辉煌成就避开了“不幸”。早先许多人将巴菲特及其格雷厄姆-多德学派的成功归之于运气,但自从巴菲特在1984年发表那次著名的演讲后,运气之说便寂然了。虽然如今巴菲特已被“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依然“很少有人追随”。表面上看,如今的巴菲特只要发表片言只语,全世界的投资界、金融界似乎都在“用心倾听”,生怕漏掉其中的一词一句。但实际上他们当中许多人并非意在学习巴菲特,也并非意在学习价值投资,而是在寻求更大投机的机会,把“巴菲特”当成了炒作的题材,“人性”就是这样的使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0adsb.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