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参加沃伦·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人数直线上升, 2006年是2.4万人,2007年是2.7万人,今年则达到3.1万人的奇观。而在1981年参加的人数仅15人,1986年400人,1996年6000人。不少人为了能来参加大会而买进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还有相当一部分则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持有伯克希尔股票。这么多人如潮水般涌入公司所在地美国中西部小城奥马哈仅仅是为了参加一个股东大会更是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魔力驱动他们越过万水千山,不辞劳苦、不远万里,年复一年来到这里,聆听两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已经重复了无数遍而且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的投资道理?
对奥马哈人来说,每年中周末三天的盛会真像一个充满欢庆热闹气氛的节日。进出奥马哈的机票涨价,奥马哈的每个酒店人满为患,股东大会的门票被爆炒。当地的饭馆、商店、出租车司机兴奋地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对他们来说,股东大会前后那三天是不折不扣的黄金周末。不计其数的商品货物在这里集中展示,向股东大甩卖。股东们蜂拥到伯克希尔旗下的Bosheims珠宝店和家具店采购,直到深夜依然不散,客流量多则近三万,少也有一万三四千人次。其他商品,从糖果到纪念邮票,从书籍到汽车保险,也掀起销售热潮。巴菲特最钟爱的Gorat牛排店,摩肩接踵、预约都难。一个只有40多万人的小城奥马哈,现在要接待三万多人,确实勉为其难,所以不少人只好驱车近百公里,另觅住处。
每次巴菲特和芒格都会用五、六个小时,回答了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他们对几十年来价值投资哲学的再次确认。不但在场的与会者用心倾听,全球的投资界、财经媒体也在用心倾听。他们擅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话题,诚实幽默,思路清晰,会场中笑声与掌声迭起,“和谐”在这里得到的充分体现,这是一场智者精神的盛宴。根本不是某些公司股东大会针锋相对,骂声与吵闹声此起彼伏的那种情形。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通过巴菲特的示范效应,通过它驱使的巨额资产与资金,股东会对外散发着很强的热力与影响力,以至于不知不觉中竟担负着传载美国资本文化与基因的教育功能,成为美国资本土壤里一块丰沃的园地。”
为什么3.1万人会从世界各地赶来聆听他们两个重复简单而一致的讲话?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或许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巴菲特自己是引用伯克希尔公司所有人商业原则15条里的第一条进行解释:他和芒格从来都把股东看作把钱交给他们代管的生意伙伴,股东们来这里是因为“他们想感觉与查理和我是一个团队”。但是这条解释已经被巴菲特重复多次,这只能说明巴菲特的谦虚和理性。全球的投资者能够仰慕而来,绝对不仅仅因为他的财富,也不仅仅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人格魅力、投资理念和对待财富的态度。
其一,与巴菲特的人格魅力有关。许多人发现巴菲特诚实得不可思议,而这是一个CEO首要必备的但又是最难坚持的。其实以一种高的道德标准进行经营,同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巴菲特对股东的真诚,甚至比他创造的财富和声名更甚,更让股东们愿意无条件地追随,买进这样公司的股票有什么不让人更放心。
其二,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关。一个人能把一种非常简单的投资方法坚持50年,重复50年,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而不从被其他现象所诱惑,确实世所罕见。巴菲特宁可放弃赚取回报率较高的99%的机会,甚至99.9%的机会,也要确保1%的投资安全。正因为巴菲特具备这种高度警觉的风险意识才使伯克希尔在每次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都能安然渡过。
其三,与巴菲特对待财富的态度有关。巴菲特现在住的还是50年前花将近3万多美元买的房子,每年坚持只拿10万美元的薪水,过的是普通简单的生活,有时自己开车上班,并没有像大部分富豪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不久前他捐出了370亿美元给比尔·盖茨基金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捐赠,令全世界为之感动。想想看,如果我们拥有五千万或一个亿,我们会过什么生活。
自从有了股票交易市场以来,只有价值投资策略能够在长达42年中持续战胜市场,是独一无二的;沃伦·巴菲特只通过收购、兼并买入股权就奠定了世界首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把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看作一个国家,那么“伯克希尔王国”的GDP排名则在五、六十名,也是独一无二的。有非同寻常的开端,必有非同寻常的过程,更有非同寻常的结果,那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人数之多,独一无二也就不奇怪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09e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