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是由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其特征为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当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可由骨髓造血功能代偿而无贫血时,称溶血性疾病。据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 藏医病因 ]
一、内在因素
1、先天因素:先天不足缘于母体不健。孕育期间脏腑虚弱,遗传下代,以致儿童时期精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培根失调,运化失词,水谷精微物质缺乏,正血生化无源,赤巴运化无力,阻滞肝胆,胆汁失疏,形成血虚发黄;肝血亏损,肝失疏泄,胆液外溢,引发黄疸。
2、疾病因素:大病久病,损伤脏腑,培根亏虚,分纳无常,淫邪内生,阻滞隆元,郁积肝胆,赤巴不利,胆液失疏,溢出肌肤;或精血不足,肝精不能转化为正,病人导致三因失调,最终形成虚黄。
二、外在因素
1、外感因素: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外邪入侵,集聚成毒,毒入脏腑,败坏精血,引发高热、发黄;或外邪损伤五脏,赤巴亏虚,肝血不足;或导致热邪内生,阻滞培根,胆汁外溢引发黄疸;或肝血不足,五脏不得濡养,脏腑虚弱,形成血虚黄疸。
2、治疗因素:长期服用药物,蓄积成毒,或手术创伤,或烦劳过度,以致正血损伤,累及三因,导致诸虚不足;或药毒影响培龙,运化功能失司,黄水代谢紊乱,阻滞胃肠,郁积肝胆,胆液外溢,引发黄疸;或药毒损伤肝血,导致肝血亏损,而形成血虚黄疸。
[ 临床表现 ]
一、急性溶血
由于在短时间内体内血液大量溶解,故患者出现高热或过高热,伴有明显寒战、气短、胸闷、恶心、呕吐等;严重病例可出现腹痛、腰背痛,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严重降低,血红蛋白尿等危重症状。最严重病例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二、慢性溶血
1、贫血:贫血程度不一,多呈轻度至中度贫血,急性溶血或长期反复溶血可见重度贫血。临床见有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动则多汗等一系列贫血症状。
2、黄疸:轻、中度黄疸可持续存在,当溶血程度轻,而且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良好时,不一定出现黄疸;当发生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急性发作时,可呈现严重黄疸。
3、脾大:多呈轻、中度脾大,伴有左上腹隐约沉重感,或轻度左上腹疼痛。脾大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关。在血管外溶血时,脾大尤为明显,血常内溶血时常无脾大体征。
4、胆结石:胆石症是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反复溶血病例几乎均可并发胆石症。胆石症是由胆色素代谢异常而引起。同时,也可产生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如胆囊炎等。
三、溶血危象
在慢性溶血病程中,多因感染而导致发作性溶血加剧。一些长期无症状患者可能因“溶血危象”方被发现患病。溶血危象时,贫血突然加重,伴有黄疸和网织红细胞增高。“再生障碍危象”是溶血危象常见类型,可能与 B19 微小病毒感染有关。贫血突然加重,网络红细胞明显减少,黄疸减轻,血清胆红素不高,骨髓红系受抑制,或停留在幼稚阶段。危象可持续数天后缓慢恢复。
|